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关帝信仰:忠义思想与武士道精神契合,统治阶级将关羽神话

日本关帝信仰:忠义思想与武士道精神契合,统治阶级将关羽神话

关帝信仰在中国民间十分广泛,三国时期的关羽在民间已经被塑造成一个忠肝义胆的人,不仅如此,香港地区也十分流行对关帝的信仰,早年香港黑帮影片中的“大哥”都会与小弟在关帝面前立誓。

由此可见,关帝信仰在中国各个地区都比较流行,与此同时,日本人也十分推崇关帝,在一些日本的重要城市中也有关帝庙,比如横滨关帝庙、神户关帝庙,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主张忠君爱国,而关羽忠心护卫刘备恰好符合这一精神。

关帝信仰被日本人广泛接受正是因为关羽这一历史人物持有忠君爱国思想,所以江户时代的日本幕府为了巩固武士阶层对幕府的忠心,于是大力鼓吹关帝信仰,将关羽忠心与武士道精神融合。

除了江户幕府的支持,在日华人也将关羽作为彼此联系的精神纽带,例如,唐人集团“三兴帮”曾于1623年在长崎建立了兴福寺,以供奉妈祖和关帝,每年都定期举行祭祀关帝的仪式。

日本关帝信仰:忠义思想与武士道精神契合,统治阶级将关羽神话

一、中国的关帝信仰简况

关羽是三国时期的名将,除了其赫赫战功以外,还因其忠君爱国精神而备受后世喜爱。关羽作为历史人物,民间对他的信仰早期主要集中在荆州,这也是关羽丧生的地方,人们最初祭祀关羽并没有将其抬高到“关帝”的神灵信仰地位。

仅仅因为关羽在荆州身首异处,所以人们对他的祭祀被称为“祀厉”,对关羽的称呼则是“关妖”。到宋元时期,对关羽的崇拜从荆州一隅扩散到全国,人们将关羽神化而不再称其为妖。

随着关于被神化,与此而来的是一系列与关羽有关的神话故事,关羽成了“忠义”的代名词,凡结拜者都会在关羽面前立誓,否则都不正式。

明清时期,随着戏曲和小说的发展,市民文化较宋元时期更为活跃,关羽的形象被搬到了戏曲和小说中,关羽也被当作商业神和财神,各大商会都会请一尊关帝以供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关羽逐渐从一个地方的“妖”演变为保家卫国和财源广进的国家神。

日本关帝信仰:忠义思想与武士道精神契合,统治阶级将关羽神话

民间兴起了关帝信仰,无疑会阻碍儒佛道信仰的扩展,于是三教也开始将关帝纳入本教之中。佛教以“玉台山显圣”为基础,产生了关于皈依佛门并主动帮助建造佛寺的故事,将关羽塑造成了伽蓝神,即佛教寺庙的守护神。

道教则通过关羽帮助张天师击败蚩尤而将其纳入道教,成了道教雷部之神,专司斩妖除魔和轰雷布雨之职。儒教则通过影响统治者的方式将关羽纳入官方的武成王庙中。由此可见,关帝信仰在中国民间受众广泛。

二、日本的关帝信仰简况

日本的关帝信仰来源于中国,但关于关帝信仰如何传入日本则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认为关帝信仰是在唐代传入日本的,主要是随着妈祖信仰一起被日本人接受,还有人认为关帝信仰被日本人接受最先始于足利尊氏,因为足利尊氏需要骁勇善战的军神以激励部下士兵。

虽然经过长期争辩,但关于关帝信仰如何以及何时传入日本一直没有定论,唯一确定的是关帝信仰曾在日本十分流行。

日本关帝信仰:忠义思想与武士道精神契合,统治阶级将关羽神话

1623年,唐人集团“三江帮”在长崎建立了兴福寺,旅居长崎的明朝商人为了祈求海上安全而建立兴福寺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因为幕府严厉禁止基督教在日本的传播,为了证明自己是佛教徒,这些旅居长崎的明朝商人纷纷资助建立寺庙,而兴福寺只是其中之一,还包括崇福寺、福济寺等。

兴福寺的建立主要供奉的是妈祖,此时的关帝还只是供奉于妈祖庙之中的神,没有专门以关帝命名并只供奉关帝的关帝庙。

江户时期的关帝信仰还能在民间流传的关羽画像和诗书中瞥见一二。日本人的关羽画像主要以《通俗三国志》里对关羽的描述为基础,最常见的就是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将军形象,其余被接受的还要桃园三结义和三顾茅庐的画像。

日本诗人对关羽的评价很高,德川幕府的官员林读耕斋在其作品中盛赞关羽:“关羽威名鼎国中,久从先主逞军功,襄阳战胜将开汉,遥恨行间识吕蒙”。林鵞峰则赞关羽“生则为军将,没则为灵神。”

日本关帝信仰:忠义思想与武士道精神契合,统治阶级将关羽神话

三、日本江户时代盛行关帝信仰的原因

1.关羽形象多重宣传的结果

日本江户时代盛行关帝信仰的重要原因在于官方和民间多方宣扬关羽。德川幕府宣传关羽是出于自己的统治需要,民间不同群体和个人竞相宣扬关羽也是出自自己的需要。

起初,心越禅师将《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和关寿亭侯金印带到了日本,由于得到德川家康的孙子德川光圀的支持,《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得以在日本流传开来,日本人遂首次接触到了关帝降笔的劝善良言,关寿亭侯金印也被置于小宝塔内供奉。

日本人对关羽的了解和接受更多是因为《通俗三国志》的流行,因为日本人在这本通俗易懂的书中看到了一个忠肝义胆的关羽形象。

元禄五年(1692)湖南文山用李卓吾系版本用文言体日文译成《通俗三国志》呈现给世人,《通俗三国志》是《三国演义》在日本的日文版。相比较《关帝圣君觉世真经》来说,《通俗三国志》对关羽在日本的流传有更大的贡献,随着《通俗三国志》的传播,关羽在日本家喻户晓。

日本关帝信仰:忠义思想与武士道精神契合,统治阶级将关羽神话

《通俗三国志》不仅在上层人士和普通民众之间传播,还在日本的儿童中传播,主要配以图画,而且《通俗三国志》在日本出现了不同版本。

与此同时,旅日汉人在日本各地修建关帝庙以祭祀关帝,关羽形象在日本最终也实现了“神的标准化”,与妈祖信仰一样,不同群体的不同诉求促使关羽从一个历史人物发展成神。

2.关羽忠君爱国精神契合日本武士道精神

新渡户稻造在其著作《武士道》一书中对日本武士道精神进行了详细介绍,他在这本书中将日本武士道精神与西方的骑士精神相比,指出日本武士切腹和有仇必报并非受野蛮的思想影响,而是一种敢于先死而后才会救他人的精神。

新渡户稻造将日本武士道精神概括为义、勇、仁、礼、信、名誉和忠,其中,义和勇属于武士道中的武道精神,后四种则属于文道精神,而忠是核心精神。

日本关帝信仰:忠义思想与武士道精神契合,统治阶级将关羽神话

义贯穿于日本武士的一言一行中,所以居于武士道精神的首位,这一排序在日本人中得到了普遍认可,真木和泉在《何伤录》中将“义”视为支撑个人生存的骨骼,一切人的生存都建立在骨骼的框架下。

勇之精神也备受重视,战场作战的武士必须坚守勇之精神,否则便是玷污了武士道精神,也就是说武士道精神下的日本武士没有懦弱胆小者。忠的精神是日本天皇政权和幕府政权一直宣扬的精神,日本武士的尽忠对象先是自己的主君,而后才是将军,主君的尽忠的对象先是将军而后才是天皇。

“义”、“勇”、“忠”是关羽的典型特征,关羽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后一直忠心于刘备,在战场上创造了“过五关斩六将”的功绩,这些都符合武士道精神中的关键要义:“义”、“勇”、“忠”,而江户时代的日本正需要一个体现“忠、义、勇”精神的寄托物。

日本关帝信仰:忠义思想与武士道精神契合,统治阶级将关羽神话

因此,日本人很容易接受关羽的形象,再加上《通俗三国志》对关羽的具体描述,日本民间对关羽更加了解。受武士道精神的影响,日本人更接受的是历史上那个忠肝义胆的关羽,至于保平安和求财富的需求则很少会与关羽相挂钩,祈福消灾的责任更多是由本国的神道教和外来的佛教充任。

四、总结

作为历史人物的关羽以骁勇善战和忠君爱国为典型特征,他的这些优秀品质成为民间供奉他的主要原因;作为神灵的关帝“身兼数职”,佛教将他视为守护寺院的伽蓝神,道教将他视为惩恶扬善和轰雷布雨的雷部之神,儒教将他视为皇权的守护者。

关于在中国民间的地位日益提高,商人将关羽视为财神,海员将关羽视为海洋保护神,武举考生将关羽视为武神。清朝对关羽的崇拜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雍正时期将关羽尊称为“武圣”,从而使其获得了与“文圣”孔子比肩的地位。

日本关帝信仰:忠义思想与武士道精神契合,统治阶级将关羽神话

受中国影响,关帝信仰在江户时代备受推崇。由于江户时代对欧洲基督教信仰的防备比较严格,所以关帝信仰不需要与基督教信仰争夺受众,这促使日本民间很快就接受了关帝信仰;旅居日本的明清汉人频频建造庙宇的行为也促进了关帝信仰的传播;关帝信仰在日本被接受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关羽的忠义思想与武士道精神中的“义、勇、仁、礼、信、名誉和忠”相契合,这使关帝形象更容易被日本人接受。

五、参考文献

1. (日)林鵞峰:《晚林夕阳集》

2. (日)林读耕斋:《读耕林先生诗集》

3. 杨洋:《论新渡户稻造<武士道>中的武士道精神》

4. 彭睿:《妈祖信仰的宗教社会学研究——兼与关帝信仰比较》

5. 胡小伟:《关公信仰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武士道   日本   关帝庙   妈祖   长崎   忠义   道教   忠君爱国   精神   佛教   幕府   日本人   统治阶级   武士   通俗   民间   形象   神话   思想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