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国节》端午篇全程英文解说,道尽了粽子里的巧思

说起端午,人们不免想到: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衣鬟;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门外高悬黄纸贴,却疑帐主怕灵符;


......


《话说中国节》端午篇全程英文解说,道尽了粽子里的巧思

端午安康


01 了解端午节的故事


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传统佳节端午抱有别样的情绪,而老一辈带着年轻一辈体验端午佳节的仪式感,正是为了讲好传统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宣扬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及道德力量。


曾在中国日报网《话说中国节》看到一期端午佳节的解说视频,别致的画面感,全程英语解说端午佳节,带你了解屈原的故事、端午的由来,同时感受粽子和龙舟的“前世今生”。


《话说中国节》端午篇全程英文解说,道尽了粽子里的巧思


众所周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政治家屈原,而端午节包粽子更是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


每到这一天,人们通过吃粽子、赛龙舟等传统习俗来缅怀他。


《话说中国节》端午篇全程英文解说,道尽了粽子里的巧思


然而大家知道吗?端午节包粽子除了纪念屈原,还有另一层深意,其中包含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人生智慧,值得当代的青少年学习。


02 粽叶代表“包容”


《话说中国节》端午篇中,我们看到端午的粽叶绿意盎然、自然清新,用粽叶包着里面的粽馅,这一“包”一“容”代表了“包容”二字。


《话说中国节》端午篇全程英文解说,道尽了粽子里的巧思

《话说中国节》端午篇全程英文解说,道尽了粽子里的巧思


西汉《淮南子》一书说道:“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


一个由千万颗熟透的糯米粒组成粽馅,再由粽叶包裹捆扎起来,形状有点像一颗心,暗示了大家要具有包容之心,才能将心比心,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设想。


换言之,这个说法是不是对应思政课里的“换位思考”,孩子处于青春叛逆期,因为私我的想法,以致和父母、老师闹矛盾,甚至累及他人。


我们不妨再往深处想象:当孩子能够像粽叶一样具有包容之心,成长为一个成熟而宽厚的人,懂得包容的重要性,那么一定像热粽子似的,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


因为只有心怀善意、体谅别人,才能感知别人的难处和苦衷,而明理知事。


凡事只争第一,不懂得包容别人,甚至自己,那么不仅自己痛苦还累及同学、父母。


何谓包容呢?就像粽子似的,为了填饱别人的肚子、甜人的口、养人的身,而自己因此受到别人的欢迎和喜爱,这使我想起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蔡元培先生,正因为具有包容之心,身边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朋友、同事和学生,才有了今日的北大。


孩子们,生活不是战场,学习并非一较高下,相互思辨,何尝不是共同进步呢!学会用一颗包容的心去看待人和事,就会出现另一番风景。


03 糯米暗示“温和”


《话说中国节》端午篇中有一段情节令我印象深刻,简单描述了糯米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中间环节还是挺多的,特别是与不少配料糅合,形成可口的粽子。


《话说中国节》端午篇全程英文解说,道尽了粽子里的巧思

《话说中国节》端午篇全程英文解说,道尽了粽子里的巧思


透过炊烟袅袅的灶台,蒸笼上的粽子飘出一股香甜的味道,引诱人直流口水,而粽子的味道好不好吃,得看糯米有没有蒸好。


糯米蒸好了,粽子吃起来非常软口,不黏牙齿,同时容易消化;没蒸好的糯米让人吃起来不舒服。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类似的人,如沐春风,待人温和;又或者带着目的,让人如嚼牡丹。


孩子们,真正见过大世面的人,必定是一个性格温和之人。《觉醒年代》里的北大教授胡适之便是温和的代表,说话有分寸、待人有礼貌。


这类人生活讲究,也能将就;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因为见过世面的人会发出不一样的气质,温和有力量、谦卑有内涵。


而这正是当代青少年追求的东西。学习生活中,用温和的态度请教问题、用温和的态度与人说话、用温和的态度处理问题,是不是比你言语粗鄙、手段暴力来得更为有效。


一个温和的人是像糯米一样使人爱吃、常吃,而吃得开。


由此可见,一个温和的人是人前不躁,遇事不乱,举手投足尽显修养和涵养,能在潜移默化间影响别人,就像糯米一样与其它材料一一糅合,形成滋养的食物。


孩子们,读书使人明智,想要成长为一个温和且有力量的人,一定是懂得读书,懂得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之人。


04 粽子象征“甜软”


《话说中国节》端午篇中,镜头扫过热气腾腾的粽子,不仅满足了人们的视觉感官,还诱发了口舌之欲。


《话说中国节》端午篇全程英文解说,道尽了粽子里的巧思

《话说中国节》端午篇全程英文解说,道尽了粽子里的巧思


包粽子作为延续上千年的传统习俗,其存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它既是屈原的精神延展,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形式。从无数的典籍中了解,粽子文化是让人备受启发的。


刚出锅的粽子,剥开绿色外皮,飘出一股糯米的香甜,吃起来更是津津有味,令人想到“甜软”二字。


不禁想起《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天下至柔,驰聘于天下之至坚”。


用通俗的话来形容,青春叛逆期的少男少女,经常用恶毒的语言、激烈的行为来反抗父母的干涉行为,以至于亲子关系剑拔弩张。若是两人懂得“甜软”,不会发生吵架、怒骂等行为,以和平的方式过渡。


什么是“甜软”?我认为这是一种态度,待人谦虚、言语委婉含蓄、说话和气……这些都是另一种形式的“软”。


总而言之,软不代表柔弱,而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强。因为你软,别人就会舒服,你让别人舒服,自己最终也会舒服,引发一连串的反应。


孩子们,学习生活中,不妨像粽子一样,做一个“甜软”之人,待人有一份亲切感,又不显唐突;有一份距离感,又不显疏远。


05 结束语


端午作为传统佳节,是一个有温度、有深度的代名词。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发挥最大的传承精神和文化价值。


汨罗江诉说着神奇的故事,苇叶糯米融入无限的敬意,端午节日蕴含民族的品格。


至此端午佳节之日,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宽厚的包容为米,以温柔的叮咛做馅,再用友情的丝线缠绕,愿你端来快乐、端来好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1

标签:黄纸   汨罗江   淮南子   粽子   端午   屈原   巧思   英文   世面   糯米   端午节   佳节   温和   全程   舒服   态度   说话   父母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