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经典《伤寒论》:太阳病本证

​一、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二者只差一味芍药,前者治疗营卫失和的漏汗不止,后者治胸阳不振的胸满、恶寒、脉微

二、桂枝新加汤和麻黄汤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二者均治疗身疼痛,前者治疗汗出后气营两伤、筋肉失养的不荣疼痛,后者治风寒束表的不通之痛


复习经典--《伤寒论》:太阳病本证


三、桂枝加葛根汤和葛根汤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前方治疗太阳中风、后方治疗太阳伤寒,后方为葛根加麻黄再加桂枝汤,为什么不用麻黄汤加葛根?

四、大、小青龙汤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麻黄6 桂枝、杏、炙甘草2 生姜3、枣、膏)。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二者皆有寒邪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表现,如: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脉浮紧,治法皆当发汗解表,用药均有麻黄、桂枝、姜、甘草。所不同者,大青龙汤偏里热烦躁,故用石膏清热,小青龙见咳喘为寒饮伏肺,故用姜、辛、夏温肺化饮。

复习经典--《伤寒论》:太阳病本证


五、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桂二越婢一汤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技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越婢汤:麻黄石膏枣草姜)。

三者均表郁邪微,症状均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呈间歇发作,治用辛温发汗。桂麻各半汤表郁稍重,发作次数频,一日二三度发,并有身痒、面赤,治以小发其汗,桂二麻一汤寒热一日再发,表郁较轻,治以微发其汗,桂二越婢一汤属表郁兼内热,除恶寒发热外,有里热烦躁,故辛温发汗、兼清里热。

六、桂二越婢一汤与大青龙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越婢汤:麻黄石膏枣草姜)。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麻黄6 桂枝、杏、炙甘草2 生姜3、枣、膏)。

二者均为表寒里热,前者证轻,后者病重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葛根   大青龙汤   项背   伤寒论   太阳   附子   麻黄   桂枝   芍药   伤寒   甘草   生姜   石膏   青龙   烦躁   疼痛   经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