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迪森健康小知识:藿香正气水妙用多,很多人却用错了

从小就听说中暑了喝藿香正气水,长大了又听见一些科普说藿香正气水根本对中暑无效,哪个才是真话呢?

麦迪森健康小知识:藿香正气水妙用多,很多人却用错了

其实啊,都是对的,祖国医学把中暑按照阴阳来分类,则分为分为阴暑和阳暑。而我们常认为的中暑,比如高温天气导致的头晕、脱水等属于阳暑;阴暑是由于贪凉引起的,比如为了凉快吃了很多冷饮、空调房里温度很低,导致外感风寒、湿气内滞的情况,常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呕吐、腹泻等症状,即我们常说的 “胃肠型感冒”。藿香正气水就是对这种暑湿胃肠型感冒,即阴暑,是有用的。中暑的分类和措施可以看之前的文章补补课哦。


麦迪森健康小知识:藿香正气水妙用多,很多人却用错了


一、中药配伍说缘由

药方来自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名为藿香正气散,主要功效为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是以除湿治里为主,脾胃同调而以升清降浊的方子。本证是由风寒在表,湿滞脾胃所致,尤以长夏常见。风寒犯表,正邪相争,则恶寒发热、头痛;内伤湿滞,湿浊中阻,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则恶心呕吐、肠鸣泄泻;湿阻气滞,则胸膈满闷、脘腹疼痛。


原方配伍为大腹皮3g 白芷3g 紫苏3g 茯苓去3g 半夏曲6g 白术6g 陈皮6g 厚朴6g 苦桔梗6g 藿香9g 甘草炙6g 姜3片 枣1枚。


●藿香辛温芳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辟秽和中。

●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以止呕;

●白术、茯苓健脾助运,除湿和中以止泻,助藿香内化湿浊以止吐泻。

●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紫苏尚可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兼能燥湿化浊;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且寓气行则湿化之义;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湿;煎加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并协姜、枣以和中。


方中药物大多为辛温燥湿的作用,对阴暑患者来说,正可祛风寒、除湿气;暴晒导致的阳暑需要寒凉性药物,与本方药性恰好相反。诸药相合,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清升浊降,则寒热、吐泻、腹痛诸症可除。


水土不服,症见寒甚热微、或只寒不热、呕吐腹泻、苔白厚腻者,本方也适用。


麦迪森健康小知识:藿香正气水妙用多,很多人却用错了


二、藿香正气水是藿香正气散的成药,口服需注意


1.老人、孕妇和3岁以下的幼儿不建议使用。


2.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以及酒精过敏者不宜用。服用藿香正气水以后不要开车哦。


3.久晒引起的中暑(阳暑)不宜用。


4.感染性腹泻患者不宜用。

饮食不洁导致的腹泻轻则急性胃肠炎,重则食物中毒,这样的腹泻呕吐建议直接到医院,藿香正气水是帮不上忙的。


6.不宜和与抗生素药同服。

藿香正气水和一部分头孢类药物的确不能同服,尽量避免,但后果也没有“马上丧命”那么夸张。藿香正气水中含有酒精成分,同服头孢可能会引起人体不适,如面部潮红、视物模糊、搏动性头痛、恶心、出汗、呕吐,严重的情况下,可能诱发胸痛、惊厥、低血压、呼吸困难、神志不清、心动过速等双硫仑样反应。万万不能抛开剂量谈效果。只有大量饮酒并大量服药的极端情况下,才有可能会导致死亡,但是建议大家还是要避免同时服用。


如果两类药物必须要服用,选择丸剂、胶囊及汤药等剂型,或者间隔几个四五个小时再吃。


7.很多人捏鼻子喝下蕾香正气水,表面上看这样减少了对鼻子的刺激,其实却加重对食管黏膜的刺激,这是错误的服用方法。正确的方法是先将药水倒在杯中,再加入约30毫升的温水,充分稀释后服用。


三、藿香正气水外用妙处多


1.用于预防和改善小儿湿疹、痱子。将藿香正气水稀释后,涂于患处即可。不满6个月的宝宝,药液与温水为1:3;6-12个月的宝宝,药液与温水为1:2 ;1-6岁宝宝,药液与温水为1:1。皮肤敏感可以增大稀释量。


2.坐车或乘船前,可用药棉蘸取藿香正气水,敷贴于肚脐,预防晕车晕船。


3.藿香正气水外用还可治疗手足癣、头癣、蚊虫叮咬,以及湿寒性的疖肿等问题。


健康提醒:藿香正气散的剂型现在有很多种,接受不了藿香正气水和口服液,盛夏可以常备藿香正气胶囊、滴丸。

以上就是麦迪森健康今日原创分享,更多健康资讯,欢迎关注“麦迪森健康”微信公众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藿香   头孢   大腹皮   燥湿   厚朴   半夏   白术   内化   白芷   紫苏   药液   脾胃   风寒   温水   妙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