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诊慢阻肺,心肺气阴两虚、痰湿遏脾、肾气不固,中药来全面调理

在电影和电视剧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紧张场面:

当面对一位危在旦夕而又棘手的患者,某医生因能力和经验的不足,自己搞不定而满头大汗的时候,主任就会紧急召唤全科的教授、专家进行讨论,大家共同商议,给出各自的意见,然后进行最终的汇总。

这就是会诊。

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个关于一位慢阻肺患者的会诊过程

会诊慢阻肺,心肺气阴两虚、痰湿遏脾、肾气不固,中药来全面调理

65岁的薛老爷子,2012年月29日上午10时,因反复头晕10年,加重3天收住人院。

入院时症见:反复头晕、头痛,伴有视物旋转,盗汗,时有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无肢体活动不利,无咳嗽咯痰,纳可,睡眠一般,二便不利。

慢性咳嗽、咳痰20余年,加重1个月。患者既往有长期吸烟史30年,现已戒烟20年。曾患喉癌,放疗后始咳嗽,咳少量白痰,每年受凉均易诱发。

2周前因阵发性心悸、血压增高住院。

双肺纹理增厚,初步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高血压,经西医治疗心律紊乱、血压控制,但仍咳嗽咳痰。

现每日晨起4时左右则咳3-4口白黏痰,伴喘息气短或从睡眠中咳醒。口干思饮,喉中有痰鸣。平素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大便干燥。

会诊慢阻肺,心肺气阴两虚、痰湿遏脾、肾气不固,中药来全面调理

胸部X线片:左下肺感染。

综上所述,本病案患者薛老爷子症状众多、病因多样、病机复杂、病情多变,颇为棘手。

为慎重期间,院方决定召集主治人员会诊。

研究生陈某:患者以反复头晕入院,入院后经予口服降压药物及活血化瘀、改善脑循环治疗后,患者血压水平维持在115、130/65、80mmHg之间,头晕症状基本消失。

目前主要矛盾是患者气短明显,稍动即气短不足以息,且气短的原因不明,以中医辨证,应为气阴两虚,可以生脉散加味益气养阴。

住院医师罗某:目前患者严重气短,不能耐受很小的活动量可能提示以下疾病:(1)慢性心力衰竭:由于肺淤血或肺水肿导致呼吸困难,可表现为活动时气短乏力、不能平卧或平卧后咳嗽,咳白色泡沫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哮喘和急性肺水肿。(2)慢性阻塞性肺病:以慢性支气管炎为病因者,有多年的咳嗽、咯痰史。吸烟者常在晨起后咳嗽和咯黏液痰。

主治医师韩某:我同意罗医师的分析,该患者的临床表现不符合慢性心衰的特点,且没有明确的原发心脏疾病,不赞同慢性心衰的诊断;至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目前物理查体不提示肺气肿,可以考虑行胸部CT和肺功能检查协助诊断。

目前患者主要表现为气短不足以息,气急而短,数而不能接续,似喘,而不抬肩,喉中无痰鸣声,应诊断为“短气”,辨证属肺气不足。

主任医师郭某:该患应注意肺原性和心原性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因此,NT一pro BNP的检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他的BNP在正常范围,可以除外心原性呼吸困难。需要考虑一下肺动脉栓塞的可能性,呼吸困难和气促是肺动脉栓塞最常见的症状,常于活动后出现或加重,静息时可缓解或减轻。可检查胸部螺旋CT和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协助诊断。另外,可以考虑行肺功能检查了解有无气道阻塞。中医辨证同意韩医师的意见。

会诊慢阻肺,心肺气阴两虚、痰湿遏脾、肾气不固,中药来全面调理

主任医师、教授李书香

患者有长期吸烟史,复经喉癌放疗,正气先虚,慢性咳喘已达20余年,则宗气大伤。故而胸闷气短,动则加重;肺失治节,气机不利则咳嗽喘息;脾不健运,痰湿上渍则白黏痰量多;痰湿内停,津液失敷则口干便秘,舌干裂纹;久病及肾,肾气不固则夜尿频数,下肢水肿。

因此我的判断是,患者症状属中医“喘证”或“肺胀”范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慢阻肺,此症常见咳喘日久,气短咳痰,甚则喘息如喝等表现。病位主要在心肺,可累及到脾肾。肺主气,心主血,气帅血行,血为气母,故心肺两脏病变经常相互影响。

据此判断,治法应以升陷汤升举胸中下陷之大气,以及我的研究生小陈提到的加生脉散,以滋心肺之阴液。

该患者活动后气短不足以息,但没有明显抬肩呼吸,与喘证的张口抬肩呼吸不同。这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升陷汤主治之“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相一致。

至此,会诊专家发言结束。

之后,患者薛老爷子于次日行胸部CT和肺功能检查,结果如下:

(1)胸部CT:两肺肺气肿,左下肺细支气管炎,未见明显肺栓塞征象,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硬化。

(2)肺功能:通气功能为中度阻塞性障碍,弥散功能显著减退,残气量增高,残总比增高。

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左下肺细支气管炎。

会诊慢阻肺,心肺气阴两虚、痰湿遏脾、肾气不固,中药来全面调理

印证了李书香教授的判断。

以下正式进入治疗阶段:

先予沙美特罗替卡松吸人剂(舒利迭吸人剂)每次1吸,每日2次;异丙托溴铵气雾剂(爱全乐气雾剂)每次2吸,每日3次。

中医方面,由李书香教授亲自问诊:一应望闻问切之后,发现患者薛老爷子舌暗红,苔薄白,中有裂纹。脉左沉细,右弦滑。辨证患者为心肺气阴两虚,痰湿遏脾。

方用升陷汤合生脉散化裁:生黄、知母、桔梗、升麻、柴胡、党参、麦冬、五味子、半夏、陈皮、杏仁、川贝母、枳壳、黄芩、冬瓜子、茯苓、炙甘草等。

2天后患者气短症状明显缓解,且可持续行走100米不发作气短喘憋。

服药10剂,咳嗽咳痰明显减少,口干消失,大便通畅。

守方去枳壳加山药、白术、防己。再服14剂,纳增肿减,病情稳定出院。

2个月后复诊,咳、痰、喘均不明显,活动后气短减轻,夜尿3- 4次。考虑年高久病,有久病累肾之趋势,方中稍佐山萸肉、益智仁等益肾纳气之品,间断服药40余剂,未再发作。

我是李书香教授,想了解更多疾病的问题,请关注我!

如有问题需要咨询,请在评论区留言,或主页私信我,我会尽量及时回复大家,祝各位早日康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咳喘   抬肩   咳痰   肺病   支气管炎   老爷子   胸闷   头晕   胸部   症状   中药   患者   呼吸   困难   教授   功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