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文字下乡》有感

乡下人在城里人的眼里“愚”是因为乡下人没见过世面。一个乡下人去城里吃席,看到服务员端上来的蘸酱,以为是什么菜,拿过来喝了几口被城里人嘲笑,因为他见识少。城里人到了农村,分不清麦子和韭菜,被农村人嘲笑,同样也是见得少。每个人的生活范围不一样,接触的、认识的事物总是有限的,无论是多么博学的人总会有知识的盲区。因此,偶尔对事物判断的错误并不能作为“笨蛋”或者“白痴”的标准。

现在社会真正的“文盲”已经不常见了。向下的孩子也逐渐脱离了劳动,坐进了整洁的教室开始了学习。人们不再以有没有受教育来判断教授的孩子还是农民的孩子了,就生活常识看,现在农村的孩子对农事的了解也不一定比城里孩子多,而对于过马路“靠左边走”或者“靠右边走”也不见得比城里孩子知道的少。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已经没有了生活的分水岭。

在一个非常小的封闭圈子里,日子久了,人们之间会很熟悉,可以从声音,甚至脚步声分辨来者是谁,但这个圈子一定非常小,而且人与人之间非常熟悉。在这样熟悉的圈子里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没有问题,很多时候熟悉的人之间会产生一种默契,彼此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以表情达意,从交流的角度来说语言足够了。在这样一个圈子里是不是文字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呢?如果某人想汲取生活以外的经验,比如读书,那怎么办?有人可能会说劳动、生活的经验可以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递,就像“云南的歌会”,但是在中原地区很少会有云南那样的歌会。除了极个别极其封闭的地区之外,大部分地区人口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战争、灾荒、土匪、婚姻、生意等等因素都会带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当杂七杂八的方言混合在一起,语言还没有统一起来的时候,文字已经统一起来了,比比划划不如写出来更方便理解。由此看来农村不是不需要文字,而是非常需要文字,只不过他们没有途径获取文字而已,文字下乡十分必要。

费孝通先生仅仅着眼于文字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认为乡下人对文字的需求不大,这是极端错误的。他认为:“对于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感觉费先生并不赞成“文字下乡”,他认为作为传情达意方面,乡下人不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中原地区   乡下人   云南   城里人   歌会   乡下   城里   事物   熟悉   错误   农村   语言   文字   经验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