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 练太极 调理阴阳 修身养心

春天里 练太极 调理阴阳 修身养心

太极拳是一种温和的全身运动,对身体各方面都有好处,并适合年老、体弱和病情较轻的冠心病,肺结核、肝炎乃至癌症患者练习,强烈均可,老幼皆宜。

春天里 练太极 调理阴阳 修身养心

莫笑太极象摸鱼,松静深柔把病祛。

太极行功莫要快,呼吸匀长除病害。

内外兼修练太极,动静结合多受益。

老人要想活百年,就要常练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动静结合的拳术,是我国特有的练身武术之一。太极拳以腰为轴,腰部活动能促使腹腔血液循环,增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对肝脏也有按摩作用,能改善消化系统功能,消除肝脏瘀血,改善肝功能,对有消化系统疾患和肝炎患者有很好的作用。

春季练拳调“阴阳”

春天里 练太极 调理阴阳 修身养心

练习太极拳是春季养生的首选,相对于其他的运动方式,动作更加舒缓自然,不仅可以做到修身养性,而且还能抵抗病菌侵入。

春季练习太极拳可顺应春季气候特征,能在心神意念、拳式动作、武德蕴藏等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春季练拳应如万物生发一样,保持心情舒畅、愉悦。练习太极拳时,身体放松,心神意念也放松开来。意念中使天、地、人密切相连,达到天人合一、心气相应。一呼一吸,一开一合气劲鼓荡,心息相应,息息归根,生生不息。

太极拳的好处

1、生理效益~

春天里 练太极 调理阴阳 修身养心

好处一: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敏性——练太极要「心静意定」,练拳时必先令大脑皮层休息(心静),将协调全身内外器官机能的任务交由中枢神经系统(意定)执行,加强了神经系统的灵敏性。

好处二: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因练太极拳的时间不会太短,故能像一般的带氧运动一样,能使血气运行顺畅。练了若干时间,会察觉有指尖麻软发痹、关节微响、针刺、腹鸣等感觉。根据中国医学理论认为这是经络畅通的反应。透过搂拗屈膝绞转等运动,动脉血管得到适量挤压及放松,能使血液加速运行,增加氧气的供应,也促进了淋巴系统的新陈代谢,加强了个人的抵抗力。

春天里 练太极 调理阴阳 修身养心

好处三:改进柔韧度、肌力及肌耐力——太极拳多以慢速走圆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运动,加上重心交替变换,运行动作又多搂、拗、绞转,使各肌肉的肌力及肌耐力得以提高;再配合多方向及大幅度之活动如下势、蹬脚等式子,能改善各关节的柔韧度。

好处四:提高心肺功能——练太极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实,透过深、长、细、缓、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气量及递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数,确保气体能充分交换,相对地提高了各器官的获氧量。又因练太极拳时间较长(打一遍115式太极拳约需时30分钟),此等带氧性活动能训练及提高心肺功能。

2、精神效益~

春天里 练太极 调理阴阳 修身养心

好处一:消除压力——练拳时因要「心静用意,心无杂念」,又要体松,精神只集中於「意」上,加上太极拳本身要求刚柔并重,呼吸调协,各器官的获氧量相对提高,故练后使人顿感轻快,压力尽消,情绪稳定平伏;又因练拳后血气循环畅旺,精神亦抖擞起来,工作效率自然提高。这无疑对样样讲求效率、日常生活紧张、精神压力沉重的现代人有着正面的帮助。

好处二:认识及体验和谐协调的阴阳哲学观 ——太极拳倡身心和谐调协,不强已所难,内外相合、虚实分明、刚柔互兼。正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这种讲求明白阴阳对立统一辨正关系的哲学,就是太极拳之创作精神哲理之本。

春天里 练太极 调理阴阳 修身养心

好处三:认识不以强凌弱,不借故犯人之道德观——太极拳论所说之「舍己从人」,彰显了太极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独特武学精神。太极倡借力打力,以小力胜大力,一切回击纯顺应对方来势,以灵巧的动作,较小的力气加殊其上,使来犯者失准而落败。故太极拳的真正威力,只有在被人蓄意侵犯下才发挥出来,其终目的也只是「立自己於不败之地」罢了,绝无加害对方之意!

好处四:了解修身处世之道——修习太极拳要讲求「中正安舒,心静体松」,这八字真言正好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最佳座右铭。透过练太极拳,学生可以体会到立身不正之弊:劳劳终日而不得其所。做人只要「中正」,不走歪路,不偏不倚,就可感「安舒」之态;平日只要学会「心静」,抛开生活压力的负担,就能体验到「体松」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太极   心静   灵敏性   养心   血气   消化系统   经络   太极拳   意念   阴阳   春季   呼吸   好处   春天   压力   动作   精神   调理阴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