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另类辨证

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肺开窍于鼻,其华在皮毛。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


斑块和痤疮成因

眼周斑——与肝脏有关——脾气淤结

口周斑——与脾脏有关——脾胃虚弱

耳前斑——与肾脏有关——肾水不足

毛孔大——与肺脏有关——肺胃湿热

长痤疮——与心脏有关——心火上炎


如何对五脏病因进行确认

肝气淤结——目光晦暗而面青

脾胃虚弱——眼睑水肿而色黄

肾水不足——毛发稀疏而细软

肺胃湿热——鼻头色黄而微红

心火上炎口唇干燥而舌赤

人可貌相,病可以预防


1. 问寒热。寒为阳虚;热为阴虚;

2. 问多汗,不由自主出汗为阳虚;手惊吓出汗,也叫盗汗为阴虚;

3. 问饮食,爆饮爆食为阳虚;厌食挑食为阴虚。

4. 问雨便,尿清长,大便软。体寒为阳虚;尿黄少,大便干,体热为阴虚。

5. 问情绪,心情烦躁,失眠多梦为阴虚;心态消极,贪吃贪睡为阳虚。

6. 问口渴,实热,真有火,运动,牛饮为阳虚;虚热,渴而不饮为阴虚。

7. 问经带。月经量过多为阳虚;月经两过少为阴虚。

8. 问生育,到生育年龄也不怀孕为阴虚;未婚先孕,经常怀孕为阴虚。

心的辨证求因

心开窍于舌,心功能正常舌体就红润。

心主神明,心血不足就会心神不安,失眠多梦,心火上炎就会长痤疮。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血亏少则面色苍白,暗淡无华。

心属火,火生土,脾生土,心气旺盛必须依赖脾运化谷精微地供养。


肝的辨证求因

肝开窍于目,肝气不足则双目十涩,目漏不溶。

肝主疏泻,肝气淤结则闷闷不乐。烦躁不安,月经失调,滋生色黄。

肝主筋,其华在爪,肝血充足则爪甲明亮,肝血不足则爪甲软薄。

肝属木,木生火,心属火,肝气鼻通必须有好的心情,因此,心可养肝,


脾的辨证求因

脾开窍于口,脾气健则食欲旺。口唇红润有光泽。

脾主运化,统血,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运不健,则面色萎扉,易长斑,

脾主肌肉,其华在唇,脾气虚少则全身无力,口唇干裂。

脾属土,土生金,肺属金,肺主皮毛,脾气不畅,则皮肤容易过敏。

中医的另类辨证

肺的辨证求因

肺开窍于鼻。肺气相则呼吸顺利,嗅觉才灵敏。

肺主宣发。肺气足皮肤才滋润有弹性,肺气虚皮肤就干燥,容易过敏。

肺主皮毛,其华在皮毛,皮肤的呼吸功能与肺脏的呼吸功能是一致的。

肺属金,金生水,肾属水,肺气足,才能把水谷精微输送皮毛,滋润皮肤。

肾的辨证求因

肾开窍于耳,耳后的听觉依赖肾气供养,肾气不足则耳鸣或听力减退。

肾主藏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肾气衰弱,人体走向衰老,易长斑。

肾主水液代谢,其华在发,少白头,中年脱发多是肾精不足所引起。

肾属水,水生木,肝属木,肾水不足,肝气难以畅通,因此有肝肾斑同存现象。



眼睑水肿的健康判断

五轮:肉轮对五行:土。对五脏:脾。健康状况:脾肾虚弱,营养不良,失眠多梦,更年期综合症。面部情况:可能长栗色地图状黄褐斑或长隐形丘疹型痤疮。


内外 红的健康判断

五轮:血轮对五行:火。对五脏:心。健康状况:心灰上亢,气血两亏,焦思竭虑,悲哀过度。

面部情况:可能长但一型痤疮。皮肤过敏长点状斑块。


白睛异色的健康判断

五轮:气轮对五行:金对五脏:肺。健康状况:黄色在肝,红色在心,白色在肺。黑色在肾。面部情况:根据白珠异色情况。长不同的斑块或痤疮。


黑睛高耸的健康判断

五轮:风轮对五行:木。对五脏:肝。健康状况:黑睛顶端高耸为肝气郁积。周围紫红为肝胆或盛。浑浊为淤血凝固。面部情况:可能长结节,囊肿型痤疮或深浅不一的褐色斑片。


瞳孔缩小的健康判断

五论:水轮对五行:水。对五脏:肾。健康状况:瞳仁散大者多见于重病。瞳仁缩小者多见于元气衰弱,肝肾俱伤。面部情况:可能长弥漫性色斑或雀斑。斑块较黑。


何为正常舌象?

舌色淡红,舌苔薄白。舌体扁平,边无齿痕。老人较老,小孩较嫩抽烟者黄,月经齐红。


看舌尖判断健康状况

对五脏:心。属五行:火。特征:舌尖红,有芒刺(杨梅舌)健康状况:脏腑实热,心火亢盛,长伴心情烦躁,石棉多梦,小便黄赤面部情况:容易长单一型痤疮,皮肤灵敏或滋生真苗性皮炎,月经疹。


看舌尖里判断健康状况

对五脏:肺。对五行:金。特征:舌尖内有紫红点,薄黄苔。健康状况:肺胃积热,常伴有咽喉痛,感冒发烧,鼻炎,中医辨证为表热。面部情况:容易长散发性丘疹型痤疮,毛孔粗大,皮肤过敏或潮红。


看舌中判断健康情况

对五脏:脾。属五行:土。特征:舌苔白,黄,厚,宽。健康状况:脾胃温热,多见于消化系统疾病,腹胀,大便不爽。面部情况:长隐形丘疹型痤疮。长栗色地图壮斑块,对称分布于面部。


看舌下判断健康情况

对五脏:肝。属五行:木。特征:舌红,舌倾紫。舌下有静脉曲张。健康状况:气滞血淤,常伴月经闭后推,月经量少,颜色深。面部情况:容易长结节,囊肿型痤疮,长深浅不一的褐色斑点。


看舌根判断健康情况

对五脏:肾。属五行:水。特征:舌根部发黑者健康情况:肾虚,常伴有四肌发凉,小便清长,腰酸背痛·面部情况:可能长弥漫性色斑或雀斑,斑块较黑。

脾虚型斑块的特征

斑块形成:栗色,地图状斑片,边缘不整,对称分布于两颧,眼下,鼻周,口周。健康状况:肝失疏泄,导致脾虚,肌肉失养,全身乏力,舌有齿痕,食欲不振,月经量大。大便不成型。眼舌情况:眼睑浮肿,睑色晦暗。舌苔白,黄厚腻。


肾虚型斑块的特征

斑块形状:弥漫性色斑或雀斑,多以鼻子为中心,形成云片状或晦色斑点,面色较黑。健康状况:久病,妊娠。月经不调。房事过度及肾阴,腰酸背痛,全身乏力。健忘失眠。五心烦热。眼舌情况:瞳孔缩小。白睛发灰。舌根发黑。


肝淤型斑块的特征

斑块形状:浅褐色至地图状,或蝴蝶分布在眼周或颜面。健康状况肝在疏泄过程中受了委屈,气结导致血淤。与情绪有关。性情急噪易怒。月经退后且量少,颜色深,有血块,乳房仗痛。眼舌情况:黑睛顶端高耸突起且浑浊,黑睛周围紫红翅带。舌下静脉血张。


血虚型斑块的特征

斑块形状:斑点色暗,或点或斑,连接成片,分布于面。健康情况:血虚成因很多,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太多,子宫肌瘤。人流次数过多,分娩时出血过多。眼舌情况:内外眦紫红,舌面有姿色斑点。



何某,女性,89岁。因有老年性痴呆病史,长期居住老人院。2010年7月13日开始出现食入即吐,腹胀满,大便秘结,当时无寒战发热,无腹痛、呕血、黑便等不适。即由家属送至我市某三甲医院住院,行血常规,WBC:11.98*109/L,NE:84.7%,腹部CT:不完全性肠梗阻。因患者高龄,不能耐受手术,暂予禁食,抗感染,补液支持为主,并予桃核承气汤及开塞露灌肠。

灌肠后,可解少量硬便,但如是治疗十余日后,患者食入即吐及腹胀满症状未见好转,家属要求转我院继续治疗。入院时患者暂无呕吐,腹胀满而不痛,复查腹平片仍提示不全肠梗阻,仍予禁食及补液。

主管医师与黄师短信联系,问其能否继续予承气汤类中药内服及灌肠,黄师认为此患者无腹痛,以胀满为主,非痞、满、燥、实、坚的大承气汤证。此患者老年体虚,虽腹胀、便秘、呕吐,但无明显腹痛,其肠梗阻的主要原因考虑为肠麻痹引起,动力不足所致。而此患者在外院已反复攻下而不愈,其虚证更明显。虽有便秘等可下之证,但并非具大承气汤痞、满、燥、实、坚之证,更不是第106条“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但少腹急结”下焦瘀血的桃核承气汤证。

此证食入即吐,第204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临床上犹应活看。注家多认为,呕大多为病势趋上,故不宜孟浪攻之。而《金匮要略》“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却以吐为辩证要点。


因此,不能一见便秘就用攻下。呕吐可用大黄,也不要以为一用大黄即是攻下。第208条“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第250条“与小承气汤和之”。第251条“以小承气汤小小和之”。小承气、调胃承气均属和法,而非攻下。

可试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合小承气汤。处方:

法夏24,炙甘草12,党参30,厚朴25(后下),生地45,生姜15,枳实30,大黄20(后下)。

服第1剂药后,次晨解黑褐色烂便1次,量约100ml,并予开塞露灌肠,灌肠后,又解黑褐色烂便1次,量约200ml。如是共服药5天,每天均有大便解出,腹胀消。

本欲复查腹平片评价患者肠梗阻情况,因患者痴呆,近日精神好转后,烦躁乱动,不能配合拍片,暂未予。尝试予少量进食,食后无呕吐。得泻后,改予小柴胡汤,处方:

柴胡24,黄芩15,法夏24,党参30,大枣15,炙甘草15,厚朴(后下)20,枳实20。

住院15天,可进食,无呕吐,大便每日可解,予出院。


按:

小承气汤乃大承气汤去软坚之芒硝。由枳实、厚朴、大黄三味组成,虽为下法,而非峻攻。大剂量使用枳实、厚朴意在行气除胀消痞而大便自通。第66条云“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此方借人参补气之力,联合枳朴行气之功,针对虚胀、虚满,故联合用之。服药后得泻下,止后服,改予小柴胡汤调和枢机、巩固疗效。

读后解析:

本案肠梗阻乃老年体虚,动力不足,肠道麻痹所致。已经反复攻下而不愈,其虚证更明显。故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合小承气汤,借人参补气之力,联合枳朴行气之功,针对本虚标实之麻痹性肠梗阻而建奇功。

服药后得泻下,止后服,改予小柴胡汤调和枢机、巩固疗效。由本案体悟:对于虚实夹杂之病例,首要辩其虚实先后及孰轻孰重的关系。因正虚不运致肠道不通而邪实阻滞者,当以扶正为主,正足肠自通;因邪实阻塞肠道而致不食体衰的,当以攻邪为主,邪祛正自安。



一、处方贵精


处方用药,首贵于精,精者至当不易之谓。我无法具体形容什么叫做精,只能举例说明:我治过不少心脏病人,诸如心肌缺氧,房室传导阻滞,频繁性早搏,心律不齐以及房颤等,临床如表现为心阳不振,血行欠畅而见舌质浅胖,脉微细或结代者,就常用炙甘草汤稍事加减,药后虽有效果,但常易反复或者效果不显著,改用其他方药,亦有同样情况。最后,就径用仲景炙甘草汤原方,一味药不更动,只因古今度量有异,在剂量上稍加斟酌,如甘草、桂枝一般各用二十克左右。


有许多心脏病人,曾屡更多医,中西药物备尝,也服过我以炙甘草汤加减之方,均无良效。自改服仲景原方后,有不少病人症状竟得消失或基本缓解,以后仍用原方续服数月,病人主诉:过去几乎每日发病,自服该方后,竟有历数年而安然无恙者,病家方钦我技之精,而我则既惊又惭。


我研究仲景之学且数十年,而未识仲景处方“用思之精”竟到如此惊人程度!我过去常思本方,仅辅佐药加减一、二味,而效果判若天壤,说明我对该方的组成,远未研究到家,乃浪负虚名,深感愧疚。


自秦皇士著《伤寒大白》,创江南无正伤寒之说,耳食者遂畏麻桂等方不敢用。事实上,临床所见头痛高热恶寒无汗,骨节酸痛,脉浮紧带数者极多,我径用麻黄汤原方,剂量较重,往往一剂知,二剂已。始知秦氏《大白》之书出,而仲景竟蒙不白之冤。前人称“仲景垂妙于定方”,良非虚语。除张机外,历代名家,各有精妙之方,用之得当,皆效如桴鼓这是因为前贤的某些方剂,其配伍组合,已经过反复实践,千锤百炼筛洗而成,我们取精而用,可提高疗效。



二、立法宜奇


用药如用兵,兵法有堂正之师,有奇谲之法。用药之道,初无二致。我平生体弱而少病,偶染小恙,亦不服药。有一次患感冒咳嗽,连续数日,旋致咳嗽昼夜不停,彻夜不能睡眠。不得已乃自处一方,方用诃子30克,黄芩30克,龙胆草9克,甘草g克,又加乌梅、干姜、细辛三药。服药约二个小时后,自觉泛泛欲吐,旋即呕吐痰涎及食物残渣,隔半小时又大吐一次,自觉精神困疲,未进晚餐,即卧床安息。事出意料,这个昼夜连续不停的咳嗽,竟得一吐而全愈。是夜安睡通宵,嗣后亦无一声咳嗽,精气爽朗,工作如常。这是用酸苦涌泄的吐法而愈外感剧咳的例子。我自用有捷效,后用治他人,亦每收奇功。此法张子和最擅长,今人多弃置不用,殊为可惜。


中医学上有遁可行滞之法,故凡气阻痰壅停饮蕴湿之病,概用通药为主,而重浊厚腻之品,列为禁药。明代张景岳则对治疗痞满、肿胀、痰饮、泄泻等常重用熟地,为世医所呵斥,我年少时亦觉介宾之偏见。以后临床渐多,遇上述病症在应用常法久而无效之后,乃试用景岳方,多以熟地为君,用量至少30克,某些患者,服后竞得痞胀消,泄泻止,痰饮化,胃纳香。病者获愈狂欢,我亦得手而惊喜。此即中医学上所称的圆机活法,然非学问根柢深后兼有胆识者不敢用亦不能用。上述两法,我过去在写论文时,曾经提及,可见奇方非偶致,多自教训由得来。张景岳独擅此奇妙之法。如按一般常规,则临阵先怯,是无法知道此中甘苦的。



三、用药在巧


古哲有言“大匠能与人规矩,不使使人巧”;临床时循法度以用药,学习较方便,至于用巧,则谈何容易!可是自古高手,往往心灵手巧,治法能独出机而愈顽疴宿疾,如宋杨吉老的用冰代水,朱丹溪的酒制剂,皆在前医处方上稍加更动而疾顿瘳。


《浪迹丛谈》载叶桂治邻妇难产几死,仅在前医催生方中加梧桐叶一片,产立下。后有他医效之者,天士笑曰:“吾前此用梧桐叶,以是日立秋故耳,过此何益!”。天士此法,我初不置信,及今思之,似或符合时间生物学的巧思。他如孙思邈处方具有“反、激、逆、从”的巧妙配伍方法。


许胤宗的治病风不语,陆严治产妇血晕,皆以药物煎汤薰蒸而起沉疴。清徐灵胎用巧法有鬼斧神功之妙。


张子和用汗吐下三法巧治众多疾病,他治一日饮水数升的消渴患者,竟用生姜自然汁饮服而其病得以缓解。他所著的《儒门事亲》中载述的巧法不胜枚举。子和还擅用改变情志法治愈了不少难治的疾病,其构思之巧。在古代名医中最为杰出。目前,医学心理学和行为医学,已为西方医学所重视,子和是此道的先驱者。



四、关键在博


过去程门雪先生在日,尝与我煮茶论医,均认为高明的医生,贵在审证明而用药准。然而,人体多奥秘,肺腑不能言,正如张机所说:“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故虽名家处方,未必药皆中病,叶香岩属临殁前夕,对子孙乃有“医可为而不可为”的告诫。所以,品评医生水平的高低,还得看他对每一种病所掌握的治疗方法是多还是少。程公与我,咸有同感。孙思邈所称“医之所患患方少”者,其意正复相同。


试以治眩晕为例来说,近人多囿于“阳化内风”及“无痰不眩”之论,故平肝潜阳或化痰降逆如天麻钩藤饮、珍珠母丸、大定风珠、半夏天麻白术汤、黄连温胆汤等视为枕中鸿宝。


其实,治眩方法很多,阳亢可致眩,肝阳不升或下焦虚冷,亦可致眩。升肝阳莫如大芎辛汤,温脾肾则术附汤、真武汤皆存捷效。肾虚致眩,除左、右归之外,无比山药丸更佳。阳虚而风寒入脑者,古方三五七散有卓效,汉防己散治风痰攻注之眩。上热下冷者用增损黑锡丹,上盛下虚者用沉香磁石丸。郁金、滑石、川芎同用,能达木郁之眩。柴胡实治眩良药,今人为“劫肝阴”说而废。


他如羚羊附子法、补中益气、当归补血、人参养营等汤,以及攻下、清火、温中、涌吐等法,皆治眩所不废,而目前临床应用者甚少,将何以提高疗效!故博览群书与博采众方,实为当务之急。非博采则不能取精去粗,故“博”为深入研究中医学所必需。


上述的精、奇、巧、博四字,是密切联系的。处方之精、源于博采,奇不离正,巧生于熟,亦皆以博为基础。我的经验教训是:要学好中医,必须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精读诸家医书,又要具备敢于实践的精神,只要勤苦钻研,锲而不舍,相信临床疗效必可提高,功夫是不负有心人的。



万友生是江西省全国著名的中医学术专家,国家级著名老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生前曾任江西省卫生厅中医科负责人、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中华中医学会第一、第二届常务理事等职,倾毕生精力提出寒温统一的外感热病理论体系,在全国中医学术界独树一帜。


主要著作有《伤寒知要》、《寒温统一论》和《热病学》三书。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医案、医话130余篇。


他领衔的国家科委“七五”攻关中医急症科研课题——应用寒温统一热病理论治疗急症(高热、厥脱的临床研究),获199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寒温统一论》一书还获得中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神农杯”优秀奖。


1.口腔溃疡用补中益气汤合导赤散


党参、黄芪各30克,白术20克,升麻30克,柴胡、陈皮、当归、生甘草各10克,生地15克,淡竹叶、麦冬各10克,通草6克,莲子心3克。


用于复发性口疮,舌边尖、舌下、唇周黏膜等有溃疡点,饮食难下,痛楚不堪,心烦气短,懒以言语,舌质淡,舌边齿印,苔白微黄,脉细缓。学习和运用体会复发性口疮是口腔黏膜中最常见、易反复发作的疾病。


本病在南方地区发病率较高,沿海地域湿热,如《医宗金鉴》说:“热气熏蒸胃口,以致满口糜烂,甚于口疮,不能饮食。”因属地区的多发病,补中益气汤适用于脾虚阴火上炎所致的复发性口疮,如《口齿类要》言:“中气伤损,唇口生疮。”若滥用清热泻火剂,病必有增无减。


根据同病异治的原则,除用补中益气汤治愈脾虚阴火所致的复发性口疮外,尚有脾胃伏火、胃经积热诱发的口疮,方用清胃泻黄散加味。更有口疮合并舌炎的,此乃胃火亢盛,心火上炎,需用清胃导赤散加味。


2.腰椎病常用补阳还五汤合活络效灵汤

黄芪30克,当归15克,川芎、桃仁各10克,红花5克,赤芍、白芍、地龙各20克,丹参15克,制乳香、制没药各6克,天麻10克,杜仲20克,牛膝15克,宽筋藤20克,伸筋草15克,白花蛇1条。


用于腰椎间盘突,腰腿疼痛,不能屈身,不能站立,臀部至下肢掣痛麻痹不能站立,舌暗淡、苔薄白,脉细弦。学习和运用体会腰椎病是因气虚血瘀、肾虚、脉络阻滞所致。方用补阳还五汤加活络药治疗腰椎病。


3.胸痹实证常用丹络蒌薤汤加味方

丹参30克,橘络、丝瓜络各10克,瓜蒌30克,薤白15克,桑寄生、山楂各30克,珍珠粉1克,草决明、夏枯草、杜仲、续断、青木香、谷麦芽各15克,天麻、菊花、神曲、鸡内金各10克。


用于冠心病,经常心胸疼痛,头晕,巅顶痛,能食而不香,脉弦。学习和运用体会病机为心脉瘀阻实证兼肝阳上亢,用丹络蒌薤汤以活血通络;加用天麻、菊花、草决明、珍珠粉、夏枯草、桑寄生、杜仲等药以平肝潜阳。立足整体,心肝两调。


4.胸痹虚证惯用方

(1)人参四逆汤加味方:黄芪50克,熟附子、泽兰、益智仁、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红人参、炮干姜、炙甘草、瓜蒌皮、薤白、石菖蒲、远志、当归各15克,川芎10克。


用于患冠心病已久,长期心胸憋闷,日益加重,行走稍急即大作,遇寒或稍劳作尤甚,心悸,面浮,腿肿(按之凹陷),小便频数,见水即欲溺,夜尿数次,身寒,多痰,舌红、苔白黄相兼略腻,脉缓。


学习和运用体会当患者虚多实少之心肾阳气虚甚,应以补为主,补中兼通。方用人参四逆汤温补心肾阳气以防脱为主,兼用瓜蒌、薤白等以开胸痹。


(2)生脉散加味方:白参、麦冬、川贝母(研末冲服)各10克,五味子10克,薤白、茯苓各15克,浮小麦30克,全瓜蒌、谷芽各3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


用于患冠心病,症见胸闷气憋,心悸脉促,时自汗出,咳痰带血,咽喉口舌干渴,不思食,腹胀,有时恶心吐水,便不通,舌苔黄而干。


学习和运用体会虚多实少之心脏气液虚甚,急用生脉散敛补心之气液以防脱为主,兼用瓜蒌、薤白等以开胸痹;加川贝母乃因火克肺金致伤阳络之故。


5.胸痹虚实夹杂证惯用方

(1)丹络蒌薤汤合香砂六君子汤:橘络、丝瓜络、瓜蒌皮、甘草、薤白、砂仁、白豆蔻各10克,太子参30克,丹参、焦白术、茯苓、广木香、陈皮各15克,葛根50克。


用于患冠心病,心慌心悸,心前区闷痛,全身乏力年余,平素易感冒,受风即咳嗽,咯黄痰,口干,口淡乏味,无饥饿感,有时脘腹胀痛,大便素结,舌红、苔根部微黄,脉细弱。


(2)丹络蒌薤汤加味:全瓜蒌30克,橘络、桔梗、丝瓜络各10克,丹参、薤白、生地黄、赤芍、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合欢皮、生甘草各15克。


用于患病毒性心肌炎,时感胸背闷痛,呼吸困难,心动悸甚(无论动或静时都有),头晕,失眠,喉间灼热,胸闷心悸、头昏尤甚,舌质红,脉细弱。


6.慢性胃炎惯用方慢性胃炎

主要以“胃痛”、“痞满”为主要表现,病证多以虚(或虚实夹杂)证为主。治疗上喜用理中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异功散等以健运脾胃,并根据寒、热、虚、实等不同加入温阳散寒之“良附丸”、滋阴清热之“益胃汤”等方药。并自制“五消饮”、“芍甘百佛汤”二方,对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弱而致的消化不良及阴虚内热而致的胃脘痛症有良好疗效。


(1)小建中汤合良附丸加味:桂枝10克,白芍20克,炙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冰糖60克,当归15克,制香附、高良姜各10克。用于虚寒胃痛,慢性胃炎,胃痛遇寒即作,大便秘结,便结时胃痛加重,舌淡少苔,脉细弱。


学习和运用体会慢性胃炎以胃脘寒痛,遇寒而作,而大便秘结(夏季尤甚)为主症,经用小建中汤合良附丸获得痛止便通的快速疗效。


万友生先生认为,《伤寒论》小建中汤所主治的“阳脉涩,阴脉弦”的“腹中急痛”是属土虚木旺,阴阳两虚而偏于阳虚所致,法当培土柔木、温阳为主,佐以滋阴,而小建中汤即属此法,故能主治本证。


临床上所遇到的脾胃虚寒脘腹痛症,大便溏泄的固多,大便秘结的亦不少,前者纯属阳虚,法当专主温阳,如理中汤证;后者属阴阳两虚而偏于阳虚,法当温阳为主兼滋阴,如小建中汤证。


这就是万友生先生对虚寒胃痛是否采用理中汤(或香砂六君子汤)或小建中汤的准则。


(2)补中益气汤合益胃汤加减:黄芪、党参各50克,炙甘草、生甘草、焦白术各15克,升麻、柴胡各10克,沙参30克,麦冬、生地、玉竹各15克,百合、佛手、丹参各30克,山楂50克,鸡内金、滑石各30克。


用于脾虚阴火证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中灼热如一团火,却不欲饮冷而反喜热饮,口苦,大便干结难下,肛门灼热,尿热,而又形寒易感,胃脘胀多痛少,从不泛酸,咽及食道有梗阻感,知饥识味而纳少,舌紫暗,脉弦缓。


学习和运用体会萎缩性胃炎的主症为胃中灼热如一团火,却不欲饮冷而反喜热饮,且形寒易感而脉缓不数,脾虚阴火证昭然若揭。万友生先生对于阴火理论有颇深的研究,并有较大的发展。


先生认为:胃中灼热是脾虚阴火证的常见症状,多因中焦清阳不升,浊阴难降,清浊相干,郁结于中焦所致,因此得冷饮而反剧;而口苦则为气虚不能升津上润所致。但因气虚之中夹有阴虚的大便干结难下等症,又属气阴两虚(偏于气虚)之证。故采用补中益气汤之补脾益气、甘温除热法为主,并佐以益胃汤等滋养胃阴法,获得良效。


(3)香砂六君子合五消饮加味:广木香、砂仁各10克,太子参30克,焦白术、茯苓各15克,炙甘草5克,法半夏10克,陈皮15克,山楂30克,神曲10克,谷芽、麦芽各30克,鸡内金15克,黄芪30克,防风15克。


用于气虚胃痛,胃脘隐痛,食后噫气脘胀,从不反酸,矢气较多,大便时结时溏,粪色或黄或黑(黑时较多),神疲乏力,容易感冒,不饥食少,口干口苦,近时便溏色黑,舌质淡,边有紫暗瘀斑,苔白腻,脉迟缓细弱。


学习和运用体会胃痛是慢性胃炎最常见的证候之一,其病机虽有寒热虚实之辨,但多属于虚寒。当脾胃虚寒尚处在气虚阶段时,万友生先生最喜用香砂六君子汤。


此方功能健脾温胃,既能补气虚,又能行气滞,补气而不伤气。凡脾气虚弱而胃寒气滞作痛者,服之每获良效。由于脾气虚弱,运化不良,常有食积胃脘,故万友生先生多加入自拟五消饮(山楂、神曲、谷芽、麦芽、鸡内金)以助运化而消食积。


(4)芍甘百佛汤合五消饮加味:白芍30克,甘草10克,百合、佛手各30克,山楂50克,神曲10克,谷芽、麦芽、鸡内金、甘松、陈皮、延胡索各30克,川楝子、广木香、青木香各15克。


用于气阴两虚痞满,萎缩性胃炎,胃脘闷痛作胀日夜无已时,午后尤甚,得噫气、矢气则稍舒,知饥而乏味纳少,有时嘈杂而从不反酸,口干口苦,渴喜热饮,大便素结而现暂转软,形寒易感,四肢欠温,舌红苔白黄而厚腻、边有齿痕,脉细弦而缓。


学习和运用体会万友生先生治疗阴虚内热所致的肝木乘脾土的胃脘痛(痞)症喜用自制芍甘百佛汤。芍甘百佛汤是由白芍、甘草、百合、佛手四味药组成,亦可看做芍药甘草汤与百合佛手汤二者合方。


万友生先生认为:仲景以芍药治腹痛,一以益脾阴而摄纳至阴耗散之气,一以养肝阴而和柔刚木桀骜之威,与行气之药直折肝家悍气者截然两途,此泻肝与柔肝之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芍有镇静和抑制末梢神经的作用,故能治疗末梢神经性肌痉挛及痉挛引起的疼痛。芍药配甘草,酸甘相合,柔肝缓中,其效尤著。如胃痛日久导致血瘀的,则应赤芍、白芍同用。


百合配佛手,本是一首验方。它与古方百合汤(百合50克,乌药15克,治心胃疼痛)都属于养阴行气止痛之方,但乌药较温于佛手,不如佛手驯良,百合性味甘平,功能清润养阴,配合性味甘温的佛手,和中顺气化痰消食以治胃脘疼痛,其效尤著。


万友生先生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气阴两虚证(更多见偏气虚者),益气常用异功散(或香砂六君子汤),养阴常用自制芍甘百佛汤或益胃汤。


7.慢性肾炎惯用方

白茅根30克,生薏苡仁、赤小豆、生地、熟地各15克,山茱萸10克,山药、茯苓各15克,泽泻、丹参各10克,知母15克,黄柏10克,杜仲、续断各15克,桑寄生30克。


用于湿热内蕴,损伤肾阴,慢性肾炎,尿检常见蛋白、管型和红细胞,通身及面目水肿,腰酸痛,尿少色如浓茶,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夜间盗汗,有时食后胃脘微痛,舌苔黄多白少而厚腻,舌边尖红,脉细数无力。


学习和运用体会慢性肾炎,症见通身面目微肿,腰酸痛,尿少色如浓茶,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夜间盗汗,舌苔黄多白少而厚腻,舌边尖红,脉细数。显属湿热内蕴,损伤肾阴所致。因此,用白茅根汤合知柏地黄汤在清利湿热的同时滋阴降火,并加桑寄生、杜仲、续断以补肾强腰。


可以用白茅根60克,生薏苡仁、赤小豆各30克,蚕茧10个,黄芪50克,焦白术15克,茯苓30克,续断30克。用于湿热内蕴,肾(脾)气不足,慢性肾炎,腰胀痛,排尿滴沥难尽,稍感灼热,尿浑浊不清,尿检长期有蛋白、管型。面色黑,嘴唇紫暗,神疲肢倦,午后下肢水肿明显,腹胀满,矢气多。舌淡红、苔白根部薄黄,脉弦滑。


大多慢性肾炎,是因湿热(湿偏胜)困肾,久而损伤肾气以及脾气所致。用白茅根汤加蚕茧、续断以固补肾气;黄芪、白术以健补脾气。


这种情况可用白茅根60克,生薏苡仁、赤小豆各30克,鹿茸末2克,菟丝子15克,黄芪60克,党参、白术各30克,茯苓15克,炙甘草5克。


用于湿浊内蕴,肾阳虚甚,慢性肾炎,尿中常见蛋白,腰酸痛,神疲肢倦,不思饮食,面色不华,有时两目肿如卧蚕,畏寒肢冷,手指掌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


慢性肾炎,是因湿热(湿偏胜)困肾日久而损伤肾阳以及脾气尤其是肾阳虚甚所致。用白茅根汤加鹿茸、菟丝子以补肾阳,又加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以健补脾气;蚕茧性味甘温,从前人用以止渴缩小便和止血治崩漏来看,可知其具有固补肾气以摄精血的作用。


8.感冒惯用方

(1)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各10克,生姜5片,大枣5枚。

用于感冒风寒,头痛,发热恶风寒无汗,嗳腐吞酸,干呕,不思食,苔薄白,脉浮数而虚弱。按太阳表寒虚证处理。


学习和运用体会头痛发热恶风寒无汗有似太阳表寒实证,但从其脉呈虚弱来看,实属太阳表寒虚证,故服桂枝汤全方2剂即愈。又从其兼见嗳腐吞酸干呕不思食来看,可见不仅表有风寒,而且里有食滞。由于桂枝汤能扶助卫阳以发散风寒,又能健运中气以消化食滞,故不需加入消食药就能达到表解里和的目的。


由此可见,风寒感冒只要具有寒热脉浮而虚弱,就可确定其为太阳表寒虚证,即使不具有自汗出,而反无汗的,也可用桂枝汤取效。有人认为,太阳伤寒表实固然是实证,但太阳中风表虚却不能认为是虚证,如果是虚证,那就决非桂枝汤所能胜任,而必须采用玉屏风散等方才能奏功。


这种认识是不够深刻的,因为表寒虚证有邪多虚少和虚多邪少之别,邪多虚少的,治宜祛邪为主兼补正,这就应该采用攻中兼补的桂枝汤;虚多邪少的,治宜补正为主兼祛邪,这就应该采用补中兼攻的五屏风散等方。


(2)桂麻各半汤合小柴胡汤加减:麻黄10克,杏仁15克,甘草30克,桂枝、赤芍、白芍各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冰糖60克(分2次入煎,下同),桔梗、枳壳、柴胡各15克,黄芩、半夏各10克。


用于感冒咳嗽,时作寒热如疟状,干咳痰少色白难出,胸部微痛,咽喉不干不痛,渴喜热饮,口苦乏味不思食,苔白,脉浮。按太阳表寒涉及少阳论治。学习和运用体会咳而胸痛,寒热如疟状,是属太阳友寒涉及少阳之证,故用桂麻各半汤合小柴胡汤获得速效。


《伤寒论》治寒热如疟状有三方,即桂麻各半汤、桂二麻—汤、桂二越一汤。其中以桂麻各半汤应用机会较多。太阳少阳同病而见寒热如疟状者,病机重点在少阳的,宜用柴胡桂枝汤;病机重点在太阳的,宜用桂麻各半汤合小柴胡汤(理论上看,似乎不必合用小柴胡汤,但从临床上看,则以合用效更佳)。


9.急性扁桃体炎常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升麻15克,葛根30克,赤芍15克,生甘草10克,防风15克,荆芥10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薄荷10克,桔梗、牛蒡子、玄参、板蓝根、柴胡、僵蚕、浙贝母各15克。


用于急性扁桃体炎,咽喉肿痛作梗,痰多欲呕,恶风发热,汗少,口干渴喜冷饮,头痛,周身关节酸痛,舌苔白黄而腻,脉濡数。学习和运用体会普济消毒饮方对风温热毒上攻所致的急性扁桃体炎等病有显著疗效。


10.流行性出血热常用柴胡桂枝汤合三仁汤

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病发热期,往来寒热,午后热甚,无汗,全身酸痛,腰痛,干呕,纳少,微咳,腋下及腰部见大量针尖样出血点,面红,眼泡肿,尿少,舌红苔薄白,脉细。证属少阳病兼太阳,湿热郁滞三焦所致。法当和汗兼施以解少太二阳之邪,并分消上下之势。


处方:柴胡30克,桂枝、黄芩、法半夏各10克,党参15克,青蒿30克,麻黄、杏仁、白豆蔻仁各10克,生薏苡仁15克,苍术、厚朴、陈皮、甘草、通草各10克,滑石15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在辨证论治中,治伤寒六经和温病三焦、卫气营血的理法方药于—炉,并根据“治湿不远温”的原则,用药多偏于温,除温热证外,慎用寒凉方药。本病患者兼有内伤杂病的,诊治时必须内外兼顾,才能提高疗效。


11.急性肝炎常用茵陈五苓散合平胃散

茵陈30克,桂枝10克,焦白术、焦苍术、茯苓、猪苓、泽泻各15克,厚朴10克,陈皮15克,白豆蔻仁、砂仁各5克,山楂30克,神曲10克,麦芽30克。3剂。用于急性肝炎,头痛,微热,鼻塞流涕,目黄,尿黄,身黄,厌食,厌油,食则欲吐,腹泻日2~3次,舌苔白多黄少而腻,脉濡缓。


学习和运用体会症见三黄而厌食、厌油,欲吐,腹泻,舌苔白多黄少而腻,脉濡缓,显属湿胜于热所致。病机重点在于湿困太阴脾上,故用茵陈五苓散合平胃散加味,以健脾燥湿为主,兼清利其湿热。由于药与证合,故获速效。


12.痢疾常用白头翁汤加减

白头翁、白芍各30克,生甘草15克,北沙参30克。用于赤痢,腹痛里急后重,日二三十行,口干,舌红,脉弦细数。


学习和运用体会《伤寒论·厥阴病》篇说:“热利下里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


白头翁汤是后世治痢的祖方。痢疾是因土中湿热蕴结而木火下迫肠间所致。这可从其所谓“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看得出来。因为痢疾的里急后重而脉弦,即肝木横强失柔之象,故善治痢者。莫不注重调肝(如疏肝、清肝、柔肝等)。


白头翁汤所主治的热利下重、便脓血、口渴、脉沉弦数,显属热胜于湿而伤及血络之证。方中白头翁和秦皮、黄连、黄柏四药也显然具有清热燥湿、凉血止血作用。尤其是白头翁更具有疏肝清肝的效能。又黄芩汤和四逆散中所包含的芍药甘草汤具有柔肝缓急的良好作用,对痢疾腹痛、里急后重尤有殊功。


后世治痢下脓血及后重窘迫的芍药汤(白芍60克,甘草、木香、槟榔各10克,黄芩、黄连、当归各15克。加服后痢不减,加生大黄10克),就是在黄芩汤基础上发展而成。此方主要就妙在重用芍药甘草汤以柔肝缓急。


常治热痢服此,里急后重迅速解除而大便畅行,收到“治痢还须利”的稳效、高效,并显示出治痢调肝的优越性。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加味   建中   承气汤   厚朴   白芍   舌苔   白术   桂枝   柴胡   黄芪   湿热   甘草   痤疮   大便   中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