成都消失的“广耳石”


“你麻广广嗦!”

前段时间跟朋友去天回镇办事,办完事下午附近找了家老茶铺喝茶。忽然听到旁边有个老人家这样说了一句,瞬间就把我的记忆拉到了几十年前。

那时候我还住在单位宿舍,邻居间都处得很近,哪家晚上吃了回锅肉,炖了锅汤都一清二楚。自然哪家来了客人也是清楚得很。


成都消失的“广耳石”

成都红瓦寺著名的网红景点”鸳鸯楼“,那时候单位宿舍差不多就是这种感觉

记得有次我隔壁家来了几个农村亲戚。那记忆犹新的反扫荡裤子,还有脚上沾有黄泥巴的布鞋,一下子就和我脑海中的某种形象对上号了。加上手上提的那几口袋土特产,还有那栾腔栾调感觉,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里,汇聚成了一个四川方言——广耳石。


成都消失的“广耳石”

那些人城里人闲极无聊编排了很多糟蹋农民的段子,“广耳石”自然也不是啥子好词。

以前我一直好奇“广耳石”这种词是咋个出来的,后来和几个老成都人摆过才晓得其中暗含的味道。这里的“广”在以前是指外来的精巧东西,后面就衍生成外来事物的意思,和“苏气”这个词里面“苏”演化很像。

“广耳石”的“广”也是以前湖广填四川留下来的产物。

四川方言里其实有很多词都是那个时候带过来的。像是著名的“宝器”,就是赣闽粤拿湖广移民身上的土气和傻气开玩笑时候产生的,他们称其为“宝器“。所谓“器“有器具、用具的意思。”宝“则专指宝庆府的人。


成都消失的“广耳石”

“广耳石”本来是指那种光滑又坚硬的鹅卵石。据说鹅卵石给人的感觉和当时进城农民给人的感觉很像,一来二去广耳石也就成了当时进城农民的代称。

那个时候只要你去百货大楼和春熙路闲逛,耳边总是有不绝的“你个广耳石”传来,后来广耳石还衍生出了乡广广,广广等喊法。


成都消失的“广耳石”

现在你去逛春熙路,还是外地人居多

四川人说话历来都是喜欢用隐语。有些是出于避讳和禁忌,比如“折财”中的“折”就是一个需要避讳的音,许多和它同音的字词都会避讳掉,所以会把动物那个“蛇”叫做“梭老二”,以免无意中说出“我遇到蛇了”,这就相当不吉利了。

有些时候却出于一种很微妙的心理,比如当着别人的面叫“广耳石”总之是不得体的,所以就有了鹅卵石、河卵石的喊法,“卵”和“栾”,“河”和“豁”都是同音。后来就经常听到有人喊乡坝头的人是“栾儿、栾豁、栾豁皮、豁皮”这些糟蹋人的词。

哪曾想,“广耳石”这个词后面还有升级,印象中是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就喊农民工为弯脚杆。农民在插秧和种地的时候,腿都习惯性地稍微弯着。有无聊的文人见到农民这种形象,便戏谑地称其为“弯脚杆”。还有一些人干重体力活的人,特别是长期负重导致下肢习惯性地弯曲,甚至平时走路都是这般模样。于是带有明显歧视语气的“弯脚杆”就被叫开了,用来特指干重体力活的底层人民。


成都消失的“广耳石”

就像是“广耳石”衍生出“广广”一样,“弯脚杆”也变化出“弯弯、卷帘门、盘香”这样的词。

在我印象中,当“弯脚杆”出来的时候,“广耳石”就慢慢消失了。如果再喊别人是“广耳石”就落伍了,搞不好自己就像是“广耳石”一样。如果要给年轻朋友解释的话,就好比“美眉”这个词刚出来的时候很是时髦,网络上报纸上遍地都是这个词,但是如果你现在再喊美女是“美眉”的话,估计别个就要把你当成“广耳石”了。

写到这里,我忽然又想起了一个同时代的词,叫做“红苕花”。那时候乡下来的妹子不叫“栾儿”,而是统称为“红苕花”。

那个时候穷极无聊的城里人编排了很多这类龙门阵,不见得是为了贬低“二哥”(农民),实在是当时娱乐活动太少了,只有拿无聊的优越感糟蹋人。

现在说“广耳石”的人几乎没有了,但是却在四川方言里面留下了痕迹。

如果你给年轻人说“广广、土广广、土老广、广婆子”他们或许听不懂,说“广头广脑、广眉广眼、广起广起的、烧广广、麻广广”或许也听不懂,不过还有一句歇后语看你接得上不。

“你撒洋花椒——麻广广”


| 方言十八扯 052

| 文:王道远(王叔的书)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评论区讨论

往期文章精选

成都消失的“弯脚杆”

在四川,“胎神”和“瓜娃子”一样出名

说川普,是四川人最后的妥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耳石   成都   宝庆   湖广   红苕   宝器   鹅卵石   避讳   城里人   这个词   方言   习惯性   无聊   农民   感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