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华苓:​离婚后嫁给深爱她的美国丈夫,成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作者:山佳

聂华苓,享誉世界的美籍女作家,其长篇小说《桑青与桃红》曾以七种文字,在全世界二十人国家和地区发行。

尤其,她与夫君安格尔,是国际文坛上的一对双子星座。他们共同创办的国际写作计划,享誉世界。

1976年,这对夫妇,被二十四个国家的三百位作家,联名推荐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受人仰慕。

其实,华苓有过两次婚姻,与首任王正路,还是校园爱情,但两人终究还是惨淡分手。

继任安格尔,是一位美国诗人。朋友们都说,虽然华苓是一个很坚强的女人,但只有像安格尔这样的人,才能让她变得小鸟依人。

都说,看一个女人是否幸福,就去看她的笑容。的确,与安格尔在一起的聂华苓,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神采。

要知道,安格尔可是大她17岁,异国之恋,这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聂华苓:​离婚后嫁给深爱她的美国丈夫,成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01

抗战时期,聂华苓就读于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因校长是蒋公蒋介石,所以学生们都被戏称为“天子门生”。

王正路,与华苓同学,生于长春,说着一口流利的日语和英语,再加上人长得帅,帅哥加才子,如此强大的人设,让华苓深深地沦陷,两人相爱。

每天傍晚,华苓就坐在窗口,只要一听见窗外有正路的小声呼唤,就抓起讲义往外跑。

嘉陵江的流水,沿江的鸳鸯路,松林坡,女生宿舍,图书馆,都一次次鉴证着这对情侣的热恋。

抗战胜利,学校迁回南京,华苓与正路,常到玄武湖划船。那时的华苓,青春洋溢,畅怀欢笑。恋爱中的女性最美,可妹妹总是毫不客气,把胳膊肘向外拐,说正路远比姐姐漂亮,而且聂家的长辈,也夸正路一表人才。

1948年秋天,华苓大学毕业,留在南京一所中学教书。

11月底,平津战役开始。北平和南京之间,仍有飞机往还。华苓决定去北平。1948年12月14日,北平围城开始。

华苓就是在围城中,成为正路的新娘。

正路上有老母,华苓就开始学做新媳妇。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去上房问候老太太,倒尿盆,伺候老太太从炕上起身,拿着脸盆到厨房盛热水。

在北平,华苓深感人生地不熟,没有娘家人可以聊天,自己“只是一个失落的异乡人。”

1949年2月3日,华苓看着解放军走进北平城。因华苓的父亲聂怒夫,1936年在贵州平越专员任上,正值红军长征,被其杀害,尸首不全。

所以,华苓暗下决心,我一定要从围城中,回到滔滔涌流的大江上。

那时的华苓,强悍的个性,就已初露端倪。

在1949年4月,华苓与正路决定离开北平。正路与老母亲抱头痛哭,彼此都清楚,此生就此永别。

华苓夫妇,辗转到了武汉,与亲人会合。后于1949年6月,一家人来到台湾。

聂华苓:​离婚后嫁给深爱她的美国丈夫,成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02

按理说,华苓与正路,是校园爱情,爱得纯洁,爱得纯粹,理所当然是一对佳偶。

婚后的他们,有了两个可爱的小千金,薇薇与蓝蓝。

相爱容易相处难,婚后的两人,总是唇枪舌剑,水火不容。

如此这般,生活中,与正路日复一日的鸡零狗碎,让华苓想笑都笑不出来,太压抑了。

为了孩子,华苓只好与正路,不和,也不能分,只能拖着。

华苓的老妈,一直与她住在一起。聂母孙国瑛,也是一位受过教育的知识女性,来到台湾后,她就开始烧饭,洗衣,擦地板,照顾孩子。说白了,每天干的就是保姆的活儿。

可怜天下父母心,一切都是为了女儿呗。

可女儿与姑爷,一见面说不到三句话,就吵个没完。真真让老母亲,情何以堪?

其实,华苓更憋气,母亲近在身旁,她也不想与正路争吵,但话赶话,情势所逼,也就顾不上那么多了。

总之一句话,华苓与正路的关系,就是火星子天天冒,不知哪句就怒发冲冠了!

1957年,正路只身一人,赴美进修。至此,华苓开始清静,抚养着两个女儿(薇薇七岁,蓝蓝六岁)。

1962年,病中的聂母,担心女儿华苓的婚姻——

你的心情,你以为我不晓得?你们结婚十三年,只有五年在一起,在一起就天天怄气,如今正路去了美国,已有五年了,你还快活一些。他在家的时候,有天晚上,你从外面教课回来,还没有吃饭,就听见你们在房里吵起来了。第二天,殷先生(殷海光,在松江路,与聂华苓是邻居)说:他们吵,我气得在房里走来走去。聂华苓应该离婚呀!我说:那怎么行呢?有两个孩子呀!你这个婚姻,当初我就不赞成。现在你只好忍下去了……

直到1965年,华苓来到美国的爱荷华。至此,她和正路的婚姻,已无挽回的余地,分居七年后,离婚。

孩子成长期间,正路在外十一年——朝鲜战争,曾在日本盟军总部任翻译,工作三年。

只有母亲和两个女儿,是华苓在台湾十五年生活的全部支柱。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即便是丧偶式婚姻,华苓也不放弃对自己的要求。她一边在雷震创办的《自由中国》工作,一边又开始写作,同时还要做翻译赚稿费养家。

身体上能看到的苦,都不算真苦;精神上的痛苦,最令人抓狂,华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在丧偶式婚姻中煎熬。

聂华苓:​离婚后嫁给深爱她的美国丈夫,成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03

屋漏更逢连阴雨,1960年9月5日,《联合报》头条新闻:雷震涉嫌叛乱。随后,雷震、傅正等四人被捕。作为《自由中国》一分子,华苓当然也脱不了干系。

聂家门外,日夜有人监视。华苓惶惶孤立,那是她一生最黯淡的时候。与外界隔绝,自我放逐,心情极端虚无。只有与母亲、两个女儿在一起,她才是踏实的。

家中老中青三代,均为女性。华苓,是年迈母亲和稚龄女儿的保护伞,可又有谁来保护华苓呢?

那是一段放逐的日子,华苓不敢、也不愿联系朋友。人在低谷时,最能看清谁真谁假。真朋友,总会为你雪中送炭;而假朋友,树还未倒,猕猴先散了,功利得很。

1962年,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台静农,邀请华苓教小说创作。其实,台静农与华苓,并无私交。只是台主任同情华苓的遭遇,毅然伸出勇敢的手,让华苓知道“门外青山依旧”。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华苓也是拥有一定的写作水平,才会得到台静农的赏识。一切,都是有前因的。

在任何情况下,不放弃自己,才是人间正道。

好在华苓没有封闭自己,毅然走出家门,任职台大。况且,最实际的理由,就是可以拥有一份收入,可以养家、抚育女儿。

一次在台大文学院走廊上,华苓迎面碰到学生李渝。她说:“我们好喜欢你啊。”

李渝的那声轻语,在华苓当时孤寂的心情中,如阳光灿烂。

在随后的1962年11月15日,聂母六十岁,肺癌逝世,华苓成了没娘的孩子。

1936年,没了父亲;1962年,她又失去母亲。按民间说法,父母走了,儿女就成人了。

其实,华苓早就成人了。还有什么比婚姻的困楚、曾经的放逐,更能让人脱胎换骨?

一切艰难险阻,只能靠自己。只有靠自己,才能走出一片天。

聂华苓:​离婚后嫁给深爱她的美国丈夫,成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04

1963年,美国诗人安格尔,来到台北。此次亚洲之旅的主要目的,是他为主持的“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寻访作家。

美国文化参赞举办的酒会,正巧,华苓与安格尔坐在了一起。


可是,初次相识的两人,相处方式却很另类。

安格尔作为主宾,他对着华苓,却骄傲地说:“现在,我不能和你谈,有人要请吃晚饭。”

这美国佬,实在神经啊,哪有这么说话滴?想卖弄,何须在关公面前耍大刀?

个性强劲的华苓,毫不客气地回怼:”我也有人请吃晚饭,我也不能和你谈。“

瞬间,安格尔就被灭火,都不知该如何搭腔了。

稍后,他又说了一句笨话:“明天我很忙很忙,要见很多人,也许我们在哪儿见一下面。”

没想到,聂美女更是没惯着:“我也很忙很忙,我得送孩子上学,我得去大学教课,我得写作,我的时间全满了……”

华苓如此执拗的个性,就在此时深深吸引了安格尔,欠虐啊!

后来的一次午饭约会,两人又见面了。华苓谈到她的生活,她教的创作课,她的写作,还有她的翻译。

华苓微笑着离去,看着这个东方女子的背影,安格尔对自己心中的念头,很是吃惊,这一辈子都能听到那脚步声,该有多好。

聂华苓:​离婚后嫁给深爱她的美国丈夫,成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05

1964年,华苓受安格尔邀请,来到爱荷华。两个女儿留在台湾,住在妹妹月珍家。

不管何时,华苓都会牢记自己的职责,在作家工作坊,她依然从事着教学、写作和翻译。职业女性的光彩,是任何化妆品都无法遮掩的魅力。

在美国,在蜿蜒的山路上,安格尔对华苓谈起往事:妻子玛丽患有精神病,我们结婚时,她隐瞒了精神病史,整整三十年,我都在煎熬。我的生活,也是个空空的石架子。

为了给爱争取希望,安格尔顶着法律和舆论的压力,开始了艰苦的离婚战。

1965年夏天,两个女儿,终于来到美国,那是华苓到了爱荷华后,最高兴的一刻。

看着女儿长大的面容,华苓眼泪止不住地流。安格尔在她耳边说:你们母女团聚,我很感动。从那一刻起,华苓就知道,安格尔会对我女儿很好。

蓝蓝第一天哭哭啼啼地去上学,就读初中三年级,是安格尔带着她去的。他要求老师,特别照顾这个中国小女孩。

每次蓝蓝,遇有什么问题,就直接去找安格尔谈,从不找妈妈。因为孩子的心最敏感,谁对她好,她门清儿。

终于在1971年5月,安格尔和华苓结为连理。用华苓自己的话说,我俩在伤亡惨重的战争中,终于打了一场胜仗。

“伤亡惨重”四个字,或许透露出华苓的心痛;“终于”,自华苓1964年秋来美后,已近七年。

一个“终于”,足令此次婚姻,来之不易。虽不易,来了就好。

两个女儿开车,送老妈华苓去法院公证结婚,并笑说:我们送妈妈去出嫁,并一致同意,从此就叫安格尔“老爹”。

聂华苓:​离婚后嫁给深爱她的美国丈夫,成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06

一天,华苓突发奇想,对着夫君安格尔说,在爱荷华大学你那原有的作家工作坊之外,是否可以再创办一个国际性的写作计划?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一个突发的奇想,就在心血来潮中开始成形了。

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在1967年诞生。每年,都会邀请外国优秀作家,到爱荷华访问交流数个月,写作、讨论、朗读、旅行。

“国际写作计划”带给华苓最大的满足,是接触面广了,看的人多了,写作视野变得广阔,我不只看中国人的处境,而是人的处境。作家在一起,谈的都是人的问题。

完全可以这么说,是安格尔为华苓打开了那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1981年,丁玲和陈明夫妇来到爱荷华,来到华苓的家。安格尔张罗着泡茶倒茶,还端出一碟五香瓜子。只因为他看见华苓每晚必躺在床上,一面看书报,一面磕瓜子。

这里一个细节:华苓每晚必躺在床上,一面看书报,一面磕瓜子,这个逍遥哟!华苓很自在,安格尔很欣赏!

一个女人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找对了人,他宠着你,纵容你的习惯,并爱着你的一切。

1987年,汪曾祺被邀请,来到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

在汪老眼中,安格尔就是个心地善良、脾气很好、快乐的老人,是个老天真,他爱大笑,大喊大叫,一边叫着笑着,一边还要用两只手拍着桌子。

在汪老面前,安格尔总爱提他与华苓恋爱的经过。他太爱华苓了,总是想在华苓的同胞面前炫一炫,自己娶了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东方女子。

其实,在前两天,他都对着汪老说过一遍了。汪老不胜其扰,对着当时还是小鲜肉的蒋勋抱怨。

哪知,蒋勋却答:我都听过五次了。哇,安格尔也太爱洒狗粮了!

于是,每次安格尔一说起恋爱桥段,华苓就来上一句:no more!no more!其实,心里早已乐开了花。

安格尔愿意充当婚姻中的好评师,相比前任的差评师,这要强太多太多了!

选择伴侣,不仅是选择一个人,更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因为它关系到每一天的生活质量。

1990年的除夕夜,安格尔为华苓斟了酒,然后说:华苓,祝我们俩健康快活,我要再重复一次:和你一起的生活,真是好,没有多少人有我这样的生活。

万千浮华身边过,唯有真爱暖人心。

聂华苓:​离婚后嫁给深爱她的美国丈夫,成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07

1991年3月22日,华苓夫妇从爱荷华飞芝加哥,转机去法兰克福,再去波兰,接受波兰文化部所颁国际文化贡献奖。

在芝加哥机场,安格尔发现手中的爱尔兰鸭舌帽不见了。他来来回回地找,终于找到了。

那顶帽子,是几年前,华苓送他的圣诞礼物,是他一直想要的。赭红墨绿灰蓝交织的格子呢,Paul斜斜戴着,自以为潇洒不减当年。

他对华苓说,我去买份《新闻周刊》,就在那转角的小店。

登机时间到了,安格尔还没回来。华苓找到时,他已经倒在地上了:我一眼看见那赭色鞋子和灰蓝裤子,就知道那是我的安格尔。

那顶失而复得的爱尔兰帽子,至今仍放在华苓的卧室床边。

聂华苓:​离婚后嫁给深爱她的美国丈夫,成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如今的华苓,已95岁高龄。纵观她的一生,我们会意识到,我们永远无法选择生活,但可以选择面对生活的态度。

一个人只有充分享受了自我,才能学会经营感情。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就是这样,OK?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美国   北平   芝加哥   诺贝尔   正路   深爱   台湾   南京   候选人   夫妇   丈夫   作家   母亲   女儿   婚姻   两个   孩子   计划   体育   国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