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乐莫如读书

【说明】本文于2008年发布于博客。2020年发于发公众号,略作删改。2021年发于头条号。


至乐莫如读书


很小的时候,书就给了我很大的乐趣。

我的好读书,大致是环境使然,尤其是要感谢一直在我成长历程上起到关键作用的良师益友。

首先是周姨。小时候在鼓浪屿,我经常住在周姨家,那是带两个果园的别墅,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是在刚“破四旧”后,也还能找到一些笔墨纸砚、颜料画册,在那样一个刚刚经历了文革的十年浩劫、物质匮乏、精神食粮匮乏的年代,无疑极大地吸引了我,从而培养了对书籍的兴趣——而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文明最重要的载体。

周姨并不识字,但在我的心目中,周姨和周总理一样,是最受人尊敬的。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获得了人们由衷的敬意。即使是别有用心的人,也无法对他们的品行进行挑剔。正是这样一位目不识丁的平凡女性,为我开启了智慧之门、开启了品德之门。

小学一年级时,班主任吴老师,把原本属于她的《儿童时代》月刊给了我,那时候,全年段只有这一个订阅名额。每个月我拿到这本薄薄的杂志时,都会乐不可支,压低嗓子哼着歌,沿着山道一径欢跳回家。

二年级时,有一回我在上课时偷看课外书,被科任老师发现,按规定给没收了,我心里是又惊又怕,因为那是从母亲单位借来的。上缴学校后,据说教导主任看了那本砖头一样厚的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夺刀》,感到惊奇,说:“二年级的学生就能看这种大部头书?如果他果真看得懂,那就还给他吧!”在那个读书无用论泛滥的年代,有这样的师生,难得。

当然最感谢的要数我的家庭了,家里从爷爷到爸爸到大姐,三代人都是老师。尤其是我的妈妈,更是位要留苏的大才女,每逢放假就把我带到他们单位的图书馆,沉浸于书海。


大致,我从小就养成了手不释卷的习惯。初中我到厦门双十中学就读,每到周末都要回鼓浪屿。记得那时父亲给我订了《少年科学》,从轮渡一上岸后,鼓浪屿是禁行机动车的,我就手捧着书,边走边看一直到周姨家。欧阳修公曰其文章乃“马上、厕上、枕上得之”,吾何敢后之。


加上大姐也喜欢读书,因此我还能从她的借书、藏书中获益。大姐从小就一直是班长、三好生。所差别者,大姐喜欢杂志,我则好读经典,尤其是马列原著,在高二年之前,我就读完了《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毛泽东选集》等。

不仅好读书,读大量的书,读各种类型的书,几乎到了无所不读的程度——连《法医学》都读得津津有味呢——想想钱钟书还会反复读字典,给字典纠错呢!

而且坚持做笔记、写读后感。现在回头看当时留下来的笔记、摘抄,居然是大本大本厚厚的。内容也颇不少,分门别类、无奇不有。当然,比起顾亭林的《日知录》那,没法比;相较于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也有差距。

真正让我在学问上震撼于浩渺博大的,是恩师彭先生,是她在我的眼前霍然地立起一座殿堂、豁然地开启升华之门。

后来,在林老师的力主下,我考取了中文系,在厦门大学。不过说实话,在中文系,课堂上似乎并没有学到什么,虽然在当时,系里有不少名师和后来的名师。为数不多可称道的,根据当时学校图书馆的借书记录和自己的读书记录,平均我一周能通读三本书,四年间,至少校图书馆中所有的短篇小说书籍,我都读过了。

当然,也码字,看样子还不少,不过这些都是要在余百年之后才会发表。

这是学生时代。

工作后,单位推荐我到党校读“经济管理”,贾政说贾宝玉上学,书没读多少,倒学了不少精致的淘气。大致我和同学们在党校,也是彼此彼此:教材好像读进去的不多,倒交了不少精致的朋友。毕业时论文答辩,轮到我时,虽然天色已晚,竟然是校长带队,七八位评委在主席台上一字排开,偌大的教室中央,摆了一桌一椅,坐着本班最年少的男生我。我当时的选题是探析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个论题过了12年,在本届政府(2008年)才得以切实的重视。台上的专家们拼命地问问题、连珠炮般打将下来,结果是台上台下都不知所云,开始他们开始很生气、我很着急,最后他们很着急、我很生气。后来其他老师告诉我,对于我的答辩的重点,是搞清楚该论文是否出自我手,是否抄袭、有否枪手就可以了,其他的诸如观点选择、论文水准,都不是问题。

虽然现在来看,该选题在那时确实是超前太多了,但也不能由于自己的不知,而怀疑别人的学术道德吧?从教室出来,我脑海中一直回响着一本书名:《偶像的黄昏》(尼采,1888年)。

至于后来的MBA、总裁班等等,那都是应景之为,不能算是真正的求学。


真正能够自由读书,是在大学毕业后(可见中国教育体制之弊害、弊害之酷烈、之惨无书道),真正能够自由藏书,是在工作之后。在好长一段时间里,购书都是我一年中最大的财政支付项目。


读《资治通鉴》,可以说是这段“书生涯”的一个缩影。

余久闻通鉴大名,恨无由得之。某日回鼓浪屿看望周姨,习惯性地望书店一拐,不由得惊喜不迭。只是书甚大,上海古籍出版社,20cm宽27cm长5cm厚的三本,一本有四斤重。而且自然是竖排繁体字,那些个胡三省的注,则不足蝇头大小。

于是向父亲借了做实验用的放大镜,逐列逐字看去。南方的夏夜,手臂上居然遍布“露珠”:汗从毛孔里渗出,密密麻麻地,把书皮都濡湿了。就这样,花了两年半时间,把《通鉴》们读完了。


或曰:辛苦!

其实不辛苦,真不辛苦。

吾愿引圣人之言答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大致,看书读书,也是三状态:

1、知之者。

有宋两朝,号称是中国文人的黄金时代,宋真宗作了篇《劝学文》:

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

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锺粟;

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

唯恐说得不明白,赵恒又作了首《励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斯可谓:

天子重英豪 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2、好之者。

金圣叹云:“雪夜拥炉读禁书,不亦快哉!”谓之为人生之一大乐。

欧阳修《归田录》云:“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几至废寝忘食之境也。

3、乐之者

见好书,但拈花而笑,

心内已深许之矣。


书与人,自然有许多值得一说的情事,博文篇幅所限,乃用“TOP5”概之:


TOP1 最有用的书:马克思主义著作,最好是一定要原著

1、马克思主义是今日中国大陆之主流思想。汉武独尊儒术,千年不易;至新中国后,乃为之一变,吾人岂可忽之哉。不懂马列,就会搞不懂很多事情;不懂真正的马列,就会搞糊涂很多事情,更有甚者,被很多糊涂东西给搞了。

2、博大精深。马列著作,尤其是马恩著作,这是真正能称得上哲学与哲学经典的书籍。它对世界的描述是博大而精奥的,这也许是因为作者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为全人类寻找一条万古不易的正确道路,因而上穷碧落下黄泉,对人类足迹所到之处,靡不涉及。例如马克思晚年所写的一部史学手稿《历史学笔记》,按编年顺序摘录了公元前1世纪初至17世纪中叶世界各国的政治历史事件——从这种研究方法来看,确实和司马迁“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相类。最重要的是,它是真正能教会你学会哲学方法——学哲学、用哲学的导师。学会了它,你会学会认识世界的武器。

3、叙议严谨、笔锋犀利。即使不谈论它的具体内容,就文笔而言,也是精彩万分。笔锋所向,汪洋恣肆,令人击节!

至乐莫如读书

《历史学笔记》皇皇巨著

遥想当年,一个未成年的少年,能用真马列去弄潮当时遍地都是的伪马列,尤其是视“权威”为儿戏,而且出人意料地屡战屡胜,不愧是马列主义的力量。

TOP2 最感谢的书:《资治通鉴》

读过这部书后,才知道“外面的世界”的“实况”,才得以略窥社会的真实,才得以迈出象牙塔,接受生活的教育、启发。

至乐莫如读书

《资治通鉴》上海古籍出版社

TOP3 最喜欢的书 古籍

主要是二十四史、先秦诸子的著作等。说实话,我就是喜欢古籍,几乎到了于古籍无所不爱的地步。从左传国语到四书五经还有水经注、从诗词曲赋到礼乐书画还有说文解字…大概在吾眼里,但凡古的,就是好的;至于今人之作,我希望他们成为古人后,能够得到后代的充分肯定。

我喜好古籍的原因,在于它们是真正经过了历史考验,证明了自身价值的。

当然,老外的书也弄了不少。希腊罗马神话、歌德莎士比亚、莫泊桑梅里美、黑格尔萨特、尼采拜伦……还有二十年前流行的“长河小说”,例如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蒂博一家》,长得吓人,8卷本,整整花了一个暑假才看完。

老外的书就是有一个好,写什么是什么。从严谨的方面说,科幻小说能写成教科书,例如《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就分不清是现实还是虚拟;从艺术的角度说,能把虚无缥缈的东西描绘得活龙活现、在情在理,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居然能一夜之间把人变成大甲虫而不以为悖;至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看似魔幻,比现实还真实。再就是老外的心理描写刻画得超强、典型人物塑造得让人一目了然。至于他们的社科类图书,那就更有值得学习之处了。

当然,文艺类书籍中,中华之《红楼梦》雄据了巅峰。

TOP4 最珍视的书 《论语》

这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一本圣书。

当然,也有人的看法不同,洋人黑格尔对孔夫子的评价就不高:“孔子的教训曾轰动一时。……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会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在某些意义上,黑格尔算是说对了,《论语》即使或许不是一部哲学性巨著,只是一部生活经验、一个老人的智慧之谈,但正是这部本书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教会了我们做人的方法;教会了我们生活的真理,教会了我们去追求这一真理,祖祖辈辈。这是一部中国人的Bible,Book of Books。

TOP5 最讨厌的书 课本

这个结论是毫无疑问的。课本这玩意,根本就是谋财害命,而且错误百出。“课本怎么会错?!”有次有位教师诘问我,想不到这未成年的小子居然回应得毫不含糊:“如果课本都是对的,那我怎么会考不及格!”

读书之事,课本伤害最酷:

1、浪费时间。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古之谓敲门砖,今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2、伤害感情。明明最多是糟粕掺杂丁点精华的东西,还要牛不喝水强按头;明知是垃圾还要往嘴里咽,能不郁闷么?!

3、浪费钱财。阿堵物这个东西,又脏又俗,就不多说了。

4、误人子弟。那这个就更罄竹难书了。例如《政治经济学》,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我都读了三遍了,就记得“一只羊=二支斧头”,有那个功夫,《资本论》都啃下来了!

课本的有些内容,用“过时”、“反动”来形容都不为过。

我在大学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文学”课,老先生上来,开宗明义第一章,就是“我们不照书上的讲”,还好有这一句,同学们安静多了。

课本后面紧连的是教育,我们的教育就是“专门教你没用的、专门不教你有用的”!老科斯托拉尼(此人号称是“欧洲的巴菲特”)说了,经济学院的毕业生进入华尔街的第一件事就是忘掉他们在学校所学的,而且这是他们唯一的生存之道!这话,尤其应景我们的“教育”!


以上是TOP系列。


回想起来,读书也误了不少事,甚至坏了不少事。然古之君子,其志唯学,至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之说。盖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人生之要,唯在得其道也。自己有今日得以喜滋滋读书的环境,深感来之不易。无饥馁之煎迫、无案牍之劳神,可尽得卧游之乐、添香之趣,不亦快哉、不易幸哉!

我们深深地感到,生活在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一个呼吸自由的盛世——是多么地幸运!多么地畅快!


敬亭丙戌年初春 记于不下楼

至乐莫如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上海古籍出版社   黑格尔   鼓浪屿   尼采   通鉴   弊害   论语   马列   资治通鉴   古籍   课本   大姐   教会   哲学   东西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