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些人不适合用“石膏”

黄煌肖相如频道


导读:今天跟着黄煌老师学习石膏的用法。


1


大剂量使用石膏的客观指征:白而皮肤憔悴。虽身热汗出,但无健康时的红光,而现憔悴之态。


临床可见,黄胖人则多身体困重、脉象沉迟,黑胖人则不易汗出,均少石膏证,可以鉴别。


舌面干燥,舌苔薄。大量出汗导致体内水分大量丢失,故出现舌面干燥;患者肠胃内无有形的积滞物,故舌苔薄。如舌苔湿润或厚腻,均非石膏主治。


脉形浮大、洪大。因为只有这种脉象的人,才能出现大渴、大汗出,并出现烦躁不安、易于兴奋等症。如果脉象沉微,则必精神萎靡、畏寒无汗,与石膏证恰恰相反。


2


《伤寒论》在白虎汤主治中两次提到“腹满”。此腹满与大黄、厚朴、枳实所治的腹满是完全不同的。彼为肠胃有形积热之腹满,而此为无形气热,故腹皮较急而按之缺乏底力。


石膏所治的多汗,与黄芪所治疗的多汗不同。黄芪所治疗的多汗多伴有浮肿、面色黄;石膏所治疗的多汗多伴有烦渴感和身热感。简单地说,黄芪治汗出而肿,石膏治汗出而渴;黄芪的汗出不烦,石膏的汗出必烦。


石膏所治的多汗,与桂枝所治疗的多汗也不同。桂枝所治的多汗多伴有心悸、腹痛等,是汗出而动悸,而且,两者在脉象上有明显的区别;石膏证脉滑而数,桂枝证脉缓而迟。


石膏的大渴,与白术茯苓所治的口渴不同。石膏所主治的口渴,其渴感不仅仅是自我感觉,而且并能大量喝水,甚至喜喝冷饮,而不是像白术、茯苓、泽泻证的口渴,为渴而不欲饮水,或虽饮不多且喜热饮。另外,舌象也不同。石膏舌苔干燥或焦,白术、茯苓舌苔薄白而润,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原来这些人不适合用“石膏”


3


张仲景使用石膏有两个剂量段,1斤的大剂量和半斤以下的小剂量段。


两者的主治是不同的:大剂量石膏主治身热汗出而烦渴、脉滑数或浮大、洪大者,方如白虎汤;小剂量石膏多配麻黄,治汗出而喘,或无汗而烦躁,或汗出而一身尽肿,方如麻杏石甘汤、越婢汤等。


临床应用,也可以遵循仲景的这惯例,大剂量可在50克以上,小剂量则在30克以下。


4


石膏的煎法:张仲景多配粳米。


张锡纯先生有石膏粳米汤,用生石膏二两轧细,生粳米二两半,用水三大碗,煎至米烂熟,可得清汁两大碗,趁热尽量饮之,使周身皆汗出。


生石膏的服法:石膏甘淡而无异味,病人易于接受。


张锡纯对热病中儿童不肯服药,或闻药即吐者,均用生石膏细末煎取清汤,徐徐温服,多次服用。对于温病壮热,呕吐不能服药,甚至饮水也呕吐者,为避药味,将梨切片,蘸生石膏末,细细嚼之。


石膏方的使用,必须坚持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温病条辨》提出的白虎汤“四禁”可供参考。


“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这为正确使用白虎汤指出了重要的客观依据。


清《咫闻录》记载这么一件事:浙江鄞县徐姓,以白虎汤偶愈朱姓伤寒,此后人咸以为神医也,不可貌相。谢银十两,由是名声大振,延者有人。


徐欣欣得意曰:白虎一汤,能起死回生,况病而未死之人乎?凡遇病者就医,即开白虎汤与之。不及两月,医死者十余人,被人拷打数次,医道仍然不行。可见白虎汤的应用有个辨证的问题。


某些产地出品的石膏含砷量高,过量服用会导致砷中毒,出现腹泻、腹痛、呕吐甚至死亡。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药证与经方——常用中药与经典配方的应用经验解说》,黄煌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6。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百度图片。

//////////


原来这些人不适合用“石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鄞县   石膏   生石膏   洪大   脉象   舌苔   白术   桂枝   粳米   茯苓   黄芪   大碗   口渴   肠胃   干燥   适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