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世界难题的26岁教授:天才的养成,竟然是靠“叛逆”父亲

学霸圈有了新“网红”。

前阵中科大发了一则喜讯,中科大26岁特任教授陈杲解出了J方程以及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在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和凯勒-爱因斯坦方程之间建立起了桥梁。

攻克世界难题的26岁教授:天才的养成,竟然是靠“叛逆”父亲

一句话总结:陈杲解决了复微分几何界的世界难题,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消息传出后,陈杲的家乡(浙江温州瑞安)也第一时间转载推送,有网友说:这才是“全村的骄傲”!

攻克世界难题的26岁教授:天才的养成,竟然是靠“叛逆”父亲

对于这种超级学霸的养成,家长们到底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呢?请大家跟随学院主编一起来探究探究。

01‍

作业签免,竟是制胜法宝?

陈杲的天才属性,并非打小就展现,初中时,陈杲只排在班级的中上水平。

和其他同学们一样,回到家的陈杲需要坐下来吭哧吭哧完成家庭作业,温习功课。

见到孩子写作业的辛苦,心有不忍的陈爸爸做了一件创举,他与老师交流后,征得老师同意:只要家长签字,作业就可减少甚至不做。

于是,当陈杲发现某科作业量比较大,陈爸爸就会帮他“减负”。减负赢回来的时间,陈杲当然是非常珍惜,他开始自主学习,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计划,学习感兴趣的科目和知识。

攻克世界难题的26岁教授:天才的养成,竟然是靠“叛逆”父亲

中学时期的陈杲

具体来说,就是在有兴趣有余力的情况下,做超前学习。

在“作业签免”政策试行的最初一段时间,陈杲的考试成绩反而有所下降,但是陈爸爸并不担心。

“因为少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而试卷都是老师出的,所以自学的孩子,刚开始时考试也许不理想,这没什么可怕的。”

陈爸爸说:

“老师教的是太极拳,孩子自学南拳,两者都可健身,学南拳的孩子去考太极拳,分数低些有什么可怕?

从长期看,自学的孩子能力发展得更快,当分数开始提升的时候,孩子的能力已经胜人一筹了,能力提升后,必定利于提高分数。

实际上,凡高考状元之类的尖子生,一般都不是只做老师作业的学生,大多都是善于自学者。”

陈爸爸为何如此有底气?先留个悬念,我们晚点再来解答。

继续跟进陈杲的自主学习实验,在考试排名下降2个月后,陈杲的学习成绩慢慢回升,第一个学期期末,陈杲拿到了班级13名。

第二个学期,陈杲继续上升进入班级前十名。

这时,陈杲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远超同年龄的孩子,在绝大多数同学都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按部就班学习、应对考试时,陈杲已经提前接触更多领域的知识,甚至是深度探索。

14岁时,陈杲就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进入少年班的陈杲,如鱼得水。

因为少年班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只是提纲挈领地讲些重点,主要靠学生自学。

这种模式正好适合陈杲,他选择的是最喜欢的数学专业,擅长自学的陈杲,毕业时,以数学系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数学博士的全额奖学金,师从微分几何世界最高奖维布伦奖得主陈秀雄教授,那一年,他18岁。

攻克世界难题的26岁教授:天才的养成,竟然是靠“叛逆”父亲

陈杲的龙凤胎妹妹,陈杳,也在16岁时考入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20岁获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名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

02‍

给孩子专注理想的安全感

我们再说回到陈爸爸。

这位培养出两位天才少年的父亲,究竟是何许人?

陈杲的父亲陈钱林,曾任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校长,获得过温州名校长、温州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被聘为温州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浙江省督学。

2015年,陈钱林曾根据20年家教经验,出版了家庭教育作品《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

攻克世界难题的26岁教授:天才的养成,竟然是靠“叛逆”父亲

陈杲9岁时,已经显露出对数学的兴趣,陈爸爸已然细心留意到。

一天,陈爸带着他一起去学校。车没来,两人聊了起来。

陈爸爸说:“一个父亲,带着儿子上学去。”

陈杲特别逗,接着爸爸的话说:“一个儿子,拉着父亲上班去。”

陈爸爸说:“我带着的可是未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啊,我高兴。”

陈杲很敏感,他问:“如果我读书不好,爸爸还会对我好吗?如果我读书不好,爸爸肯定会为起得这么早而后悔。”

陈爸爸说:“父母送孩子上学,这是一种责任和爱,只要你有颗感恩的心,读书好不好并没有关系。”

陈杲应声答应,默默思考。

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出,陈爸爸对于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花了很多的心思,但是更多的时候,陈爸爸是在孩子心中埋下了理想的种子,并且给与了孩子尊重和安全感。

这种尊重和安全感,让孩子可以专注于自己的理想,专注于自主学习,养成自律的习惯和人格。

当有人问到陈杲兄妹:“爸爸的家庭教育,对你们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陈杲和妹妹讨论后说,第一是志向,他们每天都有追求;第二是自学,这使他们的学习效率比较高;第三是家长和他们平等对话,这让他们很自信。

03‍

不计较一时分数得失

有位老师曾留言告诉一个小故事。他与家长们的交流中,其中一位家长充满自豪地夸赞自家孩子:孩子平均分在95分,我很满意。

另一位学霸的妈妈不以为然地表达了她的担忧:100分的成绩也大有人在,难道不该让孩子有更高的追求吗?

学霸妈妈的话音刚落,场面突然黯淡,不少家长都陷入了沉思或反思。

在我们的普遍认知中,追求完美、追求更高、更强,是一种好的精神和品质,甚至连这位老师也感到了一丝困惑。

但是陈爸爸对于追求“成绩的完美”是不太认同的。

他认为:

“孩子读小学,100分的试卷要考个90分相对容易;而从90分考到95分,要花一些精力;从95分考到100分,需要花太多的精力。

我一直认为,如果能轻松获得90多分,说明孩子具备学习能力,不如省下时间用于自由学习。“

因为在他看来,一张试卷并不是全部的教育,家长应该把教育拉长,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整个人生串起来思考;应该把教育拓宽,从分数、荣誉外的习惯、能力、情商、人格等角度思考,如此才可能做出更恰当的取舍。

因为一张试卷,不是孩子持续学习能力的体现,培养孩子成为一名终生的自主学习者,才是他的选择。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也欢迎大家转发和分享,邀请更多的朋友关注“少年专注力学院”,一起参与到专业的家庭教育学习中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米尔   父亲   作业   微分   少年班   方程   叛逆   试卷   安全感   班级   分数   难题   天才   爸爸   教授   家长   能力   老师   孩子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