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教科书,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文|醉美团队

什么是汾酒?

用四句话来总结:“汾酒是中国白酒产业的奠基者,是传承中国白酒文化的火炬手,是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教科书,是见证中国白酒发展历史的活化石。”

概括起来讲就是:“国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汾酒是中国酒魂。

汾酒,是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教科书。

之所以能成为“教科书”级别的名酒,不仅仅在汾酒历史久远,还在于汾酒的开枝散叶、通达天下,开放的汾酒没有故步自封而是选择了不断的行走,将技艺传遍神州各地,故而“桃李满天下”。

成为“教科书”

汾酒,是如何成为一本“教科书”的?

这里,需要先说说汾酒自己的几位老师。

首先出场的是方心芳,他是1933年来到汾酒厂的,而迎接他的则是当时汾酒的大掌柜杨得龄。

经过分析化验、认真论证,方心芳对汾酒酿造过程中所用到的几百个数据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分析,全面总结了汾酒的酿造工艺,汾酒酿造“七大秘诀”——“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时,高粱必得其真实,陶具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

考察汾酒后,方心芳还写出了我国制曲酿酒的第一批科学论文《汾酒酿造情形报告》。

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教科书,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方心芳

“余为调查汾酒酿造法事,于冬月初旬,亲至汾阳杏花村实地考查。在义泉泳居住二日,蒙该厂总经理杨子九老先生引导参观,指示讲解,铭感无极,并赠烧酒、井水、酒秕、曲子等样品试料,更为感激。”

这也是方心芳在报告里撰写的文字,“杨子九老先生”便是杨得龄。

在方心芳到汾酒调研后又过了二十余年,又一位老师来到了杏花村。

1962年,秦含章带队前往汾酒厂,主持汾酒试点的研究工作。这支由35名专职人员组成的工作组,在汾酒厂工作、生活两年零四个月,完成了对汾酒品质背后的精确理论和数据分析。

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教科书,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汾酒试点期间的秦含章

这场“汾酒试点”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也开始在全国各大酒厂推广,汾酒“教科书”般的影响力也从这一刻开始扩散。

汾酒试点之后,秦含章又多次深入汾酒厂,对汾酒传统生产技艺进行科学研究总结。这次试点为汾酒标准和“清香类型白酒技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开创了汾酒酿酒史上应用科学理论指导传统工艺的先河。

在汾酒技艺向外传播的同时,汾酒自己也在不断优化创新。

在汾酒试点后的1975年,汾酒又迎来了一位更懂“数据化”的老师——华罗庚。

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教科书,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1975年华罗庚(左一)在汾酒厂推广优选法

这一年,华罗庚带着他的“统筹学”和“优选法”来到杏花村汾酒厂,结合傅山改造后的竹叶青配方,对浸泡工艺等进行了反复试验和优选,确定了竹叶青酒药材浸泡最优时长和最佳温度,改进了工艺操作规程,使竹叶青酒的优质率由32%提高到52%。

在华罗庚优选法的启发下,汾酒人将经济数学方法应用到了汾酒科研之中,并结合传统酿酒工艺,将之前方心芳研究汾酒酿造的“七大秘诀”丰富为“十大秘诀”,新增了“料必得其准,工必得其细,管必得其严”,更加奠定了汾酒技艺“教科书”的地位。

“桃李满天下”

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汾酒,其实并不为过。

白酒泰斗高景炎曾表示,往前看,清香拥有“众香源三香,三香源清香”这一厚重的历史根基,是最有资格挖掘历史、倡导文化的祖级香型;往后看,清香型白酒可以说是最有时代穿透力的香型,其独有的清爽型口感不仅为中老一辈消费者所喜爱,更是极易俘获年轻一代消费者心智。

所谓“三香源清香”,是因为汾酒具备悠久的酿酒历史和行走的技艺传播,开枝散叶之后,也就有了中国白酒的大繁荣和大昌盛。

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教科书,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杏花村遗址

“中国的(白酒)香型,都源自于清香型。”汾酒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红纸、白纸、黄纸,什么颜色都源自于白色,是由白色加上别的颜色调成了另外一种颜色,汾酒就相当于那张‘白纸’”。

有观点认为,正是在清朝末期,来自山陕的商人们把山西汾酒的技艺带到了茅台,所以说,汾酒其实是茅台的“师父”。

1947年,时任贵州省建设厅厅长的何辑五,编著出版了《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一书,书中载:“……黔中业盐者,多为秦晋商人……当时盐商由山西雇来酿酒技工,仿汾酒酿造方法,设厂酿酒,用以自奉,并不外售。至咸丰年间,因秦晋商人歇业还乡,即将所设盐号,及茅台酒厂,售予本省先贤华桎坞先生继续经营,仍沿用成义酒坊名称(即简称华茅)。”

其实除了茅台之外,中国很多地方的白酒,都有汾酒的“影子”。

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教科书,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黄鹤楼汉汾酒酒标

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教科书,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部分内蒙古出产以“汾”命名的酒标

之前,在我国不少产地的名酒,酒名仍带“汾”字,如“汉汾”“湘汾”“滨汾”“豫汾”,有的干脆直接以“汾酒”命名,如“红星汾酒”“玉泉汾酒”“湘潭汾酒”“南昌回笼汾酒”等等,可见汾酒在全国酒业中的影响之深远,为我国酿酒业作出的贡献之巨大。

在这之后,在杨得龄、方心芳、秦含章、华罗庚等几位“老师”的教育引导下,汾酒的技艺体系日渐成熟,大师们的传承更加给予了汾酒技艺开枝散叶的本性和底气。

于是,汾酒从“写书”到“成书”,一本“教科书”成型并开始影响这个行业的发展。

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教科书,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华罗庚   竹叶青   杏花村   技艺   教科书   白酒   中国   优选法   秦晋   桃李满天下   香型   茅台   清香   试点   名字   体育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