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漫谈|大黄,药中将军,定祸乱而致太平

临床角度解读中药系列,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大黄是临床常用的一味重要中药,它有很多别名,如《药品化仪》说:“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将军”,因而有“将军”之名,可见其药效迅猛。药用大黄主产于四川,故又称“川军”,根据其饮片特征,也称“锦纹”

中药漫谈|大黄,药中将军,定祸乱而致太平

大黄饮片

大黄苦寒,其最重要的功效是泻下通便,是治疗热结便秘的要药,但对一般的便秘不要滥用。便秘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症状,特别是老年人,有的甚至7-10天才大便一次,且大便干结如羊屎,排出困难,常伴有头昏、腹胀、脱肛、痔疮等症状,异常痛苦。然而,便秘临床上分不同的情况,大的方面来讲有虚实之分,实证又有寒性便秘与热性便秘的不同,虚证又有阴虚、血虚、气虚等情况,所以治疗便秘是要辨证的,不能一泻了之,真正需要用到大剂量大黄治疗便秘的时候并不多。

中药漫谈|大黄,药中将军,定祸乱而致太平

大黄泻下作用较强,《神农本草经》谓:“荡涤肠胃,推陈致新”,这种用法在《伤寒论》中很多,主要用来治疗阳明腑实证,这种病常高热、神昏谵语、腹部硬满疼痛,由于热邪与肠中燥屎互结,津液大伤,病势危重,需要急下存阴,需立即使用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等来攻下泻火,如大承气汤。

大黄要发挥泻下作用需注意其用法,就是要生用、后下,煎10分钟左右即可,久煎泻下作用减弱。

中药漫谈|大黄,药中将军,定祸乱而致太平

大黄有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蒽醌类,但如果单用大黄来治疗习惯性便秘,开始往往有效,但后期大便更难通下反而加重便秘,有的甚至导致大肠黑变病。这主要与大黄的苦寒之性有关,一方面是苦寒药物燥伤了津液,津液不足大便更加干燥;另一方面是苦寒太过伤了脾阳,脾的转枢功能更差而致便秘加重,可见中药药性的重要性。

俗语有“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之说,大黄除了泻下通便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功效,但因其价廉,常被人轻视。

中药漫谈|大黄,药中将军,定祸乱而致太平

大黄能清热泻火,可清泻胃、心、肝等脏腑之火,尤其以清胃火为好,可治疗胃火炽盛所致的口舌生疮(溃疡)、牙龈肿痛,或吐血、衄血(鼻出血)。治疗火热妄行所致的出血,《伤寒论》有一良方,即三黄汤心汤(大黄、黄连、黄芩),但这个方有个特殊的服用方法,就是用开水泡一下,大概1-2分钟就可以服用,原文是“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麻沸汤就是开水,这种用法并不会导致明显的泻下使用,主要是取药物的清轻之气以清火,火下去了,出血也就止住了。

中药漫谈|大黄,药中将军,定祸乱而致太平

大黄还能清热除湿,可治疗湿热黄疸,如《伤寒论》的茵陈蒿汤。

大黄还是一味重要的活血化瘀药物,《神农本草经》谓:“主下瘀血,血闭”,可治疗女性因体内瘀血导致的闭经,如大黄䗪虫丸,再如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的复元活血汤等,都用到了大黄。

焦树德前辈还将大黄与甘草配伍用来止吐,是值得借鉴的的经验,其实这个与大黄重浊沉降之性有关,呕吐都是由不同原因导致的胃气上逆,“胃以降为和”,而大黄正是能降胃气的药,所以有效,当然使用时还得辨寒热。

中药漫谈|大黄,药中将军,定祸乱而致太平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将大黄的功效概括为三个字:清、通、降。

清:清火(热),清湿热。

通:通腑(胆、胃、肠),通瘀血。

降:降逆气,直降下行。

除了内服外,大黄还有很多外用法,如大黄粉外撒治疗湿疹;大黄粉末用蜜水调敷治疗热毒疮疡;用麻油调敷治疗轻度的水火烫伤,效果都是不错的。

服用大黄时,由于大黄的色素通过肾脏排泄,可使尿液呈棕红色,也可使汗液呈黄色,出现这种情况时不必紧张。

原创不易,喜欢就请关注、点赞加转发吧。

(2020年12月29日,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大黄   本草   中药   伤寒论   泻下   祸乱   津液   太平   苦寒   肿痛   湿热   饮片   大便   功效   药物   将军   作用   瘀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