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犯胃、脾胃虚寒,脾胃病调理要从肝、肾入手

说起胃,有多少人对自己的胃心存愧疚?当你的工作业绩需要靠胃来打拼的时候,当你一日三餐随意糊弄的时候,你可知道沉默的胃或许早已负担不起?胃痛、胃溃疡,多少人被折磨得焦头烂额!怎么办呢?

肝气犯胃、脾胃虚寒,脾胃病调理要从肝、肾入手

肝气犯胃

(1)气滞:柴胡疏肝散,痛重可加川楝子、延胡索、木香;夹食中阻可加焦三仙、槟榔、莱菔子;如有反酸加吴茱萸、川黄连,或瓦楞子、乌贼骨等。

(2)火郁:疼痛急迫,心烦易怒,反酸嘈杂,口干苦,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用丹栀逍遥散。

(3)血瘀:方用失笑散加理气疏肝药。

如吐血、大便黑,可加三七、白及、血余炭、藕汁等。

痛甚可加旋覆花、代赭石、玄参;嗳气反酸加木香、香附、陈皮。

反酸嘈杂可加瓦楞子、乌贼骨、吴茱萸、黄连等。

但面色苍白、头晕目眩、舌淡脉细、吐血较少,则宜养血止血、柔肝敛肝为治。

常用方剂:调营敛肝饮(当归、白芍、阿胶、枸杞、五味子、川芎、酸枣仁、茯苓、陈皮、木香、生姜、大枣)

出血多者:可加三七、白及,因失血而气虚、

脾弱者:可加党参、黄芪、白术。

脾胃虚寒方用黄芪建中汤

如寒痛较甚:可加高良姜、香附;反酸、嗳气可加吴茱萸、黄连、木香、陈皮;

便溏:可加山药、薏苡仁。

肝气犯胃、脾胃虚寒,脾胃病调理要从肝、肾入手

溃疡病是颇为常见,其病因不外乎肝气犯胃、脾胃虚寒、气滞血瘀等

溃疡病多见寒热交互,虚实夹杂。虽然溃疡病多由寒邪所致,但属慢性病,日久郁有化热现象,所以寒热交互。寒邪伤胃,症见实证,但日久则虚,故又虚实夹杂。

钟乳石,蒲公英,黄柏,肉桂,甘草。此方适用于胃脘胀痛,嘈杂反酸,舌红苔黄等症。

如痛甚:或吐酸水可加旋覆花,代赭石。

疼痛而胀:可加木香、香附、佛手、陈皮。

痛及两胁:可加川楝子、延胡索。

消化不良,舌苔厚腻:可加焦三仙,槟榔,莱菔子。

便干:可加枳实,莱菔子至,酒大黄至。

酸水过多:可加瓦楞子至,乌贼骨,吴茱萸,黄连。

恶心:可加半夏,陈皮,竹茹至,扁豆,生姜。

此方钟乳石温阳止酸,促溃疡愈合;肉桂温阳散寒,两者都属温肾阳药。黄柏为补肾阴药,有消炎制酸作用。蒲公英虽是清热解毒药,但有止痛抑制胃酸过多分泌作用。甘草和胃止痛。此方之特点,从肾治胃,这是根据中医理论脾胃之运化水谷在于肾阳之温熏。

用半夏泻心汤治胃溃疡,此方也是治寒热交互、虚实夹杂的溃疡病,适用于反酸嘈杂、胃痛、恶心等症。方中可加旋覆花、代赭石止呕止痛,高良姜、香附散寒理气,止痛消胀。

如见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可加焦三仙、槟榔、莱菔子、佩兰、藿香。

肝气犯胃、脾胃虚寒,脾胃病调理要从肝、肾入手

呕吐可见于许多种病,胃为六腑之一,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实证

(1)外邪犯胃:外感风寒用香苏饮(香附、苏叶、陈皮、甘草)。

(2)热动肝风:也有属外邪引起的,常见于温热病

(3)饮食停滞:用保和丸。

(4)痰饮内阻:用小半夏茯苓汤加陈皮、厚朴、白术,但有热象者,可加竹茹、半夏、橘红、黄连。

(5)肝胃不和:由于肝气不舒,横逆犯胃,食后即吐,并有胸胁胀满,烦闷不舒,吞酸嗳气。

虚证

(1)胃阴不足:由于病久胃热不清,耗伤阴液,或由火热伤阴,耗伤胃阴,因此胃气失和。

症现:时作干呕,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治宜麦门冬汤,可加石斛、竹茹、天花粉。如果胃酸减低,可用木瓜、乌梅,养阴生津。

(2)脾胃虚弱:多见于慢性病,症状有两种:

①虚重:面色白,饮食稍多即吐,时发时止,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治法宜温健脾胃,常用理中汤或参苓白术散。

②寒重:胃中虚寒则见呕吐清水,脘痛拒按,口不渴,喜热恶寒,四肢不温。治法宜温胃降逆,常用吴茱萸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肝气   脾胃   黄柏   瓦楞子   莱菔   竹茹   吴茱萸   赭石   半夏   白术   寒热   木香   乌贼   陈皮   黄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