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经八脉学说浅析

奇经八脉学说自古迄今,一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论著虽代有疏发,但多散在而不详,一些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把奇经理论归属为十二经或脏腑理论的从属部分而存在,把它在理、法、方、药方面的具体运用,均概寓于脏腑,尤其是肝肾之中,使奇经理论似成虚设。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韩冰认为,奇经八脉理论本身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应该从依附于十二经、脏腑的从属地位中相对独立出来,并试图通过整理历代医家有关奇经八脉的理论及临床运用,就奇经的理论特征,及其与脏腑、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临床辨证立法,遣方用药等问题,做一较系统的整理、分析,进而探讨与中医妇科理论的相关性。


相对独特的理论特征

奇经八脉学说与中医基本理论有共同规律性的东西,如阴阳平衡,气机升降,经脉虚实,又具有自己相对独特的理论特征,简要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

奇经八脉是人体四维结构系统

四维结构是指在空间的物体,除了具有长、宽、高三个空间量组成的三维结构外,再加上无穷连续流逝着的时间,就构成了四维结构,它是一种时间空间结构。奇经八脉在人体中居四维结构系统中,八条经脉有各自独特的分布区域,呈前后、左右、纵横交错行于人体之中。若将人体以横纵坐标为轴,则冲脉在坐标系中为纵轴,它由头至足,贯串人体,导气而上,导血而下,为经脉之海。冲脉之后为督脉,督脉行于脊中,总督阳经,为阳脉之诲,冲脉之前为任脉,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任受一身之阴经,为阴脉之海。带脉在坐标系中为横轴,它环身一周,总束诸脉,使不妄行。阴阳二维脉,维络诸阴诸阳经,似网络一样,为一身之纲维。阴阳二跷脉,皆起于足跟,行身之左右,而管理同侧的经脉。这样,奇经八脉系统从更高的层次,对十二经脉进行联系、总管、组合、调节,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

奇经八脉在整体阴阳平衡中的作用

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对调节人体阴阳之气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他们分别直行于身前背后,总管各阴经和阳经,使阴阳相交,升降相因,总司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气血阴阳的动态平衡。

奇经八脉在气机升降调控中的作用

奇经八脉中的冲脉和带脉,与人体气机升降功能有密切关系,冲脉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诸脏联系的通道,是脏腑气机升降及气血运行之枢纽,有推动气血运行,统率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功能。带脉横行于腰腹之间,坐镇于中,其气可固摄脾肾精微,使之不得外泄,约束肝胆的疏泄,以防升发太过,其对诸经的约束调节作用,可以使气机升降有序。

奇经八脉在人体经脉维系中的作用

人体之阳脉和阴脉,均由督脉和任脉所统摄,但是诸阴经和诸阳经的散见分支之处,又必赖维脉以维持联系。《素问·阴阳类论》王冰注曰:“维,谓维持。”说明维脉行于人体周身,具有维系诸阴经和诸阳经的特性。阳维脉维于阳,组合所有阳经会合于督脉,主表;阴维脉维于阴,组合所有的阴经会合于任脉,主里。二脉共同起着一表一里的“维络”作用。正如《奇经八脉考》中所云:“阳维脉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而上行于卫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维脉行于阴阳诸经之间,维系联络人体经脉,具有调节气血运行的功能。


奇经八脉在机体动静调节中的作用

奇经八脉中的二跷脉,其脉气自下升举而上,所过之处,均与机体的运动系统休戚相关。二跷脉阴阳相引,协调配合,可以统调人体的运动功能。此外,跷脉阴阳之气的盛衰变化,与卫气运行有密切联系,卫气从五脏循环,阴尽回到阳分,必须通过跷脉而上行于目,如果五脏六腑有邪,影响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的功能,就会使跷脉阴阳之气不相平衡。故二跷脉功能正常,则保持机体动静功能的正常。

奇经八脉与脏腑有关系

奇经八脉入属于脑之说 脑是人体极为重要的器官,祖国医学对脑很早就已有所认识。《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明确指出脑的上界在天灵盖的百会穴,下至风府穴。脑腔内充满脑髓,风府穴以下脊骨之内之髓,为脊髓,脊髓经项后之髓孔,与脑相通,合称为脑脊髓,正如明代《医学入门》中所说的:“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也。”脑髓的形成,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后天水谷精微所滋养。《灵枢·经脉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对于脑髓的功能,历代医家多有阐述,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脑为元神之府。”《医宗金鉴》更明确指出:“头为诸阳之首,位居最高,内涵脑髓,脑为元神之府,以统全身。”脑神对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主宰,要靠经脉系统进行传导联系,而奇经八脉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奇经八脉与脑,不论在经脉循行上,还是在各自功能上都有密切联系,脑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统辖五脏六腑的活动,奇经八脉是其中的枢纽,起调节联系作用,许多与脑有关的疾病,治疗奇经均可收到良好效果。

八脉隶于肝肾之说 肾为先天之本,主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在肾气盛的基础上,天癸始能泌至,促使任通冲盛,故又有“肾为冲任之本”的说法。八脉都与肾相联系,因此肾在奇经中作用尤为重要。肝主藏血,主疏泄。疏泄有序,则冲脉之气血旺盛,血海得以满溢,下行而为月经。妊娠后停经而滋养胎儿,分娩后则又可上行而为乳汁。若肝经有病往往损及冲任二脉,影响血海的盈亏安宁,就会导致一系列的妇科疾病。鉴于奇经八脉和肝肾在生理、病理、经脉循行上的密切关系,古人有“八脉隶于肝肾”的说法。

八脉与脾胃之说 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又主统血。人体胃气旺盛,则水谷之精气源源不断,可供给机体正常活动能力,先天之精赖后天饮食所化生的精微渐续充实,奇经八脉亦依赖水谷精微之气输布的充养。因此,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对奇经八脉有重要作用。


奇经八脉辨证原则

近几年来,随着经络学说的深入探讨,有关奇经八脉理论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掌握奇经八脉辨证规律,并把它系统地运用到临床治疗中去,对很多疑难痼疾的治疗效果会有进一步的提高。韩冰教授将奇经八脉的病机变化大致归纳为八脉自病、脏腑病变累及奇经、八脉病变累及脏腑三点;将奇经八脉辨证的原则分为以下4个方面。

久病不愈,当辨奇经

通过了解病史,就虚证而言,年轻者多禀赋原怯,不重调摄,愈加戕伐精血,致百脉皆虚;年老者,多精血已衰,百脉萎弛。实证者,由于奇经幽邃深远,病久入络入血,气结络痹而变为癥瘕积聚之证。故对病史长的患者,应考虑奇经八脉受损情况,尤其是肝肾久病之人,应注意有否影响奇经八脉。

疑难重症,参诸奇经

在一些复杂的疑难病证中,常出现多种症状,有时一些症状与正经混同,按常规治法不奏效。如崩漏不止,用调理脾胃药及止血药不效,用升举督阳,摄纳冲气等法,不治脾胃治奇经,往往获效等。

详察病位,循经辨证

奇经八脉循行部位,与人体脊,膂,膝,尻等有密切关系,当奇经萎弛,失去约束和统摄之功,就会出现肢节痿软,酸楚,痛坠,牵制,麻木等症状,或头重脊痛,尾闾痛连脊背,佝偻形俯,筋弛骨痿等不一而足。一般来说,以步态为主者,多责之跷、维二脉;腰酸髀痛为主者,多责之冲,任,带脉;背痛佝偻为主者,责之督脉。其他还有如因冲任循腹上行,冲气由少腹贯心,心下痞结或少腹积聚,与冲任二脉有关;带脉围腰一周,腰痛下冷,久遗久漏是带脉病。阳维、阳跷行于身侧,阴维、阴跷由大腿内侧循腹上行,寒热不调,步态不正,痿痹无力,心痛等,责之跷维。总之,奇经病变有独特的表现,应善于对证候归纳和鉴别。

审视整体,结合奇经

各种致病因素,使奇经八脉受损,可表现在奇经八脉循行部位及独特生理功能出现一系列病理表现。由于八脉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因此奇经病变常具有见症繁多,病情复杂,一症多因等特点。既有本经之病,又有相关密切的奇经与脏腑合病或并病,临证应细心分辨。



什么是刺络放血?

《射雕英雄传》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郭靖喜道:“师父,这可好了,原来不须旁人相助,奇经八脉自己也能通的。”

洪七公奇道:“甚么?”

黄蓉道:“靖哥哥背熟了的那篇叽哩咕噜、咕噜叽哩,一灯大师译出来教给了我们。他吩咐我们跟你老人家说,可以用这功夫打通自己的奇经八脉。”

很多武侠小说都会提到“奇经八脉”,因为打通奇经八脉后,经络就会通畅,功力就能快速提升。

那么奇经八脉到底是什么呢?是怎样循行的?又有什么作用呢?今天就来和大家讲一讲。


什么是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奇者,异也。指的是十二经脉(正经)之外的八条经脉,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所以被称为“奇经”。

它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主要是有这三个:

奇经八脉与脏腑无直接络属关系;

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

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分布遍及全身,人体的上肢无奇经八脉的分布;

其走向也与十二经脉不同,除带脉外,余者皆由下而上地循行。


共同生理功能

奇经八脉的有哪些共同生理功能呢?

1. 进一步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如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联系总任一身之阴经;带脉约束纵行诸脉。二跷脉主宰一身左右的阴阳;二维脉维络一身表里的阴阳。即奇经八脉进一步加强了机体各部分的联系。

2.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十二经脉气有余时,则蓄藏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由奇经“溢出”及时给予补充。

3. 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


奇经八脉的循行


任 脉



奇经八脉学说浅析

1、循行部位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2、分支

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

3、生理功能

(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

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 脉



奇经八脉学说浅析

1、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2、分支

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3、生理功能

(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

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2)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

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3)主生殖功能

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冲 脉



奇经八脉学说浅析

1、循行部位

起于胞宫,下出于会阴,并在此分为二支。

上行支:其前行者(冲脉循行的主干部分)沿腹前壁挟脐(脐旁五分)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其后行者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

下行支:出会阴下行,沿股内侧下行到大趾间。

2、生理功能

(1)调节十二经气血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

(2)主生殖功能

冲脉起于胞宫,又称“血室”、“血海”。冲脉有调节月经的作用。冲脉与生殖功能关系密切,女性“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这里所说的“太冲脉”,即指冲脉而言。另外,男子或先天冲脉未充,或后天冲脉受伤,均可导致生殖功能衰退。

(3)调节气机升降

冲脉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阴,隶属于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冲脉有调节某些脏腑(主要是肝、肾和胃)气机升降的功能。



带 脉



奇经八脉学说浅析

1、循行部位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2、生理功能

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司妇女的带下。



阴 跷 脉



奇经八脉学说浅析

1、循行部位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人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矫脉会合而上行。

2、生理功能

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的运动。



阳 跷 脉



奇经八脉学说浅析

1、循行部位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

2、生理功能

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运动。



阴 维 脉



奇经八脉学说浅析

1、循行部位

阴维脉起于足内踝上五寸足少阴经的筑宾穴,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再上行交于任脉的天突穴,止于咽喉部的廉泉穴。

2、生理功能

维脉的“维”字,有维系、维络的意思。阴维具有维系阴经的作用。



阳 维 脉



奇经八脉学说浅析

1、循行部位

阳维脉起于足太阳的金门穴,过外踝,向上与足少阳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2、生理功能:维系阳经。


8个代表性穴位

奇经八脉里有八个代表性穴位,公孙、内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列缺、照海

这八个穴位就在我们的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位置,加强了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联系和交会,可以说是我们打通奇经八脉,达到调病养生目的的开关。

八脉交会穴在临床使用时常常是配对使用,可以从整体调节身体,减少因不会辨证而带来的不便




  凡人一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支曰络。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是也。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总为十五。(《难经》作「阴络」、「阳络」)共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阴脉营於五脏,阳脉营於六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入於奇经,转相灌溉,内温脏腑,外濡腠理。奇经凡八脉,不拘制於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降盛,则溢於奇经。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霶霈妄行,流於湖泽;此发《灵》、《素》未发之秘者也。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如此,难安炉鼎。时珍不敏,参考诸说,萃集於左,已备学仙学医者筌蹄之用云。

  八脉

  奇经八脉者,阴维也,阳维也,阴蹻也,阳蹻也,冲也,任也,督也,带也。阳维起於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於卫分;阴维起於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於营分;所以为一身之刚维也。阳蹻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阴蹻起於跟中,循内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蹻捷也。督脉起於会阴,循背而行於身之後,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督起於会阴,循腹而行於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於会阴,夹脐而行,直冲於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则横围於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蹻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蹻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主身後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是故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牝幽微之窍妙得矣!

  阴维脉

  阴维起於诸阴之交,其脉发於足少阴筑宾穴,为阴维之郄,在内踝上五寸□肉分中。上循股内廉,上行入小腹,会足太阴、厥阴、少阴、阳明於府舍(在腹哀下三寸,去腹中行四寸半)。上会足太阴於大横腹哀(大横在腹哀下一寸五分,腹哀在日月下一寸五分,并去腹中行四寸半),循胁肋,会足厥阴於期门(直乳下一寸半)。上胸膈,挟咽,与任脉会於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天突在结喉下四寸半宛宛中,廉泉在结喉下二寸中央是穴)。凡一十四穴。

  阳维脉

  阳维起於诸阳之会,其脉发於足太阳金门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於阳交,为阳维之郄(在外踝上七寸,斜属二阳之间)。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会足少阳於居髎。(在章门下八寸监骨上陷中)循胁肋,斜上肘上,会手阳明、手足太阳於臂臑(在肘上七寸两筋罅陷中,肩髃下一寸),过肩前,与手少阳会於臑会、天髎(臑会在肩前廉去肩端三寸宛宛中,天髎在缺盆中上毖骨际陷中央),却会手足少阳、足阳明於肩井(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五分)。入肩後,会手太阳、阳蹻於臑腧(在肩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上循耳後,会手足少阳於风池(在耳後发际陷中),上脑空(承灵後一寸半,夹玉枕骨下陷中)、承灵(正营後一寸半)、正营(目窗後一寸)、目窗(临泣後一寸)、临泣(在瞳人直上,入发际五分陷中)。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於阳白(眉上一寸,直瞳人相对),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本神直耳上入发际中)。凡三十二穴。

  阴蹻脉

  阴蹻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於跟中足少阳然谷穴之後(然谷在内踝前一寸陷中),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在内踝下五分)。上内踝之上二寸,以交信为郄(交信在内踝骨上少阴前太阴後廉筋骨间)。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咙,交贯冲脉,入頄内廉,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蹻五脉,会於睛明而上行(睛明在目内眦外一分宛宛中)。凡八穴。

  张紫阳《八脉经》云:八脉者,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後,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阴蹻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蹻脉在尾闾後二节,阴维脉在顶前一寸三分,阳维脉在顶後一寸三分。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炁冲开,故能得道。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采之惟在阴蹻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次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而阴蹻一脉,散在丹经,其名颇多:曰天根,曰死户,曰复命关,曰酆都鬼户,曰生死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如此,使真炁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於一身,贯通上下,和炁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得之者,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要知西南之乡,乃坤地,尾闾之前,膀胱之後,小肠之下,灵龟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炁根,产铅之地也,医家不知有此。

  频湖曰:丹书论及阳精河车,皆往往以任、冲、督脉、命门、三焦为说,未有专指阴蹻者。而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

  阳蹻脉

  阳蹻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於跟中,出於外踝,下足太阳申脉穴(在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际),当踝後遶跟,以仆参为本(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上外踝上三寸,以附阳为郄(在外踝上三寸,足太阳之穴也),直上,循股外廉,循胁後胛,上会手太阳、阳维於臑腧(在肩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上行肩髆外廉,会手阳明於巨骨(在肩尖端,上行两叉骨罅间陷中),会手阳明、少阳於肩髃(在髆骨头肩端上两骨罅陷宛宛中,举臂取之有空)。上人迎,夹口吻,会手足阳明、任脉於地仓(夹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微脉动处)。同足阳明上而行巨窌(夹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沟),复会任脉於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五脉会於睛明穴(见阴蹻下),从睛明上行,入发际,下耳後,入风池而终(风池在耳後夹玉枕骨,下发际陷中)。凡二十二穴。《难经》曰:蹻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合一丈五尺。

  《甲乙经》曰:蹻脉有阴阳,何者当其数?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气之在身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营其藏,而阳脉营其府,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臑腠理。

  冲脉

  冲为经脉之海,又曰血海。其脉与任脉皆起於少腹内胞中,其浮而外者,起於气冲(一名气街,在少腹毛中两旁各两寸,横骨两端动脉宛宛中,足阳明穴也),并足阳明、少阴二经之间。循腹上行至横骨(足阳明去腹中行二寸,少阴去腹中行五分,冲脉行於两经之间也。横骨在阴上横骨中,宛如偃月,去腹中行一寸半),挟脐左右各五分,上行历太赫(横骨上一寸,去腹中行一寸半)、气穴(即胞门,一名子户。太赫上一寸,去腹中行一寸半,少阴、冲脉之会)、四满(气穴上一寸)、中注(四满上一寸)、肓腧(中注上一寸)、商曲(肓腧上一寸)。、石关(商曲上一寸)、阴都(石关上一寸)、通谷(阴都上一寸)、幽门(通谷上一寸,夹巨阙两旁各五分陷中),至胸中而散。凡二十四穴。

  《灵枢经》曰:冲、任皆起於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於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妇人有余於气,不足於血,月下数脱血,任冲并伤,脉不荣其口唇,故髭须不生。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任,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亦不生。

  《素问 ? 水热穴论》曰:三阴之所交,结於脚也。踝上各一行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

  王启玄曰: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一云冲脉起於气冲,冲直而通,故谓之冲。

  《素问 ? 阴阳离合论》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後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腧

  启玄曰;心脏在南,故前曰广明,冲脉在北,故後曰太冲。,足少阴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故曰太冲。两脉相合为表里也。冲脉在脾之下,故曰其冲在下,名曰太阴。

  《灵枢经》曰: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歧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其上者,出於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於少阴之大络,起於肾下,出於气街,循阴股内廉,斜入膕中,伏行骭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後,入足下,其别者,并於少阴,渗三阴,斜入踝,伏行,出属跗下,循跗上,入大指之闲,渗诸络而温足胫肌肉,故其脉常动。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

  王海藏曰:手少阳三焦相火为一府,右肾命门为相火,心包主亦名相火,其脉同诊。肾为生气之门,出而治脐下,分三歧。上冲夹脐,过天枢,上至膻中两乳间,元气所系焉。右足三焦太阳之别,并足太阳正路,入络膀胱约下焉。三焦者,从头至心,心至脐,脐至足,为上中下三焦;其实真元一气也。故曰:有脏无腑。《脉诀》云:三焦无状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应。一云:其腑在气冲中,上焦在胃上口,治在膻中。中焦在胃管,治在脐旁。下焦在脐下膀胱上口,治在脐。经曰:原气者,三焦之别使也,贤闲动气者,真元一气,分为三路;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

  李濒湖曰:三焦即命门之用,与冲、任、督相通者,故附著於此。

  任脉

  任为阴脉之海,其脉起於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阴之分(在两阴之间)。上行而外出循曲骨(横骨上毛际陷中),上毛际,至中极(脐下四寸膀胱之募),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脐下三寸,小肠之募,三阴任脉之会),历石门(即丹田,一名命门,在脐下二寸,三焦募也)、气海(脐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气之海),会足少阳、冲脉於阴交(脐下一寸,当膀胱上口,三焦之募),循神阙(脐中央)、水分(脐上一寸,当小肠下口),会足太阴於下脘(脐上二寸,当胃下口),历建里(脐上三寸),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於中脘(脐上四寸,胃之募也),上上脘(脐上五寸)、巨阙(鸠尾下一寸,心之募也)、鸠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上喉咙,会阴维於天突、廉泉(天突在结喉下四寸宛宛中,廉泉在结喉上舌下中央)上颐,循承桨,与手足阳明、督脉会(唇下陷中),环唇,上至下龈交,复出,分行循面,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二穴)。。凡二十七穴。《难经》、《甲乙经》并无循面以下之说。

  任冲之别络,名曰尾翳,下鸠尾,散於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灵枢经》曰: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其侧动脉,人迎,足阳明也。

  督脉

  督乃阳脉之海,其脉起於肾下胞中,至於少腹,乃行於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俱绕篡後屏翳穴(前阴後阴之间也),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在阴尾尻骨两旁,凡二穴)。贯脊,会於长强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腧(二十一椎下)、阳关(十六椎下)、命门(十四推下)、悬枢(十三椎下)脊中(十一椎下)、中枢(十椎下)、筋缩(九椎下)、至阳(七椎下)、灵台(六椎下)、冲道(五椎下)、身柱(三椎下)、陶道(大椎下)、大椎(一椎下),与手足三阳会合。上哑门(项後入发际五分),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项後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在枕骨上)、强间(百会後三寸)、後项(百会後一寸半),上巅,历百会(顶中央旋毛中)、前顶(百会前一寸半)、顖会(百会前三寸即顖门)、上星(顖会前一寸),至神庭(顖会前二寸,直鼻上,入发际五分),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髎(鼻准头也)、水沟(即人中,)会手足阳明,至兑端(在唇上端)。上龈交(上齿缝中),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凡三十一穴。

  督脉别络,自长强走任脉者,由小腹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会太阳於目内眦睛明穴(见阴蹻下)。上额,与足厥阴同会於巅,入络於脑。又别自脑下项,循肩胛,与手足太阳、少阳会於大杼(第一椎下两旁,去脊中一寸五陷中)。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难经》曰:督脉、任脉四尺五寸,合共九尺。《灵枢经》曰: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

  张洁古曰:督者,都也,为阳脉之都纲。任者,妊也,为阴脉之妊养。

  王海藏曰:阴蹻、阳蹻,同起跟中,乃气井而相连。任脉督脉,同起中极之下,乃水沟而相接。

  滑伯仁曰:任督二脉,一源而二歧。一行於身之前,一行於身之後。人身之有任督,由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浑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李濒湖曰: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故魏伯阳《参同契》云,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无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两孔穴法,金气亦相须。崔希范《天元入药镜》云:「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归根窍,复命关;贯尾闾,通泥丸。」《大道三章直指》云:「修丹之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正在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坎离交媾之地;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脉、九窍、十二经、十五络廉辏,虚闲一穴,空悬黍珠。医书谓之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窍,则真息不生,神化无基也。」俞琰注《参同契》云:「人身血气,往来循环,昼夜不停,医书有任督二脉,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黄庭经言;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天经乃吾身之黄道,呼吸往来於此也。鹿运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二物皆长寿。凡此数说,皆丹家河车妙旨也。而药物、火侯,自有别传。」

  王海藏曰:张平叔言,铅乃北方正气,一点初生之真阳,为丹母。其虫为龟,即坎之二阴也,地轴也;一阳为蛇,天根也。阳生於子,藏之命门,元气之所系,出入於此。其用在脐下,为天地之根,玄牝之门,通厥阴,分三歧,为三车。一念之非,降而为漏。一念之是,守而成铅。升而接离,补而成乾。阴归阳化,是以还元。至虚至静,道法自然,飞升而僊。

  带脉

  带脉者,起於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章门足厥阴、少阳之会,在季肋骨端,肘尖尽处是穴,带脉穴属足少阳经,在季胁下一寸八分陷中),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於五枢(带脉下三寸)、维道(章门下五寸三分),凡八穴。

  《灵枢经》曰:足少阴之正,至膕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

  杨氏曰:带脉总束诸脉,使不妄行,如人束带而前垂,故名。妇人恶露,随带脉而下,故谓之带下。

  带脉为病,张子和曰:十二经与奇经七脉,皆上下周流,惟带脉起少腹之侧,季胁之下,环身一周,络腰而过,如束带之状。而冲任二脉,循复循胁,夹脐旁,传流於气冲,属於带脉,络於督脉。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



奇经八脉学说浅析

一、奇经八脉的定义


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奇经八脉的“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因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后各自循环,称为“一源三歧”。


二、奇经八脉的特点


1.走行无规律


其走向和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遍布全身,其走向亦不似十二经脉有上下、内外、顺逆的阴阳表里循环规律。如人体之上肢无奇经八脉的分布,其走向除带脉横行围腰腹一周、冲脉有一分支向下行走外,其余诸脉都是从下肢或少腹部向上行走。


2.与奇恒之腑相互联系


除督脉(贯脊属肾、贯心)外,与内在脏腑无直接络属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有联系,如督脉入属于脑,络肾,贯心;冲、任、督三脉均起于胞中等。


3.无表里关系


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相配之关系。


三、奇经八脉的作用


1.统摄气血,协调阴阳


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蓄积和渗灌


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犹如湖泊水库,而十二经脉之气则犹如江水之水。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任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十四经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阳维脉   带脉   冲脉   任脉   督脉   脏腑   会阴   经脉   气血   手足   学说   阴阳   人体   作用   太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