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碗豆浆泡窝头

端碗豆浆泡窝头

刘 悦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在天津上小学,出胡同过一条马路有一家面馆早晨买豆浆和炸“果子”,也就是我们说的“炸油条”、“炸油饼”。 儿歌就唱到“炸、炸,炸果子,你一半我一半,咱俩做个好买卖。”炸“果子”要论尺寸可能不到一尺,“炸油饼”可是不小,有甜的和一般的。

豆浆在中国是有历史的。西汉孝子刘安,在母亲病重这时候将泡好的黄豆磨成豆浆,母亲喝了后,病情立即好转,于是豆浆便流传起来。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封地在淮南。他曾召集大批方土炼丹、制药、求仙。《清异录》记载,人们呼豆腐为“小宰羊”,认为豆腐的白嫩与营养价值可与羊肉相提并论。

临街的一个铺面房里时不时的冒出一阵阵热气,这是一口大锅在地上的灶台煮着豆浆,一个自来水管里面流的水,大锅下一个电吹机不停的吹风,锅里的豆浆一直翻滚着。差不多的时候就会有人从里面的房间提着一个桶,表面泛着白泡的原浆往锅里面倒。我也好奇的往里面房间看,只能看见是一个大的纱布兜在空中晃荡,四个角挤出白色的汁流进桶里。乘豆浆的碗放在灶上,拿大马勺的一位老者一次十几个碗乘好,喝豆浆的人自己把“三分”钱扔进一个大的搪瓷盆。豆浆冲鸡蛋一般是老年人自带鸡蛋,大碗五分钱。有一次我的三分钱不知怎么在交钱的时候少了一分钱,拿着二分钱有点尴尬,拿大马勺的老者,“差一分钱嘛?没事!端走。”

房间门口另一侧是买豆腐脑(天津人称老豆腐)排队的,这里的豆腐脑浇的卤是很讲究的,有香菇、木耳黄花菜、肉末,五分钱一碗。排队的人很多,偶尔人少了就吃一碗但是还得一碗豆浆。有的地方豆腐脑简单的浇点酱油或者是放勺糖,我刚刚来郑州的时候还真吃不惯放糖的豆腐脑。

早晨起来最高兴的就是拿着一块棒子面发糕或者凉窝窝头,不要热的。端上一碗豆浆把发糕或者凉窝头尽量掰的碎点泡在豆浆中,等吃到最后的时候,碗底沉了很多玉米面的渣子,这时的窝头渣经过热豆浆的浸泡到口里的感觉才是最美最香的味道了。白面馒头找不出这种感觉,到最后都泡浮囊不香了。

几十年的工作行走不愿意在宾馆吃早餐,每到一处就是走街串巷找当地的小吃。一次在青海南宁开会,天亮去跑步,竟然发现大街上只有我一个人在跑步的,诧异之中四处看看,突然闻到羊肉汤的味道,顺着味道跑过去。哇,羊杂汤!这可是应该是正宗的。一问是五元一碗,这肯定得来一碗。羊杂入口哪个感觉美极了!

北京的早餐除了豆腐脑、豆浆还有卤煮、炒肝。云南酸浆米线和干浆米线,四川的汤圆、重庆的小面……

中原地区有地方特色的胡辣汤,羊肉汤、牛肉汤。与广州人坐在茶楼里边饮早茶聊天谈生意慢节奏不同,武汉人通常边走边吃是特色,每天有数以百万计的热干面、豆皮、面窝穿梭在三镇的大街小巷,街上散发的都是热干面浓浓的味道。上海的生煎一直名声在外,葱香芝麻点缀在白面金黄的表皮上,轻轻咬上一口,鲜香的汤汁就从薄薄的皮子里流了出来,馄饨,小笼包也是名声在外。

寻大江南北不同的早餐,喝遍黄河上下的羊肉汤。北方的早餐味浓量大吃着爽,江南的早餐精致讲究花样多,但是记忆里的那碗最简单的豆浆,却是我一直牵挂的、属于我的早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窝头   马勺   发糕   油饼   豆腐脑   白面   大锅   名声在外   米线   天津   豆浆   果子   早餐   味道   房间   碗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