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刷《山海情》,三大感人细节,读懂“扶贫路”的艰辛之处

起《山海情》,相信有不少人跟我一样,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由衷地夸赞一句“良心好剧”。

三刷《山海情》,三大感人细节,读懂“扶贫路”的艰辛之处

没错,这是近年来少有的一部没人打低分、给差评的主旋律电视剧。年初追了一遍后,觉得不过瘾,最近又一口气连刷3遍,每一遍都会被感动,明知后面的剧情,仍然会为剧中的人物“揪心”。

剧中令人共情之处有很多,几乎每一集都深深地牵动着观众们的心,每当他们遇到困难时,都恨不得钻进电视去帮他们一把,相信有这种想法的绝不止我一个。

尽管有很多感人的片段和细节,但真正让我感动的,还是这三处,每次都看得我心潮澎湃。

一、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少一户人,全村跟着“摸黑”

吊庄移民政策刚出台时,领导班子们挨家挨户地去做思想工作,劝村民们积极参与移民建设。

三刷《山海情》,三大感人细节,读懂“扶贫路”的艰辛之处

好不容易有那么几户人家,鼓足勇气走出深山,却又因为条件的艰辛,当起了“逃兵”,给吊庄移民工作带来巨大阻碍。

经过2年多的艰苦奋斗,涌泉村的村民,在马得福的劝说和鼓励下,克服重重困难定居金滩村,虽然仍旧过着没电缺水的生活,但他们好歹有个盼头。全村村民忍着苦瘠,盼着村里能凑出60户人家,这样就能通电照明,摆脱“黑暗”。

然而,生活总能想方设法地跟我们开玩笑,金滩村就差那么一户人家,而达不到供电标准,这让张树成和马得福伤透了脑筋。

三刷《山海情》,三大感人细节,读懂“扶贫路”的艰辛之处

为了村里人能用上电,马得福死皮赖脸地去找供电所所长,天天带着馍馍堵在供电所门口,只为见到所长,给他说句好话,让他给自己行个方便,先把电通了。但“刚正不阿”的所长,说什么都不同意,一切只按规定办事。

因为这一户人家,马得福没少吃闭门羹,更没少看人脸色,一边被村民抱怨,一边被供电所的人另眼相待,个中滋味相信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每次看到马得福因为通电的事被为难时,我都恨不得穿越时空去帮他一把,让自己成为那个第六十户,只要能让村里通上电,一切都好说。相信有不少观众在看到这一幕的时候,都跟我有同样的想法。

三刷《山海情》,三大感人细节,读懂“扶贫路”的艰辛之处


正所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金滩村因为少一户人,整村59户人家都用不上电,这既是剧中的高潮也是一大转折。

这个问题的诞生,进一步说明了移民户的辛酸,也突出了他们坚韧不屈的向上精神,同时也让我们相信,黎明总在至黑至暗的后面。

二、种蘑菇触动着“老母亲”的心

不知道大家在看到得宝种蘑菇的时候,有没有一种既激动,又紧张地“老母亲”心情

自从得宝在黑煤窑遭了大难,回到金滩村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从前那样天真活泼,只想脚踏实地地干一番事业。

三刷《山海情》,三大感人细节,读懂“扶贫路”的艰辛之处

于是,他成了村里第一个跟着凌教授种蘑菇的人。

一开始,他因为读书少,听不懂关于种蘑菇的那些专业词汇,更受不了蘑菇料的味道。看到这样“可爱”的得宝,一度以为他会中途放弃,或是无法种出蘑菇。

哪曾想,他不仅种出了蘑菇,还把蘑菇种得非常成功。看到他采蘑菇的时候,仿佛比自己采蘑菇还要激动、有成就一般。

三刷《山海情》,三大感人细节,读懂“扶贫路”的艰辛之处

看着一颗颗蘑菇装满筐子,又不禁替他担心,毕竟蘑菇最开始出自沿海城市,在大西北还少有人见过,更没人吃过,这要是卖不出去又该怎么办。

结果,得宝的第一茬蘑菇,不仅丰收还大卖了,着实给了观众一个大大的惊喜,得宝也因此摘掉了“不着调、不靠谱”的标签。

自从得宝开始种蘑菇,就有不少观众预测到,蘑菇会致富也会滞销,因为种的人多了,势必会扰乱市场,而当局者的得宝和村民们却看不到这一点。

从种蘑菇、卖蘑菇再到蘑菇滞销,这既是整部剧的重点,也是整部剧的高潮,因为种蘑菇这条路,的确让一批先种蘑菇的人富了也来。

三刷《山海情》,三大感人细节,读懂“扶贫路”的艰辛之处


直到后期打通销售渠道,这个种蘑菇的环节,都一直牵动着观众的心,生怕出点什么岔子,让所有人的努力功亏一篑。

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们靠着努力奋斗,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也让观众这颗激动又紧张的心,逐渐趋于平静。

三、寻根问祖

俗话说: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大破大立,晓喻新生。涌泉村之所以世代贫穷,宁愿吃黄沙、喝苦水也不愿离开,除了天生的懒惰思想外,最重要的是舍不下根。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马得福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一路奋斗成闽宁镇的镇长,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官途并非一帆风顺,全是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走出来的。

三刷《山海情》,三大感人细节,读懂“扶贫路”的艰辛之处

故事的开始,他从吊庄移民的工作做起,直到电视剧的结尾,他还在做搬迁移民的工作。从这点可以看出,并非移民工作难做,而是老一辈的思想太过顽固。

在老一辈的眼里,只看得到祖宗的基业,他们舍不下祖先留下的房屋和坟地,总认为离开之后,就是忘祖。殊不知,真正的根应该给后代一个好的出路,而不是几代人守着一块贫瘠的土地,吃一辈子苦。

正如得花在广播里面喊的那样:你们光顾着先人,那我们这些后人呢?村里连个学校都没有,生在这穷地方,就要一辈子在这地方吗?让你们的子子孙孙和你们一样受苦受穷才愿意是不是?

三刷《山海情》,三大感人细节,读懂“扶贫路”的艰辛之处


得花的这一席话,打动了村里所有的老顽固,也让他们明白是自己的固执,阻碍了年轻一辈的发展,也因为他们的固执,让扶贫工作难以开展。

既然先人已经不在了,即使世世代代守着那一抔黄土,依然改变不了贫穷的现状。想要摆脱贫穷,唯有摒弃老旧思想,给后人一个走出大山,迎接新生的机会。也唯有后人有出息了,才能寻到新的根基,给后代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为什么吊庄移民的工作,被马家父子做起来那么难?因为他们骨子里也有着老旧的思想,有些话不敢说得太直白,更不敢得罪村里的老前辈,因为那都是对他们有恩的人。

三刷《山海情》,三大感人细节,读懂“扶贫路”的艰辛之处

而得花的话,恰好戳中的他们的痛点,也揭开了他们不敢面对的现实,村里穷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只知道守着祖宗的地,却不敢接受新的“根”。

得花的话,不仅戳中了涌泉村老一辈人的痛点,同时也指出了现实中的很多问题。

如今,有很多人都在夸赞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而真正深入到农村去,你会发现那里依然有很多孤寡老人,一年到头守在自己的老屋里。而这一群人,便是涌泉村“顽固派”的真实写照。

他们宁愿在家干活,也不愿到大城市去和子女同住,有人是习惯了老家的生活,有人是舍不下那几亩地,还有人是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不给子女添麻烦。

三刷《山海情》,三大感人细节,读懂“扶贫路”的艰辛之处

也正是这样的一群人,让我们看到老一辈艰苦卓绝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引领我们不怕困苦,创造出繁荣富强的今天。

写到最后

在《山海情》的最后,马家众人带着孩子们一同回到涌泉村的画面,恍如隔世又令人激动不已。

三刷《山海情》,三大感人细节,读懂“扶贫路”的艰辛之处

若不是大山深处太穷、太苦,实在不宜居住,或许涌泉村在某个时间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归宿和退路。

又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在看到结尾处的绿水青山时,想到了自己生长的老家,如今也成了人烟稀少的青山一片,回到村里除了破旧的老屋之外,再不复儿时的热闹与“生机”。

三刷《山海情》,三大感人细节,读懂“扶贫路”的艰辛之处

所以,离开并不意味着忘祖,而是为了扎根别处,更好地生活,即便身在他乡,也忘不了自己的根之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供电所   涌泉   全村   蘑菇   剧中   村里   所长   后人   村民   贫穷   移民   感人   艰辛   激动   观众   细节   思想   体育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