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土本色》有感

费先生说,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泥土。乡下人离不开泥土。那么是不是城里人就能离开泥土呢?走在老城区你会发现城里人其实对土地的渴望远比农村人更强烈,杂乱错落的房屋根本没有秩序可言,犄角旮旯里也搭上一间小小的房子,种地是农村人谋生的手段,而住房则是城里人立足的根本。

如果说就对土地的热爱对中国冠以“乡土”的名字,我觉得是错误的。世界各国都是从农耕文明发展而来,古往今来,多少次战争都是为了争夺土地,争夺土地带来的附属资源。无论是现在发达的欧洲,还是相对贫穷落后的非洲,人们都表现出对土地的无比热爱,那么乡土一词应该放在世界的前面,而不单单是中国的前面——乡土世界。

并不是靠着土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事实上,不靠土地谋生的人同样知道泥土的可贵。千百年来,你争我夺,无非是围绕土地,即是高楼大厦中十指不沾泥的白领,他们也离不开食物,也离不开人间烟火,人类社会目前还离不开泥土。

游牧的部落逐草而居,没有土地哪来的水草?当蒙古铁骑横跨欧亚大陆,把带血的弯刀砍向世人的头颅的时候,他们内心向往的其实还是土地。工人日复一日在工厂劳作,他们脱离土地了吗?没有,土地是大地的脐带给各行各业的人输送着营养,只不过农民与土地的接触更直接一些罢了,谈什么依靠呢?

在人口相对稀少的时候,人其实就是蒲公英的种子,风一吹就到了各地,只要环境适宜他们就居住了下来,如果落到了不适宜的地方也会默默无闻地死去,途中也有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造成种子没有发挥种子的作用而消失了,这不能说是“宣泄”。“宣泄”一词总让人感觉有些许的愤慨,其实分与合都是人类为种族的繁衍而不得不做的选择,哪里有那么多愤怒的成分?

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期,村落的形成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互助性组织,这种互助可以是安全上的,更多的是生产方面的,或者情感的慰藉。直到现在岭南的某些地方还保留着集体插秧,相互帮助收割的松散的互助小组,之所以出现了不同的姓氏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通婚或者移民。在这种以血缘为基础,小范围内产生的信任是牢固的,一旦失信可能会遭到惩罚甚至驱逐,这种契约精神渐渐融入在生活中,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推而广之,中国人对所有人都保持这种契约精神。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信赖通常以血缘为纽带,范围较小,当人们走出那个圈子,契约精神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甚至消失。为了生存,或者为了利益,人们也会尔虞我诈,把信任抛弃不顾。

土气确实成为了骂人的话,但是“乡”还是衣锦荣归的去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乡土   欧亚大陆   衣锦荣归   蒙古   城里人   纽带   血缘   契约   中国   泥土   可贵   本色   种子   土地   农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