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防病重在调摄

冬三月,是从阴历十月至十二月,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在一年四季中气温最低。《内经》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冻地坼,无忧乎阳。”冬季天寒地冻,草木凋零,昆虫蛰伏,自然界的万物生机隐伏。人体阳气也潜藏于内,这就是人体顺应自然的“养藏之道。”所以,冬季要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注重从以下几方面调摄。

精神调摄 冬季是闭藏的季节,人体阳气潜藏于内,阴精固守充盛,在精神情志方面应顺应冬季“藏”的特性,保持安宁平静。严冬之时,看到大自然毫无生机,常使人触景生情,情绪低落,抑郁不欢。因此人体的抗病能力也显得十分低下,可谓是一年四季发病率最高的季节。人体在这个季节中精神调摄显得非常重要。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静,必须控制情志活动,应隐而不宣。如过度兴奋、激动或忧伤、焦虑,则易扰动体内潜伏的阳气,甚至使阳气耗散,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在冬令季节只有做到安神定志、清心寡欲,才能使机体与外界环境保持相应与平衡,才能养精蓄锐、平安少疾。人们可在阳光明媚之时多进行一些户外活动,提高自己生活的热情和机体的抗病能力。一些年龄较大的人,可在室内做一些室内活动,活动筋骨,调畅情志。

起居调摄 《内经》告诉我们,冬季的起居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季早睡可以养人体阳气,睡前用热水洗脚,可祛除人体寒气,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正如古人云:“冬天洗脚,丹田温灼。”迟起则可养人体的阴气,待日出再外出活动,避开霜威。严冬之际,寒邪易侵袭人体并伤害人体的阳气,因此,人们在生活起居及作息安排上应以“去寒就温”为原则。在衣着上,应以温暖舒适为佳,若衣着过于单薄则易感受寒邪,但也不宜过于厚重,否则易致腠理开泄而导致寒邪侵入。冬天白天时间短,阳光也较柔弱,要充分利用阳光。这是因为人在阳光照射之下,肌肤和暖,血气刚强,御邪能力增强,所以冬季“自曝于日”特别重要。冬令“养藏之道”中,保养肾精尤为重要。肾精是五脏六腑之本,是生命之根。如果在冬季应保养肾精之时,依然精液频泄、不知节制,则必然会耗损肾精,损伤肾脏,导致身体虚弱、未老先衰以及病邪入侵致病。《寿世保元》中更明确指出:“精乃肾之主,冬季养生应节制房事,不能恣其情欲,伤其肾精。”反之,若房室有节,就能保持体内精气充足,精神气血有余,肾精巩固,保持健康长寿。

运动调摄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在冬季进行运动有利于人体健康,这既能舒张筋骨,畅通血脉,又能增热抗寒。但冬季运动应适度,不宜太剧烈以致大汗出,因为出汗则导致阳气发泄,屡屡被寒气迫夺则导致寒气入侵而致病;过汗还可致精随液出,阴精耗散。宋代史家真修德在《四季养生歌》中也说:“伏阳在内三冬月,切忌汗多阳气泄。”实践证明,坚持冬练的人身体状态是非常良好的,其抗寒能力和抗病能力都大大增强。但是运动调摄因人而宜,因地制宜,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有助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饮食调摄 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在冬季较缓慢,此时摄入的营养物质能最大限度地被贮藏于人体内。因此,冬季是四季中进补的最佳季节。《内经》认为,冬季属肾,主封藏,此时人体阳气偏虚蛰伏于内,阴寒偏盛于外,且寒为阴邪,易伤人之肾阳,故冬季饮食养生宜温补助阳、补肾益精。冬季进补要遵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六腑以通为补”的原则。冬季是秋季的继续,人体在经过炎夏的酷暑和秋天的秋燥之后,阴液不足已成事实,补充人体的阴液实有必要。再由于冬季天寒地冻,人类活动量减少,腠理闭固,阳气外泄较少,多潜伏于体内,使人体内阳气相对过盛,阴精相对不足,加之人们闭户塞窗,围炉向火,更易消耗阴精,因此冬季养生还应保养阴精,饮食上也应注意益肾养阴。总之,冬季进补既当助阳,又应注意护阴,以期保持人体阴阳平衡。

总之,顺应冬季“藏”的特性养生对于人的健康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所以,冬季要注重调摄,是人人健康愉快度过漫长的严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腠理   冬季   冬令   养人   阳气   天寒地冻   内经   起居   寒气   机体   体内   季节   人体   能力   精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