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为何要争抢河套地区?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明史》载,“大河三面环之,所谓河套也。”

俗话说,“黄河百害,唯利一套”,在黄河流域,河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地方。黄河养育出水草丰美的塞上江南,而作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天然的分界线,河套一向被视作兵家必争之地,其得失甚至关系到一个政权、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为什么一定要争河套?最根本的原因是,想活下去。

中原王朝为何要争抢河套地区?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一 、河套的战略位置和历史地位

河套的所在,以史论之,则是天然的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族的分界线。自古中原美景无限而遍地苦寒,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与北方游牧民族斗争激烈。

而正是有河套、河西走廊、幽燕十六州共同构成的天然屏障,阻挡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饮马的脚步,使双方达到一个脆弱的平衡,直到其中一方能够有绝对优势进而灭亡对手为止。汉与匈奴、唐与突厥、宋与契丹、明与蒙古都是如此。

从地理的角度看,则河套一线与四百米等降水量线等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大致重合,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而不论大人物们有多少筹谋规划,小民的生计都不可轻忽。

从排兵布阵的战略角度看,河套处于南北交界。在河套有一支所做后勤中转之处,对机动性差的中原军队来说十分重要。

北方民族善骑射,中原子弟则多步兵,在草原上补给线拉得太长是很不利的,面对来去如风的游牧民族军队,轻易就会损失惨重,因此像长城、河套这样的布置相当重要。

中原王朝为何要争抢河套地区?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以上种种,大致说明了河套地区理论上的重要性。当然,既然“非打不可”,自然也是要在实践中一遍遍得到论证的。

史家称,河套南望关中,控天下之头项,得河套者得天下,失河套者失天下,河套安,天下安,河套乱,天下乱。纵观历史,这种说法不算夸大其词。可以说,中原王朝一日与北方少数民族作斗争,则一日需要河套。

二 、河套平原的地理优势

河套平原很好地展示了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得到河套对国家是有利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

中原王朝为何要争抢河套地区?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司马迁写《史记》,将全国划为四大粮食产区,长城附近竟能出现一个已经能证明河套平原得天独厚的条件。

东周到西汉时期,中国处于长达七百年的温暖期,河套平原热量条件相对更北部的草原可谓优秀。即使在进入寒冷期的时候,海拔也稍微弥补了不足。加之黄河在此经流,形成土壤肥沃的冲积平原。

对于农耕民族来说,他们能够种植粮食,物资可以自给自足,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此处则是水草丰美的天然草场,可以养活为数众多的牛羊马匹。

反之,也可以使游牧民族耕种以弥补畜牧业的短板,又可以使中原养马畜牧以充实军备。这就为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居住在同一处地方提供了自然环境上的便利。

如果说河套地区的自然条件是得天独厚,那么地理形势就是易守难攻。

中原王朝为何要争抢河套地区?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贺兰山、阴山、祁连山、长城将河套平原牢牢包裹住,进可借山势,退可凭黄河,居高临下,据城而守,其间地势崎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骑兵的影响。

另一方面,如果河套平原被游牧民族占据,那么中原只剩长城一道防线,年年有胡兵“入塞”的风险。同时,既然河套平原农业发展条件好,且距离中原较近,那么也就便于胡人放牧、吸收南方人才、学习南方先进技术以发展农业、强大国力。

河套向南可达黄河,再向前一步,就是关中平原,中原腹心。向北是阴山,直捣胡人王庭。向东可渡过黄河进入河北地区,威胁北境安宁。

向西,可以抵达陇右、河西,进而去争夺西域。所谓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这正是汉武帝时期张骞开通西域的最大考量,也是汉代以后历朝历代经营西域的现实原因。

中原王朝为何要争抢河套地区?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河套产马。这一点主要能从宋的遭遇看出。

首先,河套环境适宜,盛产良驹。河套地区“马喜高寒,非炎方所利”。其次,河套地区水草丰美,地域广阔,适合大批量的养马。

第三,河套出产高头大马,耐力惊人,速度奇快,气势不凡,是优良战马品种。汉代白登山之围时,见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

中原王朝为何要争抢河套地区?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这就是因为匈奴掌握了河套、西域等广阔的养马地,能够供应优秀的战马。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宋朝失去的是缓冲带,也是养马地。不得已,宋朝以川马、广马作为战马,以淮马作为驭马。

结果“所蓄牝牡马五百六十二,而毙者三百六十有五,驹之成者二十有七”。宋朝年年施行马政,养出来的战马却战斗力不高,极大地限制了军队的发挥。

三 、汉匈强弱与河套得失

汉代与匈奴的战与和相当具有典型性,庶几可以说明两方争夺的必要。

匈奴趁秦末中原大乱之际发展起来,冒顿单于杀父自立,威震草原。从白登山之围到“坐使甘泉照夕峰”给西汉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而使西汉蒙受如此屈辱,除了匈奴骑兵实力强大之外,另一个关键是,冒顿占据了河套。

他灭掉东胡之后,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蒙恬的开拓与域外的经营(九原等地)毁于一旦。

中原王朝为何要争抢河套地区?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匈奴的权力分配,可以简单理解为“双头鹰”,分置左右,单于居间掌控大局。冒顿时期,匈奴“诸左方王将居东方,直上谷以往者,东接秽貉、朝鲜;右方王将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而单于之庭直代、云中: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

自冒顿到老上单于,匈奴扬威北境,对应的是汉朝失去了对河套的控制。上面提到的上郡、代郡、云中,还有日后会发展壮大的朔方、定襄都是河套平原附近,换言之,是汉匈交战的前线。

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对匈奴的策略由互不侵犯转为全面进攻,卫霍北击匈奴,经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南之战,一举将匈奴人赶出了河套。

汉代有河套四郡,指的是朔方、五原、云中、定襄,这其中一部分是卫霍等人的开拓,另一部分算是收复秦代的失地。上文提及的“河南地”诸匈奴王驻地毗邻长城,对汉朝威胁尤大。

中原王朝为何要争抢河套地区?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对于汉朝来说,河套地区是长城前的缓冲带、补给站,取得了河套,则冠带之国可保无虞。对于匈奴来说,得河套,则候秋孰,以骑驰蹂汉稼穑; 匈奴苦寒之地,河套是他们难得的粮食产地,相对牛羊马来说更为固定,也能提供青菜、茶这样的生活必需品。

汉匈的兴衰与双方对河套地区的得失大致重合,这不是巧合。汉武帝要北击匈奴,一雪前耻,主父偃马上献策经略河套,破胡、置郡、实边——徙关东贫民处所夺匈奴河南、新秦中以实之。

在广袤的草原有了河套这样一颗钉子,进可攻退可守,东拔秽貉、朝鲜以为郡,而西置酒泉郡以鬲绝胡与羌通之路。

又西通月氏、大夏,以公主妻乌孙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国。又北益广田至胘雷为塞,而匈奴终不敢以为所欲为。这都是收复河套而扼住匈奴咽喉的后果。

中原王朝为何要争抢河套地区?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对于匈奴来说,汉得河套则得养马地、得边贸主动权——这是匈奴的失权。北族渴求中原铁器、茶叶、盐巴,河套地区被汉朝所控制,走私生意也要一落千丈。

匈奴自然不仅仅依靠河套那一处养马地,但河套的下一步是西域,而那是匈奴的又一处生命线。匈奴自然是游牧民族,但也要种植业作为补充,这就不得不大大依靠河套,不然,单凭畜牧业,只会因为各种天灾损失惨重,就如今日的蒙古。

汉匈实力的消长可以作为这一地区长期以来争夺河套的典型代表,汉以后直到宋,可以说河套都影响颇大,元代疆域之辽阔空前绝后,时移世易,河套自此式微,但也是方面重镇。

中原王朝为何要争抢河套地区?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四、 小结

得河套者得天下,不是一句空话。河套关乎中国古代长期以来中原与胡族的兴衰存亡。一来是河套自然环境好,既适合种植业,又适合畜牧业。二来是河套地势险峻,易守难攻。

当然,人在其中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中原王朝与北方胡族的对抗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永恒的话题,正是由于人的对抗,河套的种种条件才能进而转化为发展的优势,使河套令人趋之若鹜,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最重要的是,河套的得失,对两方来说不是发展与否的问题,是存亡与否的关键,影响了国祚的寿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河套   中原   单于   西域   河西   月氏   王朝   地区   黄河   游牧民族   生死存亡   长城   战马   汉朝   匈奴   河南   平原   民族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