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三国之《殊色》

【说明】三国是中国历史的瑰奇。2000年,笔者因受伤,医嘱静养,乃缀文《三国编年史》,并择其重点、热点、疑点,编写了《焦点三国》系列,以做搜集史料、提炼观点之用。前后十年,凡二十篇。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今以旧文,就教方家。

焦点三国 之《殊色》

红颜祸水、女色误国,向来是中国历史中一个恒久的话题。津津乐道者有之、疾言厉色者有之。凡美女必误国,凡误国必美女,几乎是中国历史观的“金科玉律”,乃至于正人君子,必将女子与小人等同之、必将美女与洪水猛兽并列之。

偏偏也有唱反调的,例如魏晋时人,就曾下了个结论说:刘禅后宫无丽人,亦不妨其昏庸无能;举目三国无殊色,亦不改其兴亡更替。

那么,三国之中,究竟有没有倾城倾国之佳丽,中国妇女,其实应该是怎样一种地位和影响?

一、貂蝉

焦点三国之《殊色》

《三国》陈好饰演之貂蝉

貂蝉是以男性为主体的三国时期,出场的少数几位女子中,最脍炙人口的女性形象,关于她和当朝第一权臣董卓、当世第一猛将吕布的故事,广为流传。

貂蝉号称中国四大美女之一——但就象四大美女究竟是哪四位,素来都有争议一样,史上究竟有无貂蝉其人,本身就难确定。历史的原则是人以事存,就拿貂蝉最重要的事迹“离间董卓父子”一事而言,正史是这样记载:

董卓与吕布虽为同伙,但董卓并不礼遇吕布,而是“以剑客蓄之”;加上董卓性情骄躁,“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吓得这位天下第一武林高手赶紧“为卓顾谢”,因此埋下了祸根,吕布“由是阴怨卓。”

同时,“卓常使布守中阁”,而吕布却监守自盗,“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事见《三国志》)

由是观之,董、吕二人的矛盾,并非由于貂蝉的离间,更没有王允精心策划这回事。

民间对貂蝉的身世,描绘得活灵活现:貂婵,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红昌,汉灵帝宫女,在宫中专管貂蝉冠,因此叫做貂蝉。后随吕布,吕布被曹操所灭,貂婵亦为关羽所杀。

但这是来自于《锦云堂暗定连环计》的说法,这是一部元朝的杂剧,其真实性,和倩女幽魂、梁祝化蝶仿佛,不可采信。

“三国第一美女”竟无其人,看来,《殊色》的开场,并不振奋人心。


二、蔡琰

焦点三国之《殊色》

千古才女蔡文姬

若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女子,当属蔡文姬。

蔡琰,字文姬,以字行,大儒蔡邕之女。

文姬先嫁卫仲道,不幸“夫亡无子”,只得回娘家;兴平年间,天下丧乱,文姬为胡人掳掠,“没于匈奴十二年,生二子”;后曹操以重金赎回,再嫁董祀为妻,不料董祀又“犯法当死”,文姬只能再去哀求曹操,当时一代才女,光着脚,“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要知道当时天寒地冻,连曹操都看不下去,“时且寒,赐以头巾履袜。”

关于其悲惨命运,我们看一下她的诗文(节录):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

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歔欷,行路亦鸣咽。

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匈臆为摧败。

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白骨不知谁,从横莫覆盖。

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

奄若寿命尽,虽生何聊赖!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真是一咏三叹,“念之断人肠”啊!

蔡文姬的代表作是《胡笳十八拍》,篇幅更长,悲苦之状,不忍卒视。其末尾两句是:

“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至此,究竟是女子误国,还是国误女子,似大有重新审视之必要。


三、吴国太

焦点三国之《殊色》

吴国太主持相亲

其实,从当时对国事的影响力,真要论三国第一女子,非吴国太莫属。

据《三国志》记载:

吴氏早失父母,徙居钱唐。孙坚闻其才貌,欲娶之。但孙坚当时没有根基,名声也不好,因此“吴氏亲戚嫌坚轻狡,将拒焉,坚甚以惭恨。”

这时候吴姑娘挺身而出——

夫人谓亲戚曰:“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有不遇,命也。”於是遂许为婚,生四男一女。(《三国志 吴书》)

这件事表现出吴氏有主见、敢担待的一面。

又据《会稽典录》记载:

策功曹魏腾,以迕意见谴,将杀之,士大夫忧恐,计无所出。夫人乃倚大井而谓策曰:“汝新造江南,其事未集,方当优贤礼士,舍过录功。魏功曹在公尽规,汝今日杀之,则明日人皆叛汝。吾不忍见祸之及,当先投此井中耳。”策大惊,遽释腾。

夫人智略权谲,类皆如此


因此,正史评价吴氏“及(孙)权少年统业,夫人助治军国,甚有补益。”


吴氏一生,风云际会,是三国版的孝庄,不愧为一位才貌双全、智勇双全的女中豪杰!


四、大小乔

焦点三国之《殊色》

《赤壁》林志玲饰演之小乔

二人为桥公女,世人称“大小乔”。

孙策“美姿颜”而“猛锐冠世”,周瑜“长壮有姿貌”而“胆略兼人”;一个是雄武过人的孙郎,一个是风流倜傥的周郎。从女性角度看,斯可谓“色艺双绝、权钱兼备”的金龟婿不二人选。难怪孙策才会得意洋洋地对连襟周瑜说——《江表传》曰:

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这两对佳偶,不独郎才女貌,实乃天作之合。

——表面上看是如此,实则二桥的好日子并不多:

先是颠沛流离,好不容易嫁得其所,岂料两位夫婿,都短命而死:孙策26岁、周瑜36岁。

孙策、周瑜得到二乔是在建安四年(199年)攻取皖县之后,当时,孙、周二人都是25岁——也就是说,大乔新婚即丧偶,小乔不到30岁就守寡。

由于之后的接班人转为旁系,她们就无法象吴国太那样,地位不减。从此以后,二乔惟有独守空闺,寂寞度日了——真可谓是“铜雀春深锁二乔”矣!正史中,皆未给二桥立传,甚至连只言片语都不给这两位“国色流离”。

以二乔之奇遇,尚不能得圆满,其他芊芊女子之命运,不问可知。究竟是美人误国,还是国误美人,岂不慎哉!


五、甘、糜二夫人

陆逊说刘备一生,打仗从来是败多胜少,确是至论。俗话说一败涂地,刘备则是每败涂地。

史书记载,甘夫人“柔肌蕙质,洁润如玉”,她的声音还使文人创造了两个成语: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是三国时代著名的美女,有“玉质柔肌,态媚容冶”之誉。

这也就难怪刘备对她宠爱有加。甘氏的特点是美而白,据称,刘备将她召致白绡帐中,在户外观望,甘氏就如同月下凝聚的白雪一样。有献媚者送给刘备一支高三尺的玉人,刘备把玉人放在床上,以玉人比喻甘夫人的肤质白腻,终日展玩。还常说:“玉之所贵,比德君子。况凿为人形,而可不玩乎?”以至于嬖宠者不仅仅妒忌甘夫人,也妒忌那个玉人。甘夫人常想将玉人毁去,她对刘备说:“子罕不以玉为宝,春秋美之。今吴魏未灭,焉能玩物丧志?凡淫惑生疑之物,勿再进也。”当时大家都称赞甘夫人为“神智夫人”。

难得的是,甘夫人还从不嫉妒,全力为刘备操持家事,并为刘备生下了刘禅。

可就是这么一位、深明大义的可人儿,自打跟了刘备后,迭遭惊吓——光有史可查的就有三次大败、家眷被俘虏了三次!而且每次都是抛妻弃子、落荒而逃,真正实现了他“妻子如衣服”的千古名言。这也就难怪,甘夫人死时,年仅二十二岁芳龄,也就是在刘备刚到荆州不久——这又是一位没能过上好日子的。其实,甘夫人是在小沛被刘备纳为妾的,在那样世道乖离、军阀横行的社会,这种行为究竟和王老虎抢亲、和强迫良人有何区别,本就难说。

至于糜夫人,正史虽未提及,但当阳长坂之时,阿斗全赖其救护,才等得到赵云救出——要知道,阿斗是甘夫人所生,并非糜氏亲出,但糜氏不仅没有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反而舍身救护,其情其义,良可赞也!


《三国志》说,刘备“数丧嫡室”,令人不禁要问:究竟是美人误了英雄,还是英雄害了美人?


六、孙仁(孙尚香)

焦点三国之《殊色》

漫画或许更能表示孙小妹

武烈皇帝孙坚和吴国太的女儿、小霸王孙策和吴王孙权的妹妹;后来还是皇叔刘备的夫人、诸葛亮的主母——孙仁孙尚香无疑是当时身价最高的女子。

但就是这么一位风华正茂的女孩,却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在19妙龄,嫁给了一个49岁的老头子。这也就难怪,新婚之夜,正处在青春期叛逆年龄的孙小妹,竟在燕尔新居摆下百余名手执利刃的侍女,上演一出另类的“大闹洞房”了。以至于“刘备每入,心常凛然惊惧”。孙尚香对这桩婚姻的充满了抵触情绪,婚后夫妻间的感情便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孙姑娘性情刚猛,有乃兄之风,所带东吴随从,率多骄纵不法,横行荆襄,让在外征战的刘备和留守的孔明头痛不已。诸葛亮曾说:“主公在公安时,北畏曹公之强盛,东惮孙权之进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此之时,进退狼跋…”

如此局面,自然无法持久。最后,终于上演了孙氏私下潜逃,“赵云截江夺阿斗”的闹剧。这段婚姻,前后不过两年时间。

回到吴地的孙仁才21岁,此后,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均无只字片语记载,不难想象,在此后的岁月中,孙仁一方面承受的是寂寞孤苦,另一方面则背负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压力。在东吴人眼里,她始终是敌对方元首刘备的夫人;在蜀汉人心中,她是里通外国、吃里扒外的恶逆。因此,刘备在蜀地称帝后,并未给她任何封号,刘禅继位后,也没追赠她任何名号,蜀汉的史官亦不给她单独立传。

孙仁贵为吴国“公主”,蜀国“国母”,其人生遭遇却如此凄惨,彻底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寂寂而终。


七、吴氏

吴氏本是刘瑁之妻,吴懿的妹妹。刘备攻占四川后,孙仁已逃回东吴,于是群下劝先主聘后,这其中挑头的就是法正。

古礼同姓不婚,例如《国语》就说:“同姓不婚”,而《白虎通》讲得更严重:“不娶同姓者何?重人伦,防淫佚,耻与禽兽同也。”

但刘备既然自称皇叔,和吴氏的先夫刘瑁就是同宗同姓,在礼法上就很难说得通。但法正不愧是智谋之士,他援引了一个很有名的事例:“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於子圉乎?”于是难题迎刃而解,刘备不仅纳吴氏为夫人,而且称帝后还立这位二手夫人为“承宗庙,母天下”的皇后。

刘备以及群臣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硬生生娶下吴氏,个中原因,暂且不说。但刘备毕竟是经历过大世面的人——甘糜二夫人的温柔美貌贤淑识礼、孙夫人的英姿飒爽才捷刚猛——一般的女子,又岂能入其法眼?况且,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吴氏若无过人之处,“必能制主上东行”、最善于揣测刘玄德心思的奇谋专家法孝直,又岂会不避嫌疑,隆重推出?

那么吴氏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呢?正史野史皆无明言,考虑到这是由以奇术见长的法正所推荐,那么她一定是很适合刘备当时的需求,不仅仅是择偶这么简单的需求。

一是天命之说

东汉是谶纬学大盛的历史时期,凡称王称帝者,皆需要借助天命之说。《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所载,谯周等人的劝进表章就不厌其烦地引用了各种谶纬书:

“臣闻《河图》、《洛书》,五经谶纬,孔子所甄,验应自远。谨案《洛书甄曜度》曰:‘赤三日德昌,九世会,合为帝际。’《洛书宝号命》曰;‘天度帝道称皇,以统握契,百成不败。’《洛书录运期》曰:‘九侯七杰争命民炊骸,道路籍籍履人头,谁使主者且来。’《孝经钩命决录》曰:‘帝三建九会。’...《》、《》曰:‘必有天子出其方’...《》曰:‘帝星处之,众邪消亡’。圣讳豫睹,推揆期验,符合数至,若此非一...愿大王应天顺民,速即洪业,以宁海内。”

而吴氏是大名鼎鼎地符合这一要求的,《三国志·蜀书四·二主妃子传》载:

(刘焉)有异志,而闻善相者相后当大贵。焉时将子瑁自随,遂为瑁纳后(吴氏)。瑁死,后寡居。

因此,才有“先主既定益州,而孙夫人还吴,群下劝先主聘后”。

二是现实需要

作为外来者与新来者,蜀汉政权本就是矛盾重重。就统治集团内部而言,刘备治下,一直存着三股势力:

一是原从集团:刘备创业的核心旧部,以荆襄人士为主;

二是东州集团:多为刘璋旧部;

三是益州人士:即益州的本地人士。

这三者利益不同,各怀心思;尤其是益州集团,刘璋时期见欺于东州集团,刘备时期受压于原从集团,更是心怀不满,蠢蠢欲动。

刘备的策略就是依靠原从集团、联合东州集团、安抚益州集团。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联合东州对付益州,毕竟“强龙不压地头蛇”,对益州集团要又拉又打、时刻提防。

而吴氏的兄弟吴懿、吴班,是东州集团的核心人物。

因此这真的是一场“天作之合”的婚姻——“顺天应人”,实现了原从集团与东州集团的结合,保证了蜀汉政权的稳固。

显然这又是一起政治婚姻,政治婚姻啊。


八、夏侯氏及二女

说起夏侯一门,在三国尤其是三国演义的过程中,应当是最鼎鼎有名的家族:曹操本就是夏侯氏家族的。夏侯惇、夏侯渊大名鼎鼎,夏侯渊的次子夏侯霸,文武全才,后来投奔蜀国,官至车骑将军。夏侯霸的侄子夏侯玄,字太初,才华出众,尤其精通玄学,被誉为“四聪”之一,他和何晏等人开创魏晋玄学的先河,是早期的玄学领袖,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堪称当时的文宗级人物。

但说起夏侯家的女子,可能就无所建树了,其实不然:

建安五年,时霸从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采,为张飞所得。飞知其良家女,遂以为妻,产息女,为刘禅皇后。(《三国志·魏书九》)

简单说,张飞无意中抢来了忝为贵胄的夏侯家的女子,娶为夫人。而夏侯氏后来生了两个女儿,都成为了刘禅的皇后。母女三人,其际遇不可谓不奇。


九、步夫人

要论嫔妃的数量,恐怕当推孙仲谋。这其中是有原因的:

一是掌权早。孙权少年登大位,早早就握有大权。其实男人拥有女人的多少,和他拥有的权势的多少,基本是成正比例的,而孙权在这方面,显然有明显的优势。

二是寿命长。刘备活了63岁,而且在30多岁了还在卖草鞋自叹“不能与命争”,在40多岁时还在为髀肉复生而痛哭,真正安定下来,是在50岁以后。曹操活了66岁,但一生之中,大半征战,劳心劳力,以至于面对天府之国,象他这样雄心勃勃的一代雄主,竟会发出“既得陇,复望蜀”的哀叹。孙权活了71岁,在位五十多年,其间优势,不言自明。

三是生活安定。刘备一生,屡遭变故,是真正的颠沛流离、出生入死,连自己都保护不好,何况家室。曹操则南征北战,居无定所,露水姻缘占了相当一部分。而孙权则基本是据守江东,养尊处优,其间相差,不啻千里。

但正如东吴在三国中的表现并不出色一样,其后宫也是如此。不过美人倒是有一位:步夫人。

步夫人系出名门,是丞相步骘同族人,步氏家族是孙氏核心集团成员。但最主要的,是她具有女人天生的最重要的资本:美貌。正史记载步夫人“以美丽得幸於权,宠冠后庭。”而且到了排他的地步。同时还拥有后宫最重要的美德:不妒。

《三国志》记载:“夫人性不妒忌,多所推进,故久见爱待。权为王及帝,意欲以为后。”

但是,天道忌满、人道忌全——对于皇后的人选,除了孙权,大家并不支持她,“而群臣议在徐氏”,即使贵为“天子”,孙权也只能“依违者十馀年”,结果活活愁杀了一代佳人。

步夫人身故后,虽然“臣下缘权指,请追正名号,乃赠(皇后)印绶”但是,“奉策授号”后的结果,却是“配食先后”;是“葬於蒋陵”而非“合葬蒋陵”。也就是说,完全是给了一个虚衔,而且还公开注明这就是个假的。

其实,步夫人也并非总是生活在温室之中,她的家族,最后的结局,竟然是最悲惨的“夷三族”下场。只不过,步夫人凭借自己的绝世美貌和心胸宽广,比较平静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人们在浩叹总是红颜祸水的时候,是否也考虑一下不乏红颜命薄呢?


十、邹氏与秦宜禄妻

焦点三国之《殊色》

各种版本的秦宜禄妻

每次论及三国,自然总是不能缺了曹魏,即使是在女人方面,曹操也毫不逊色。

曹操的嫔妃很多,女人更多,据史家评说,皆因曹贼好色——这点恐怕并没有过于诬蔑太祖皇帝阁下。

仅据正史记载,曹操留下来的嫔妃,除了早期的丁夫人、刘夫人、卞夫人外,据《武文世王公传》记载,能知道的还有环夫人、杜夫人、秦夫人、尹夫人、王昭仪、孙姬、李姬、周姬、刘姬、宋姬、赵姬等。这些人所以能载入史册,是因为她们一共给曹操生了25个儿子,没生儿子的女人,当然只会更多。

但比起其他人来,曹操最出名的不在于他的后宫佳丽三千,而在于他的觅野食、采野花,而且还搞得惊天动地,九死不悔。

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在征伐张绣的时候。

公元197年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有政治上的优势,却因此与实力最强大的袁绍反目,两年后就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官渡之战。

但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下,曹操南征张绣。张绣的军队,新丧主帅(即张绣的叔叔、骠骑将军张济)、粮草匮乏,面对曹操的大军压境,张绣选择了投降。

不知是迫于压力需要宣泄,还是源于情欲需要发泄——张绣刚投降,曹操迫不及待地要招妓。

然后就奸占了邹氏。邹氏是张济的夫人、张绣的婶娘,对于这种辱及门风的行为,张绣视为奇耻大辱。于是刚投降的他马上反叛,夜袭曹操大帐。曹操猝不及防,结果大将典韦战死,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被杀,自己中箭落马,几乎丧命。


最不堪的,是曹操和关羽在秦宜禄之妻上的绯闻,这也是曹操和关公之间最大的一桩公案:不是过五关斩六将、不是华容道义释曹丞相,而是一个女人,一个别人的老婆。

对于这件事,《三国志》转引《蜀记》是这么记载的:

曹公与刘备围吕布於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於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也就是说,关羽很看重这个女子,屡次向曹操开口,曹操也答应该女子归关羽所有,甚至还有其他交易在里面。但事成之后,曹操却不守信用,竟然将该女子据为己有——而原因仅仅是“疑其有异色”!

我们至今无法想明白这件事的原因,更奢谈弄清楚这件事的真相了:

以曹操的雄达,又怎么可能为了一个“卑微的”女人而坏了江湖规矩?


无论如何,事实是残酷的:曹操为了这两个女人,失去了最忠诚的大将典韦,失去了亲人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失去了梦寐以求的当世第一大将关云长,还失去了一直挂念难以遣怀的丁夫人,至于枉死的将士,就更多了。

丁氏是曹昂之母,这也就不难理解她为什么痛恨因为泡妞而害死自己孩子的操贼,而与曹操闹到了恩断义绝的地步。


夫妇者,人伦之肇始也。孔圣人删述六经,为千古垂范。而《诗》经的开宗明义第一章,就是《关雎》——这种编排,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意义:先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才会有“邦之桀兮、为王前驱”,才会有“文王在上、万邦作孚”(引自《诗经》之《关雎》、《伯兮》、《文王》篇)。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最核心的价值。无论对于任何人,没有家,就没有一切;失去家,就失去了任何奋斗的意义。

由是观之,尤其对于象曹操这样有家有国,居大位掌重权者,在处理女性、女色问题上,宁能不慎之又慎乎?


十一、甄宓

焦点三国之《殊色》

《军师联盟》张芷溪饰演之甄宓

曹操一生逐权逐色,倒不愧是大英雄方能真本色。但正如在统一中国的事业上他有失误一样,在追逐女人上,他也有失手的时候。典型事例中,前者有赤壁,后者有甄宓,倒也相映成趣。

曹操逐色失手,谣传得最厉害的是大小乔事件:先是谣言起于当日:“揽二桥於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接着是唐朝的杜牧以讹传讹:“铜雀春深锁二乔”,最后是罗贯中推波助澜彻底坐实:“曹操幼子曹植,下笔成文。操尝命作《铜雀台赋》。赋中之意,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取二乔。”

“锁二乔”之事,迹类野史,不可采信。但甄宓一案,则真有其人其事,书之于正史,美人甄宓的故事,活脱是一个美女在乱世中辗转的典型。

《三国志·魏志五·后妃纪》专门为甄氏立传曰:

文昭甄皇后(甄氏生前,并未被封为皇后,此乃死后追封),中山无极人,明帝母,汉太保甄邯后也,世吏二千石。建安中,袁绍为中子熙纳之。熙出为幽州,后留养姑。及冀州平,文帝(曹丕)纳后于邺,有宠,生明帝及东乡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文帝(曹丕)即王位,六月,南征,后留邺。黄初元年十月,帝践阼。践阼之后,山阳公(汉献帝刘协)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甄宓)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


关于甄氏的进入曹家,《世语》曰:

太祖(曹操)下邺,文帝(曹丕)先入袁尚府,有妇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之,刘答“是熙妻”,顾揽发髻,以巾拭面,姿貌绝伦。既过,刘谓后(甄宓)“不忧死矣”!遂见纳,有宠

但《魏略》的说法不同:(袁)熙出在幽州,后(甄宓)留侍姑。及邺城破,绍妻及后共坐皇堂上。文帝(曹丕)入绍舍,见绍妻及后(甄宓),后(甄宓)怖,以头伏姑膝上,绍妻两手自搏。文帝(曹丕)谓曰:“刘夫人云何如此?令新妇举头!”姑乃捧后(甄宓)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太祖闻其意,遂为迎取。

这两种说法,表面看是大同小异,但在决定者和对甄宓的收纳方式上,则完全不同——显然这其中有暧昧。

首先不管是《世语》还是《魏略》的说法,先出现的都是曹丕——赶在其他人之前,直扑袁家也就是甄宓那里,目标明确,工作到位。当时邺城刚破,兵荒马乱,曹丕必然是将美人甄宓马上带走:一来行事方便方便行事,二来治安不好免生不测。

那么,曹操又哪来的机会去考核面试呢?尤其令人不解的是,怎么会有老曹为小曹“遂为迎取”之事呢?要知道,乱世之中,掳掠一个弱女子易如反掌兼且天经地义,凡事“顺其自然”即可,搞得那么隆重做什么?何况甄氏是大仇人的媳妇,私下抢进门都不妥,还要大张旗鼓地娶进门,而且还是由大丞相亲自出面干这事——甚至还是替别的男人干?!

这无论如何都说不通!

其实,史书有曲笔、有隐笔,看到不解处,就要从书中跳出来,想一想。圣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很多时候,明明那么一堆离奇的事,为什么一向态度严谨而且惜墨如金的“正史”,要那样怪力乱神地大书特书呢?

据笔者看来,事情的真相大致是这样:

曹丕对甄氏,早有图谋故占得先机,而曹操心存觊觎且不甘落后。但迫于舆论,尤其是来自后宫的压力,在汲取了邹氏和秦宜禄妻的教训后,曹操做了决断,干脆亲自出面,给他们来个明媒正娶,免得再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样既洗刷了自己的贼名,又显得宰相肚里能撑船。

其实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种“大度”也在上演:大导演滕文骥潜规则了大美女陈红六年,待到另一位大导演陈凯歌与陈红的婚礼之时,他突然跑出来证婚,当时台下一片哗然,圈内圈外连称真乃一大奇观也……

也因此,据说甄宓嫁入曹家后,又开始了新的传奇故事:除了是曹丕的夫人外,她不仅还是曹操的姘头,而且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曹植的情人。世传为了赞美这位当真是倾国倾城的女子,曹子建挥毫泼墨写下了千古绝唱《洛神赋》——甄宓姑娘,就是洛神的原型。


十二、卞氏

就像曹魏是三国中最强大的一样,武宣卞后,也是三国命妇中位望尊隆者。

《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记载:武宣卞皇后,琅邪开阳人,文帝(曹丕)母也。年二十,太祖(曹操)於谯纳后为妾。建安初,以后(卞氏)为继室。诸子无母者,太祖皆令后养之。二十四年,拜为王后。二十五年,太祖崩,文帝即王位,尊后曰王太后,及践阼,尊后曰皇太后,称永寿宫。太和四年五月,后崩,合葬高陵

卞后一生,事迹良多,可扼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做人好

1、史载“诸子无母者,太祖皆令后养之”,后宫争宠,一向尖刻,太祖此举,一方面表示他信任卞氏,一方面曹操以知人善任著称,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卞氏确实为人好;

2、侍奉丁夫人。本来曹操的正室是丁夫人,况且她还育有嫡长子曹昂。后来因为埋怨曹操不该因为邹氏之故,害死了至亲骨肉,和曹操搞得很僵,以至于曹操无法忍受,“遂与绝”,这才有了“以后(卞氏)为继室”。据《魏略》记载:

初,丁夫人既为嫡,加有子脩(嫡长子曹昂),丁视后(卞氏)母子不足。后(卞氏)为继室,不念旧恶,因太祖出行,常四时使人馈遗,又私迎之,延以正坐而己下之,迎来送去,有如昔日。丁谢曰:“废放之人,夫人何能常尔邪!

能容忍一个连她自己的丈夫都无法忍受的悍妇疯婆子,时时不忘照顾之,而且以正室之尊,以婢妾自处,确实令人称道。

3、周全宗亲。曹家男人,真应了“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这句老话,对外是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对内却是无情打击、残酷迫害,尤其是文帝曹丕。那首著名的《七步诗》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曹丕试图杀害手足兄弟的生动写照。

《三国志·魏志·诸夏侯曹传》记载:

曹洪字子廉,太祖从弟也。太祖(曹操)起义兵讨董卓,为卓将徐荣所败。太祖失马,贼追甚急,洪以马授太祖,太祖辞让,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遂从,还奔谯。累从征伐,拜都护将军。文帝(曹丕)即位,为卫将军,迁骠骑将军,进封野王侯,位特进。始,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群臣并救莫能得。卞太后谓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於是泣涕屡请,乃得免官削爵土。

另据《魏略》记载,卞后还亲自出面回护曹洪:

文帝收洪,会卞太后责怒帝,言“梁、沛之间,非子廉无有今日”。诏乃释之。犹尚没入其财产。太后又以为言,后乃还之。

事实上,即便在曹操死后,卞后也不负太祖托孤之情,尽力回护曹氏骨肉。

二是御下严

两汉朝廷,宦官和外戚是政治上的两大毒瘤,可以说,大汉覆灭,即源于此。而卞后,恰恰对内廷,特别是自己的娘家人,管得非常严。《魏书》记载:

太后每见外亲,不假以颜色,常言“居处当务节俭,不当望赏赐,念自佚也。外舍当怪吾遇之太薄,吾自有常度故也。有犯科禁者,吾且能加罪一等耳,莫望钱米恩贷也。”

对于下属,她也率先垂范,《魏书》曰:

后性约俭,不尚华丽,无文绣珠玉,器皆黑漆……太后左右,菜食粟饭,无鱼肉。

后以国用不足,灭损御食,诸金银器物皆去之。

三是识大体

1、《三国志》记载:文帝为太子,左右长御贺后曰:“将军拜太子,天下莫不欢喜,后当倾府藏赏赐。”后曰:“王自以丕年大,故用为嗣,我但当以免无教导之过为幸耳,亦何为当重赐遗乎!”长御还,具以语太祖。太祖悦曰:“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是最为难。

2、《魏书》记载:东阿王植,太后少子,最爱之。后植犯法,为有司所奏,文帝令太后弟子奉车都尉兰持公卿议白太后,太后曰:“不意此儿所作如是,汝还语帝,不可以我故坏国法。”及自见帝,不以为言

3、丁氏之葬。《魏略》记载:

其后丁(丁夫人,曹昂生母)亡,后请太祖殡葬,许之,乃葬许城南

这个细节,尤见卞后识大体之处。曹操因为曹昂(曹昂事实上是为救曹操而死)的缘故,对丁氏母子一直是有负罪感的,本来希望对丁氏有所补偿,没想到最后却落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曹操也一直对此耿耿于怀。我们注意到,丁氏虽曾贵为曹操的正室,但是由于后来二人“遂与绝”,丁氏丧失了所有的名位,史书也只称之为“丁”,后面什么名号都没有。从伉俪情深到形同路人,诚可哀痛。卞后能去悍妒之心,对失势的丁氏曲意周全,实际上是帮助了解曹操心头之痛,这一点,难能可贵。

四是守节义

卞氏能成为一国之母,在大节上,必有其过人之处。《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记载:

及董卓为乱,太祖微服东出避难。袁术传太祖凶问,时太祖左右至洛者皆欲归,后止之曰:“曹君吉凶未可知,今日还家,明日若在,何面目复相见也?正使祸至,共死何苦!”遂从后言。太祖闻而善之。

当时曹操尚未成名,卞氏亦无尊贵之位,而能守节不贰,生死以之,此不独夫妇之情,亦显君臣之义也!


《三国志·魏书·后妃传》在结尾部分,做了一个《评》:

魏后妃之家,虽云富贵,未有若衰汉乘非其据,宰割朝政者也。鉴往易轨,於斯为美。……適足以为百王之规典,垂宪范乎后矣。

因此,虽然卞氏出身于娼家,而曹操仍然是“拜为王后”,而且给了她极高的礼遇:

策曰:“夫人卞氏,抚养诸子,有母仪之德。今进位王后,太子诸侯陪位,群卿上寿,减国内死罪一等。”(《三国志·魏书·后妃传》)

整个曹魏,也给了卞氏最高的地位:

二十四年,拜为王后。二十五年,太祖崩,文帝(曹丕)即王位,尊后曰王太后,及践阼,尊后曰皇太后,称永寿宫。太和四年五月,后崩,合葬高陵


敬亭曰:《易》云“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魏有武宣、蜀有甘糜、诸葛有黄氏,皆能克治中,以分其忧而助其大业,故本传亦云“废兴存亡,恒此之由”。夫妇之亲、人伦之重,有甚于此乎?


十三、黄月英

说到黄月英,可能知之者不多,但说到阿丑,则大名鼎鼎。对于美男子孔明的迎娶阿丑,后世多有议论,有讽刺孔明有眼无珠的,有赞誉孔明好德不好色的。

事实上,这又是一桩典型的政治婚姻

诸葛亮当时家道衰落,而且还沦为在野派,郁郁不得志。侪辈或名重天下、或身居显位,年少得志。诸葛亮急需一个机会,确切地说是一条渠道来摆脱困境,因此才有黄承彦这个老东西,洋洋得意地上门推销,自以为奇货可居——《襄阳记》记载:

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

而诸葛亮也没啥犹豫——“孔明许,即载送之。”

因此才有《襄阳记》后来说的:

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诸葛亮正是通过与黄家的联姻,才获得了当时士族的认可,才得到当时的“名士”号称“水镜”的司马德操等人之大力推荐,才有后来出人头地的机会。关于当时诸葛亮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其在荆襄政治生态圈中的地位和与当时另一匹畴庞统的对比,可以参见。

因此黄氏的美丑,倒在其次,况且古人三妻四妾,奉行的标准便是“贤妻美妾”,诸葛亮后来也纳了妾、生了子,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婚姻体制,完全可以弥补此中“不足”。


十四、祝融等人

三国时期,还有几位女子,说起来亦有可圈可点之处,然来去匆匆,即使怡红公子宝二爷在,亦恐难尽其意也。

祝融。南蛮孟获之妻,此蛮女武艺高强,不在乃夫之下,而且有胆有谋。

樊娟。樊氏是赵范的寡嫂,因为颇有姿色,赵范试图用她来拉拢赵云。

马云騄。五虎大将锦马超的妹妹,五虎大将常山赵子龙的夫人。关于赵云的身份,比来颇有争鸣:

一说赵云是文官。最严重的一个铁证就是在成都武侯祠里,顺平侯赵云竟然端坐在文臣廊!

一说赵云是女儿身。而且说得有眉有眼,其中一条就是赵云乃因女儿身假凤虚凰引起“妻子”的不满而死于赵夫人之手,这赵夫人就是西凉女子、健美孔武的马姑娘。

吕玲绮。这位名字听起来象超女的姑娘,据说是人中吕布和女中貂蝉所生的女儿,就优生学的角度看,她几乎可以称之为人类之母了。

焦点三国之《殊色》

传说中的吕玲绮

掐指一算,在一个阳刚四溢的三国,居然随手就列举出了19位美女、奇女。


其实,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女人从来半边天。因此,《三国志·蜀书卷三十四》评曰:

《易》称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夫人伦之始,恩纪之隆,莫尚於此矣。是故纪录,以究一国之体焉


敬亭 2008年于不下楼 2020年配图

焦点三国之《殊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益州   蜀汉   东吴   建安   后妃   吴国   正史   太祖   太后   皇后   夏侯   夫人   女子   焦点   集团   女人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