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仁格竹与拖延症背后的真相

上一篇文章,分析了拖延症、懒惰和不自律与熵增定律之间的关系,也了解了这些不好的毛病和坏习惯,其实不过是自然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人类的天性而已。


瞅个机会,就想偷一下懒,不是不行,但是要适度,毕竟懒偷多了,有弊无利。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就是想偷懒,动不动就拖拖拉拉的情况呢?


这个需要继续深入探讨。


毕竟,拖延仅仅只是一个表面现象。

而我们需要的,是发掘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根源和真相。

守仁格竹与拖延症背后的真相

《成为自己的勇气:认知自我的情绪心理学》一书中,作者风墟作为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从心理学层面,对拖延症的形成做了专业的分析。主要原因可以精炼为如下六点:

1、知道,但做不到:即道理都明白,可就是不想行动;

2、缺乏动力: 即道理都明白,但这个道理带来的结果,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就先拖着,不急于行动;

3、情感性领悟多于理智性领悟: 即道理都明白,但无法发自内心地去认同,于是情绪、情感等等因素一起发力,让人陷入懈怠和拖延;

4、逃避:即道理都明白,但如何能将痛苦和付出最小化,将享受和快乐最大化才是重点。于是想想就好了,真要在行动上付出有效努力,还有难度;

5、对现实认知能力不足:即道理都明白,但是拖延到底为什么不好?继续拖延的后果会有多严重?这些并不清楚,所以,能拖就拖吧;

6、新旧观念之间存在冲突:即道理都明白,但和自己的理解有出入,于是处于矛盾与挣扎状态,无法做出行动。

守仁格竹与拖延症背后的真相

分析了这些会引起拖延症的原因,换个思维,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守仁格竹”。

守仁,就是明代那位著名的思想家王守仁(号阳明)。

年轻时的王守仁,曾经静坐在院子里的竹林前,全神贯注地凝视着竹子——“格竹”(格即推究)。他希望通过此举可以弄明白竹子中所蕴含的内在道理。一连七天,王守仁越格越迷惑,期待中的道理非但没有被格出来,反而因为劳累过度,病倒了。

不得不说,当时这位还没成为思想家的年轻人可真执着,居然能对着一堆竹子废寝忘食地坐上七天,格上七天!

那么,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他这么用心良苦地“格”、聚精会神地“格”、加班加点地“格”、不眠不休地“格”呢?

我想,除了满满的少年气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下面三个原因:

1、他始终动机明确:想成为圣贤之人;

2、他对朱熹的“格物穷理”深信不疑;

3、宋儒也说了:“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

综上所述,这位年轻人权衡之后,坚信自己只需要听话照做,日积月累,就能格出圣人之理,因此,动力十足,干劲儿也十足。

守仁格竹与拖延症背后的真相

对于这个典故,千万不要一笑而过。

我们应该想的是:这次格竹之后,如果让这位年轻人再来一次,会怎么样?

恐怕会一塌糊涂。

别说格七天了,就连格七秒都很困难。

为什么?

鉴于格竹失败,年轻的王守仁对朱熹的“格物穷理”完全不再相信。

于是,道理还在,但已经不被认可。

即便还是那位行动力卓越、执行力超强的年轻人,也不会为此再付出行动。因为即便行动了,也不会有他想要的任何结果,而且还有损健康呢。

守仁格竹与拖延症背后的真相

这样一看,为什么会出现拖延症是不是更清楚了?

之所以在这里要说到王守仁,另外一个原因是他提出了: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知道道理就要去行动。

所以,对于有拖延症的人来说,懒、懈怠和墨迹,其实就是行动。#正能量#

发掘出了隐藏在拖延症背后的根源和真相,那么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做事效率,改善拖延症呢?#好书奇遇季#

咱们下篇文章继续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格物穷理   豁然贯通   竹林   真相   朱熹   懈怠   思想家   竹子   根源   认知   心理学   道理   情绪   年轻人   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