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证研究

【组成】

桂枝(三两) 芍药(四两) 生姜(四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二两)人参(三两)。

上六味,煮如桂枝汤。

【药证】

人参:主心下痞硬,为血滞于心下不能外达所致,《伤寒论》、《金匮要略》凡有人参的方剂,其主治多有心下痞硬一证。

或有云,人参大补元气,当以治虚为主,其对应之腹证应怎么会是心下痞硬?怎么说也应该是心下松软才对。事实上,这与古今所用之人参植物基源不同有关。张仲景时代所用之人参,绝非现代之桔梗科党参或五加科东北人参,系原产于上党,今已灭绝的一种人参品种,可能是五加科植物。其味甘而苦,补益中有降逆之性,非纯补益也。日本古方派以苦甘的五加科竹节人参代替,其成分类似五加科三七和人参的复合体。其要者,五加科人参含有多种皂苷,而桔梗科党参则绝对无此成分,且无论是人参或党参,其味均纯甘,毫无苦味,而三七、竹节参则无不甘中带苦,方为正味。

经方“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证研究

三七

经方“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证研究

党参

经方“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证研究

人参

经方“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证研究

竹节参

人参所治之证,为血滞,血滞之原因并不是血液本身的瘀滞,而是局部筋膜阻滞产生的以心下胃脘为中心的向心性挛缩。筋膜向心性挛缩,则血液向外布散之力减弱,逆而内聚于心下,于向心性挛缩于心下的筋膜相博,从而导致心下结实而痞硬。

故人参之痞硬,既不同于芍药证的腹直肌张力增强的痞硬,又不同于枳实证的内有水谷积滞的痞硬,而是内虽无积滞,但心下出现整体性的按之饱满、紧绷。故无论是心下痞(半夏泻心汤)、心下痞硬(旋复代赭汤)、心下痞坚(木防己汤),程度不断增加,但均有人参证。人参所治之心下痞硬,无论痞硬的程度多高,按之其本身不痛,不实,凡痛者,实者多是有其他药证合为一方证者,则虽痛,其痛不在人参。

人参之证,在心下则痞硬,在身则疼痛。

本方加芍药,在于舒缓筋膜,解除血脉之滞。加生姜,在于运行胃中津液,令气于气血共性于表而解除身疼痛。

【方能】治桂枝汤证而气逆血滞,聚于心下,气血聚于心下则痞硬,气血逆行不能外达则身疼痛、恶寒、四肢拘挛或疼痛,身体疼痛。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心下痞硬:为气逆血滞于心下所致。

2、恶寒、身疼痛、四肢拘挛,血滞外行不畅所致。

【腹证】

1、心下痞硬

2、腹拘挛(桂枝加芍药证)

3、腹皮不寒、不软。(无附子证)

【脉】脉沉迟。

根据传统的脉学知识,脉沉则为里,迟则为寒,脉沉迟则必为里寒证,那治疗此证,必加附子或乌头,为何本方反加人参、芍药、生姜?

事实上,这正是经方脉学与时方脉学的差异,经方派需要经方思维,正在这里。

脉沉主里,故本证为里有结实,虽身疼痛,恶寒似病在表,不过是心下之血滞于筋膜之挛缩互相纠结,气血不能外达所致,根源还是里证,故脉沉。

脉迟在此不主寒,而是主里结实。凡结实之证,不论寒热,脉均可见迟。如大结胸证“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因心下硬,结实而脉迟。阳明病“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脉迟也是结实的表现。

故此脉虽沉迟,但应当不虚。

【方用】

1、产后身疼痛,有时候出现本方证。

2、符合本方主证、脉、腹诊的任何疾病。

3、身疼痛者,可加芎黄散行血攻结。心下痞而痛、腹皮热、腹中雷鸣、心烦者,可加黄芩、黄连、大黄。

4、久病初愈后,病人经常感觉全身酸疼,往往说“躺床上都觉得褥子硌得疼”,可用本方。

【说明及排除性指征】

1、附子汤证颇类似本方证,肢体寒而疼痛、腹皮寒,脉微细者应考虑。

2、身疼痛,拘挛者有当归证,当归证多不寒,拘挛而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桂枝   芍药   生姜   人参   附子   补益   党参   竹节   桔梗   当归   心性   气血   结实   疼痛   筋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