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意”为什么不可言传?

读过《庄子》的人都知道,庄子的文字清新脱俗,美妙无比,甚至可以说,他文字的优美,已经达到极致,很难再超越。

庄子:“意”为什么不可言传?

纵然如此,庄子一样认为文字本身,就带有不可逾越的局限性。

为什么如此说呢?

因为他深刻意识到,生成万事万物的本体,根本不可言说,如他在《庄子·天道》说曾讲过,即:

“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意思是说,蕴含事物中的本体不可言说,即口不能言。

甚至可以说,他认为书中的文字,根本无法表达“意”,即:

庄子:“意”为什么不可言传?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

也就是说,庄子本人很清楚地意识到书籍或言语文字的局限性,他认为人们意识到书的“贵重”并没有错,但是他同时也强调书上的文字不过是语言的载体,而语言文字不过是“意”的表达或转述罢了,并不能够完整表达“意”的全部。

庄子:“意”为什么不可言传?

于是他在《秋水》篇中提出“至言,无言;至为无为”这样的观点,他进一步强调有“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 致者,物之精也”,在庄子的观念中,言语只能个大概或者粗糙的内容,但却无法完整表述“意”当中所蕴含的真相,即: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因此,庄子虽然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语言文字的局限性,但他并不否认语言文字的功能,或者说,尽管语言或文字有它本身的局限性,但它依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表达工具。

庄子:“意”为什么不可言传?

所以,他既认可“言不尽意”,同时也讲“得意忘言”。

为什么?

因为他讲“言不尽意”的目的,就是要提醒人们不要执着于文字,而是要突破语言文字的束缚或通过语言与文字的层面去体悟真“意”,即真“意”并不在语言与文字当中,换句话说,语言和文字说到底不过是一种用来表达“意”的一种工具或载体,当你悟得了真“意”,言语与文字就可以舍弃了,如同行舟过河,上岸即弃。

庄子:“意”为什么不可言传?

但很多人,往往都是本末倒置,执著于语言和文字上的内容,却把“意”给忘了。

从道家的角度来看,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根本无法用语言与文字表达道的精髓,所以,若是执着于文字,考据训诂,当然不可能领悟到“道”的真“意”。

庄子:“意”为什么不可言传?

而这些正是庄子为什么讲“意”不可言传的真正原因。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庄子》《道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不可言传   庄子   得意忘言   言不尽意   语言文字   本体   道家   局限性   载体   言语   执着   蓝天   语言   文字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