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渝铁路,我的青春岁月

作者:刘嘉国

来源:老兵之家


襄渝铁路,我的青春岁月

对紫阳情有独钟,因为那里有保存完好的明清五省会馆壁画、江南水乡风韵的临水吊脚楼,青石板砖瓦结合木构架的老宅建筑。而真正的牵挂的是这里有当年修建襄渝线,三线学生连生活工作过的新滩、牌楼、高滩... ...


同是学兵,看此文章,感慨万千,分享给美友们。

襄渝铁路,我的青春岁月

如今西安至安康高速公路的开通,极大地压缩了时空和距离,约四个小时的行程,就能直达紫阳县城。

这次是同事提前安排,县中学的张老师来迎接,随即来到紫阳县城的锦江大酒店入住。

晚饭是张老师安排的紫阳特色饭菜,因为地域的渊源,紫阳深受巴蜀文化的影响,饮食上又兼具各方特色,融合南北风味。俗话说“南甜北咸东酸西辣”,南方风味的油炸苞谷面糍粑、熏腊肉、熏豆腐干、紫阳菜豆腐还有浓厚川味的麻辣鱼……

油炸苞谷面糍粑色泽金黄,特别是入口软糯、细腻、清香,两大盘子不一会儿就被消灭干净。满桌诱人的丰盛菜肴至此就再也无法入肚,只能浅尝辄止,大多饱饱眼福。

襄渝铁路,我的青春岁月

张老师说还有一道硬菜“紫阳蒸盆子”,是饭桌上的压轴菜。紫阳蒸盆子制作颇为讲究,原料是本地土鸡、猪蹄、鸡蛋饺子、莲菜、红白萝卜、黄花、木耳、香菇等。制作的原料都是当地土特产,用陶土大盆烹调装盛。蒸盆子汤鲜肉嫩,色香味俱佳、是最具地方特色的紫阳传统大菜。

尽管肚子已经没有余地了,大家还是经不住蒸盆子的诱惑,每人盛上满满一小碗硬是添入肚内。

不知何时紫阳下起了蒙蒙细雨,饭后顺着蜿蜒起伏的水泥街道,就着夜幕下的街灯,仔细打量这个旧貌换新颜的山城紫阳。

尽管天色已晚,借助码头上的路灯,举目四下望去,山城的房屋建筑在灯光辉映下沿着汉江顺着大巴山地势延伸出层层叠叠的星星点点,如夜空中的星河,让人沉醉。

尤其是汉江对面的两座大山,也被时尚的五彩灯光组合成的图案映照,与县城沿山而建错落有致的现代建筑遥相呼应。听说对岸两座大山上的灯光是利用太阳能发电实现的,这样即环保又节能,同时又美化了山城。

站在县城的高处,遥看对岸文笔山上明灯万盏,似银河直落九天,若星辰与寂静的汉江水相映,随波流动幻映出多彩斑斓,恰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秦巴汉水之间。

夜已深沉,雨也越下越大,电闪雷鸣,风声雨声笼罩着紫阳这座山城。

心绪本就不能平静,回到饭店更加思绪飞动,回忆起当年修建襄渝线的往事,感慨万千。

襄渝铁路,我的青春岁月

那是1970年8月26日,我们来自西安十几个学校的170多人被编入铁道兵二师九团二营学生16连参加修建襄渝铁路建设。我们乘坐大卡车,通过秦岭的沣峪口,翻越秦岭十八盘,经过宁陕,恒口,向我们的驻地紫阳县新滩进发。

当年的紫阳县,旬阳县是安康地区唯一没有通公路的两个县。汽车行进到离紫阳县城还有几十里地的时候,公路已经到了尽头。下了大卡车,我们背着自己的被褥行李,沿着环山路徒步几十里山路前往紫阳县城,铁二师师部的驻地。

紫阳县城临汉江而建,沿山就势形成了独特的地貌,到达县城天已经完全黑了。我们这些中学生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艰苦的长途跋涉,背上背着的被褥都被汗水湿透了,绝大多数身体已经非常疲倦加上饥渴,腿也不太听使唤,走路已经开始摇晃了。

记得那个夜晚从浓云缝隙中透出的微弱月光,星星点点洒在昏暗苍茫的紫阳山城蜿蜒起伏的山路上。

靠着手电筒的微弱光亮,我们连170多人的队伍一字长蛇阵,沿着山路进了幽深狭窄的紫阳县城街道。在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街道上深一脚浅一脚,忽上忽下,左转右拐,好像走在迷宫里。

也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好不容易听见队伍前面有人喊“再坚持一下,前面山坡就是宿营地了……”

当晚我们就在铁二师部驻紫阳县兵站的紫阳县小学宿营,师部也驻扎在紫阳县学校内。印象中当时二师师部在一个地势比较高的不大的山包上,那时学校周围好像比较清净,没有几户人家。门前路都很窄,高低不平,基本上都是青石板铺路,门前的台阶伸展到汉江的水陆码头。 那时候的汉江水是清澈明亮,河中的鹅卵石清晰可见,水面平时并不算特别的宽阔。过江摆渡也多是木船和竹筏,遇到发洪水就别想过江了。

县城的街道很窄,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也凹凸不平,街道两旁的铺面都是木板和青石建造的,最具特色的莫过于房顶上的瓦。这些青石瓦,都是在当地山上采集的青灰色石片交错铺搭的。因为采集的青石片都是不规则的形状,所以站在县城的高处,极具江南水乡风味。

临水吊脚楼一般依山傍水,高低错落有致。混成天然的木板和青石构筑的房屋加上青灰色石板盖的屋顶共同构筑起一道非常独特的风景

襄渝铁路,我的青春岁月

记得就在紫阳小学的课桌上,铺上被褥子,点着煤油灯(带玻璃罩马灯)。我们这些第一次远离家门的16~17岁左右的中学生们躺在课桌上,尽管白天连续几十里的山路行军使身体已经非常的疲倦,脚上还磨出了血泡,但是大家还是异常的兴奋,七嘴八舌的议论和憧憬即将开始的三线学生连的生活……

随着大脑记忆的延伸,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三线学生连生活的岁月。那些异常清晰可见的开山炸石,挖土抢修公路、手握钢钎,挥舞八磅大锤,开掘山洞修建铁路隧道。沟壑间架涵桥,修建火车站。

多少次在隧道塌方时,战友们都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全,奋力抢救战友,堵塞塌方点,确保施工的进度。

不顾一天在隧道里施工疲劳身躯,也无力擦洗浑身被灰土和汗水搅和涂抹的污垢,每天雷打不动的早请示与晚汇报工作由军代表主持进行。

一幕接一幕,沉淀了多年的三线学生连生活的记忆碎片、慢慢拼凑串联在一起。这些,承载着青春岁月时期太多理想,太多情感记忆的场景、一股脑都展现出来。

不觉,泪水已顺着脸颊滑下。似山城动容,雷雨也知情,竟然整夜陪伴着我纵情地将泪水洒满汉江巴山……

2021年9月13日


襄渝铁路,我的青春岁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紫阳   秦岭   汉江   紫阳县   苞谷   师部   盆子   青石板   被褥   青石   山城   县城   当年   街道   铁路   青春岁月   体育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