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那天,她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大量珍贵照片曝光…


6月29日,中共中央决定,授予萧山人瞿独伊等29名同志“七一勋章”。今年,瞿独伊正好100岁,与中国共产党同龄。


新中国成立那天,她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大量珍贵照片曝光…

7月1日,女儿李晓云把“七一勋章”送到瞿独伊的床前,熠熠生辉的党徽、耀眼光辉的丰碑,让这位百岁老人的眼中燃起了荣光。勋章佩戴在胸前,百年沧桑和荣耀重回心中。


新中国成立那天,她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大量珍贵照片曝光…

瞿独伊的女儿李晓云说:“这枚珍贵的勋章,不是颁授给瞿独伊一个人的,同时也是颁授给继承革命先烈遗志的那一代人。”


瞿独伊,女,汉族,1921年11月生,1946年8月入党,浙江萧山人,新华通讯社原国际新闻编辑部干部。赓续红色基因的革命先烈后代。1941年被捕入狱,面对敌人威逼利诱,绝不屈服。立足本职岗位,勤勤恳恳奉献。


新中国成立那天,她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大量珍贵照片曝光…

△视频:瞿独伊眼中的开国大典(新华社2019年9月发)


新中国成立那天,她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大量珍贵照片曝光…

开国大典上,她用俄语向全世界播出毛主席讲话,作为我国第一批驻外记者赴莫斯科建立新华社记者站,其间多次担任周总理和中国访苏代表团的翻译。她一生淡泊名利,从不向党伸手,从不搞特殊化,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风范。


1949年10月1日用俄语播发消息:


新中国成立那天,她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大量珍贵照片曝光…

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


1949年10月1日,那是瞿独伊毕生难忘的一天。开国大典举行时,正为苏联文化友好代表团团长法捷耶夫一行当翻译的瞿独伊,接到临时任务: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播发新中国成立的俄语消息。


新中国成立那天,她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大量珍贵照片曝光…

经历过革命的血雨腥风、经历过战争的炮火连天,能够亲口播发这则消息,当时28岁的瞿独伊感到无比的光荣。2019年,98岁的瞿独伊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回忆起那个振奋人心的时刻,依然心潮澎湃,她用高亢的语调、流利的俄语重复着那句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


新中国成立那天,她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大量珍贵照片曝光…

瞿独伊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和中国妇女运动先锋杨之华唯一的女儿。跟随父母,小小的瞿独伊于1928年至1941年在莫斯科度过了童年、少年时代,浸润了红色基因,练就了一口流利的俄语。


新中国成立那天,她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大量珍贵照片曝光…

萧山人女儿瞿独伊


赓续红色基因


瞿独伊的母亲是著名的妇女活动家、萧山人杨之华,养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瞿秋白。


1929年,瞿独伊与父母合影


新中国成立那天,她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大量珍贵照片曝光…

瞿秋白虽然是养父,但对瞿独伊视如己出。在苏联共产国际工作期间,瞿秋白、杨之华工作都很繁忙,但每周都带着瞿独伊最爱的牛奶渣去接她,陪她玩耍,让瞿独伊度过了快乐的幼童时代。


1941年9月,杨之华、瞿独伊回国,到达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准备奔赴红色根据地延安。次年,新疆军阀盛世才公开反共,派兵软禁、逮捕了包括母女俩在内的中共在疆人员及家属150余人。当时,敌人看到瞿独伊年纪轻,就企图从她身上找突破口。在一次审讯中,敌人以诱惑的口气说:“你还年轻,只要答应我们,出狱后会很快给你找一份工作。”瞿独伊愤怒地回答说:“我决不会单独出狱,决不会为你们工作,我们无罪!你们必须把我们全体无罪释放,并把我们送回延安!”


新中国成立那天,她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大量珍贵照片曝光…

新疆难友全体合照局部


在狱中,瞿独伊和大家一起参加静坐绝食的斗争,要求改善牢狱生活;参加悼念难友牺牲的纪念和抗议活动等等。狱中的瞿独伊表现出一个革命后代的红色基因,不屈不挠,乐观向上,补起了中文,当起了俄文老师。出狱后的瞿独伊,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那天,她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大量珍贵照片曝光…

从新疆释放的难友合影


新闻人瞿独伊


新中国第一批驻外记者


1946年,回到延安的瞿独伊和丈夫李何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从此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


新中国成立那天,她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大量珍贵照片曝光…

1946年在延安


1950年3月,与李何一起受组织委派,到苏联创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建立的第一个驻外分社。


新中国成立那天,她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大量珍贵照片曝光…

北京青年报曾经刊登一篇文章《李何与瞿独伊:新中国第一批驻外记者》,还原了当时的情景:


他们的工作在从北京赴莫斯科的旅途中就开始了。3月12日,恰逢苏联第三届最高苏维埃选举投票日,为了使每一位选民都有投票的机会,在前往苏联的火车上也特别设立了选民投票箱。正在赴任途中的李何和瞿独伊在开往莫斯科的火车上发现这一情形之后,立即对同行的苏联旅客进行了采访,了解他们对此次苏维埃选举的感受和看法。这条消息后来成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发自国外的第一篇新闻。


新中国成立那天,她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大量珍贵照片曝光…

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和互派大使的国家。中国驻苏使馆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建立,首任大使是王稼祥。李何和瞿独伊于1950年3月16日抵达莫斯科。他们住的房子由中国大使馆事先代租,位于莫斯科市中心,包括两个小房间以及小厨房和卫生间。大一点的家具是从大使馆借的,其他小物件都是一件一件从商店购买,莫斯科分社当时没有汽车,所有外出活动都乘公共汽车。安顿好基本生活后,他们又着手办理居留证、记者证等各种手续。每个证件都要请使馆发公函,到有关部门填表登记,为办一个证件常常要跑好多地方。


李何和瞿独伊


新中国成立那天,她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大量珍贵照片曝光…

莫斯科分社的报道任务主要是向国内介绍苏联建设具体经验及与中国有关的新闻。报道工作主要由李何负责,他的俄语是在新疆自学的,阅读报纸、杂志还可以,但口语和听力要差一些。瞿独伊曾在苏联生活多年,俄语很好,但中文水平一般,她主要负责翻译和处理各种琐事,成为李何工作上的助手。


不仅是新闻报道、日常联络。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缺少俄语翻译,所以国内有代表团访苏、中国驻苏使馆举行宴会有翻译任务时,常常“借”瞿独伊去帮忙。瞿独伊曾给周总理、张闻天等做俄语翻译。


1957年1月17日,瞿独伊为周恩来翻译


至简至朴瞿独伊


个人不愿占用过多公共资源


在革命中历练的瞿独伊,有坚韧的红色气质,也有朴素的生活习惯。“一切力量都要放在建设上”,这是瞿独伊一生的信念。


新中国成立那天,她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大量珍贵照片曝光…

2021年6月,瞿独伊的女儿李晓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回忆,父亲母亲在莫斯科的工作很忙碌很艰苦。有一次,李何与瞿独伊去拜访苏联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刚好赶上下大雨,下了公共汽车还得走一大段路,衣服、鞋子全湿透了。那位新闻司司长说:“有些事情不必亲自跑,写封信派人送到外交部收发室即可。”瞿独伊夫妇回答:目前没有车也没有通讯员,中国还是新生,一切力量都要放在建设上,这些小事我们能克服。


作为新华社驻莫斯科分社当时仅有的工作人员,瞿独伊夫妇在莫斯科的日子,充实且卓有成效。他们身兼数职:既是记者、通讯员,又是译电员、抄写员、打字员,甚至还是会计、采买员。


1952年,瞿独伊与农民代表团在一起


1952年,瞿独伊与工会代表团在一起


为了充满希望的国家,瞿独伊夫妇主动要求降低职称以减少劳动报酬,李何每月工资减少400卢布,瞿独伊减少700卢布。在瞿独伊的心里,“工资能维持基本生活即可。”而当时夫妇俩在莫斯科的基本生活,既包括生活所需的各种费用,连记者站所用的电视机、收音机和照相机都是自费购置的,生活成本被压缩到了最简约。1978年,瞿独伊回到新华社,任国际部俄文组编辑、翻译工作,不知疲倦,只知道满腔热情地干。离退休后,瞿独伊一直保持着延安精神,对党忠诚、对国家和人民无比热爱,而在生活方面则极为节俭。


2020年10月30日,李晓云来到萧山,捐赠了一些杨之华一家的珍贵照片。那些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杨之华、瞿独伊、李晓云一脉相承的赤诚之心,为国、为党、为民,一代接续一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苏维埃   俄文   俄语   莫斯科   延安   中国共产党   苏联   难友   新华社   山人   新疆   分社   勋章   中国   珍贵   红色   声音   体育   工作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