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五谷不分的孔子是圣人

狗血与道

老里读《史记孔子世家》(五)

作者 老里

为什么五谷不分的孔子是圣人

还没有上小学的时候,就听过哥哥、姐姐朗读关于孔子的课文,那个时候孔子被叫做“孔老二”。年代久远了,原文已经难以记起,但主要的意思依旧印在脑海里。

农夫问:老二你会种地吗?回答说:不会。又问:你能分清楚韭菜和麦苗吗?回答说:对不起,包成饺子,俺才能吃出来。(这句是俺杜撰的,但意思大致是原来的意思。)农夫道:你们这帮家伙,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活着有什么用呢?

一个不尊重历史的民族很难成为强大的民族,一个不尊重对手的人很难成为强大的人。不是捧上了天,当做“圣人”来膜拜,就是一脚踹倒在地上,连狗都不如。如此反复就好比房子一样,拆了又盖,盖了又拆。折腾来折腾去最终折腾的还是老百姓和自己。

有时候,迫于形势和压力说一些违心的话,这是在所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为了讨好什么,为了投机就断章取义甚至是杜撰造假,这就难免有点不齿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一位文豪级的人物写了首小诗刊登在报纸上。那内容就连我这小孩子看着都有点尴尬,就更别说稍有点文化的人看了会是什么感受了。

为什么五谷不分的孔子是圣人

儒者有酸气,但儒者亦有傲骨。如果连最后一丁点的傲骨都抛弃了,难免就会成了只能冒着酸气的笑料。

孔子这个人有时候受不了委屈,看不了别人的缺点,动不动就驾着他的马车走了;有时候又非常执着,坐席摆放的不对就坚决不肯落座,甚至连肉切分的不合理都不肯下口;有时候又非常随和,就连别人骂他是走狗,他也只是苦涩地一笑了之。他穷尽一生而远大理想依旧是个幻影,足以告慰平生的唯有那些不弃不离的门徒。细细想来浮华乱世之中,能不为名、不为利一生追随,且又代代相传,除了理想与信仰,真不知道该做何解释。只可惜有些东西被丢的差不多了。

太史公用他的笔洋洋万言,记录了孔子的一生。不了解的不杜撰不臆想,知道的不避讳不删改。一个出身平民,理想远大,充满着矛盾,经受着现实的无情碰撞,亦或执着,亦或任性的孔子赫然于笔端。

在最后他也只是用短短一小段来做了主观的评述。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

但是,就是这一小段依旧出了些问题。

关于“景行行止。”先是在对照译文的时候,发现点出入。有一种解释是,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还有一种解释是宽阔的大道让人行走。这两种关于“道”的解释是截然不同的。一个强调的是让人遵循,一个强调的是让人行走;一个强调的是义务,一个强调的是权力;一个是主观上要求别人,一个是客观上被别人所用。于是难免对于这个一直以来为人所苦苦追寻的“道”更加迷惑了。

等百度了一下,却更加蒙圈了。原来这个关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争论早就有了一千多年了。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而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虽然,对朱熹这个人并不是怎么认同,但在这里还是觉得他想的和自己希望的比较一致。最起码当下是这样,因为目前并不知道他的注解后面还有什么后续的东西。

一千多年的积弊,如果把责任都算到一个人或者是一部分人的头上,应该是不客观、不科学、不负责任的。最起码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一点点责任吧?也许有很多人也只是充当了一下摇旗呐喊的“水军”而已。

为什么五谷不分的孔子是圣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孔子   小诗   史记   景行   儒者   高山仰止   行止   朱熹   傲骨   注解   农夫   圣人   远大   世家   主观   理想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