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牛李党争”的分歧焦点在何处?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自古以来,“朋党”一词,在人们眼中似乎总是不光彩的。然而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当中,官员士大夫拉帮结党,却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为了获取个人和集团利益的最大化,官员们不得不结成各种利益集团,压制甚至打击政敌。

唐代“牛李党争”的分歧焦点在何处?

因此,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当中,朋党之争,成为了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对封建王朝的稳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历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对于朝臣的结党行为,都持否定态度,非常的忌讳。

古代党派相争

党派相争,是自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都会面临的问题。作为统治阶级内部利益斗争的一种激烈方式,朋党之争的结果,无论哪一方最后胜出,往往都会导致朝纲混乱,滋生腐败。不仅如此,其波及的范围也很广,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唐代“牛李党争”的分歧焦点在何处?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党争的行为都是消极落后的,有时,一些心存道德与正义的官员们,也会联合在一起,形成朋党,对黑暗势力的统治进行反抗。例如在东汉王朝的后期,宦官当政,他们在朝堂之上广植党羽,残害官员,在社会上搜刮百姓,腐败不堪。

在当时,为了抨击宦官把持的黑暗朝政,以名士李膺和名臣陈蕃为代表的封建官僚集团,与朝中的太学生联合了起来,结为朋党。在正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这些太学生在朝堂之上公开指责宦官专政的现象,甚至组织大规模的请愿活动。

唐代“牛李党争”的分歧焦点在何处?

在封建官僚和士大夫支持下的太学生的政治活动,引起了宦官们的不满。之后,手握大权的宦官们以官僚和太学生勾结朋党,祸害朝纲为由,进行了大规模的迫害行动,史称党锢之祸。在经历了两次党锢之祸后,汉朝官僚士大夫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势力逐渐衰弱。

牛李朋党之争

作为晚唐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牛李党争是唐代朋党之争的最高峰,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谓牛李党争,就是以牛僧孺和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之间的斗争。

唐代“牛李党争”的分歧焦点在何处?

牛李党争,前后持续了将近50年,历经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两党的代表人物,都曾在朝堂之中担任重要官职,例如牛僧孺和李宗闵、李德裕就都曾当过宰相,手握实权。而作为两个代表着不同利益的庞大政治集团,牛党与李党之间斗争的焦点,究竟在何处呢?

斗争焦点

唐朝初年,科举制度的真正成型发展,使得许多庶族子弟,能够通过考试进入到朝中为官,为他们打开了参与政权的大门。在当时,唐朝的统治阶级主要由两种权力集团构成,一方面是以唐初的关陇军事成员为代表的贵族集团,而另一方面则是以魏征、李勋为代表的庶族地主集团。

唐代“牛李党争”的分歧焦点在何处?

对于旧的贵族势力来说,科举制的出现,打破了他们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地位,弱化了他们的特权。因此,从唐初开始,士族集团与新兴庶族之间就存在着不小的隔阂,甚至演变为斗争。而这种斗争,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后期,并逐渐激化。

事实上,在很多的政治问题之上,牛李两党都存在着不同,甚至针锋相对的意见。而众多相左的意见当中,存在着斗争的焦点。在当时,牛党中的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而李党中的大多数,则都是门荫出身。

所以,以牛僧孺为代表的牛党,主张通过科举取士,选拔官员,代表着新兴的进士贵族的利益。而以李德裕为代表的李党,则试图挽救失去了社会基础的旧门阀制度,主张门荫入仕。如此一来,似乎通过何种途径来选拔官僚,成为了牛李之争的焦点。

唐代“牛李党争”的分歧焦点在何处?

但事实上,牛党和李党的成员,出身不尽相同,十分的复杂。在牛党中,存在着通过门第入仕,家世显赫的官员。而与此同时,李党中也有很多的成员是进士出身。由此可见,倘若斗争的焦点在这之上,可能会触及到自身党派的利益。所以单纯地以对待科举制度的态度和意见作为划分两党的依据,可能很难准确定义。

自古以来,朋党之争就是一种统治阶级内部的纷争,所以要探究牛李党争的焦点所在,需要探究封建统治内部的矛盾。藩镇割据,是唐朝后期封建统治内部最为突出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政权之间,权力严重失衡。藩镇势力的逐渐强盛,威胁到了中央的权力。面对这样的局面,矛盾的各方都存在着支持者和拥护者。

翻阅史料我们能够发现,在李党当政的历史时期,都是中央政府打击藩镇最为严厉,富有成效的时期。例如在唐宪宗时期,李德裕的父亲就曾进言宪宗,平定剑南节度使刘辟的叛乱,不仅如此,在为相期间,李吉甫就一直主张利用调换藩帅的方式,来抑制藩镇势力的发展。

唐代“牛李党争”的分歧焦点在何处?

然而对李吉甫当政时期的这些削藩的政策,牛僧孺则并不赞同,多次公开讥讽朝政,反对削藩。

在之后李德裕当政之后,也坚决反对藩镇割据。为相期间,作为李党的首领,主张讨伐藩镇,以加强中央的权力。当时的泽潞节度使刘稹,违背中央的命令,公开对抗朝廷。于是李德裕便调遣多方兵力,讨伐刘稹,最终将其斩杀。李党当政的晚唐时期,藩镇割据的局面得到一定的缓解,其党派的官员也受到了朝廷的重用。

唐代“牛李党争”的分歧焦点在何处?

然而在另一方面,牛党却对削藩平乱持反对态度。牛僧孺认为,地方权力的得失,“不系国家休戚”,认为这种局面是安史之乱以来的常态。对待藩镇割据,应当“抚”之,采取姑息的态度。因此,在李德裕平定刘稹的叛乱之后,牛僧孺得以“恨叹之”。

小结

牛李党争,是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之间的政见之争。牛党从社会实际出发,认识到藩镇林立的现实,企图通过纵容的态度,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从而达到稳固政权,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

唐代“牛李党争”的分歧焦点在何处?

而李党则主张恢复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通过削藩,来加强中央的权力,进而巩固王朝的统治。然而此时的唐王朝,已经是日落西山,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最终,党争带来的社会混乱,也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藩镇   朋党   王朝   焦点   宦官   科举   党派   官僚   唐代   分歧   势力   官员   权力   利益   中央   代表   集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