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举报信让主席潸然泪下,周恩来大怒,叶剑英下令:立即彻查

在福建省莆田市福山墓园中,有这样一座不太起眼的墓碑,混在众多墓碑中没有特色。但时不时总会有上了年纪的人,前来扫墓,穿着打扮也都是文化人,他们声称都是来看看自己的“救命恩人”——李庆霖

走近这座墓碑,这上面竟然镌刻着“李庆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后面紧跟着,“毛主席复信”

一封举报信让主席潸然泪下,周恩来大怒,叶剑英下令:立即彻查

这位李庆霖是何人呢?为何毛主席亲自回信关照?又为何有这么多知识分子前来扫墓呢?今天博览历史就带大家回到那个年代,一起寻找当初的真相。新来的朋友别忘了点点关注,既能回顾往期文章,又不错过之后的精彩内容。

儿子勇敢下乡

196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口增幅巨大,社会压力增大,人口的急剧增长也导致了一大批工人的失业,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而众多农村中却急需高素质的社会人才带去知识和新鲜事物。因此毛主席在中共中央提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这一重要指示在中央发出后,经由国内各地各大纸媒、采访大力宣传,许多知识青年也十分赞同毛主席的指示,纷纷以身作则,亲自参加上山下乡活动,影响了一批一批知识青年投入到知青活动当中。

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李庆霖的儿子李良模就是跟随毛主席号召的一位知识青年。当李庆霖得知儿子要放弃现在的稳定生活,前往离家里几十里远的贫困山区中落户务农时,身为小学教师的李庆霖没有像众多家长一样持反对意见。

一封举报信让主席潸然泪下,周恩来大怒,叶剑英下令:立即彻查

李庆霖看着自己意气风发的儿子说:“你自己可要想好了,到乡亲家里可不是像家里一样自在的,你以后没有我们在身边,什么事可就都要自己筹划清楚。”

李良模看着自己担忧的父亲,一脸笑容地对他说:“爹,你就放心吧,你从小就教育我要懂得奉献,学会牺牲,现在这就是考验我的一个机会,我一定不给你丢脸。”

听完儿子的见解,李庆霖开心地笑了,自己的儿子长大了,现在和自己年轻时的理想一样,自己也不能再圈禁着他了,是时候让儿子自己去闯荡、去拼搏了。李庆霖说道:“你有这个思想觉悟还是很不错的,那你就去吧,家里也不用担心,多给我们写写信。”

李良模知道父亲这是同意自己去上山下乡了,心里非常高兴,激动地对父亲承诺到:“爹你放心吧,我每天都给你写,写到你烦为止。”父子二人哈哈大笑起来,分别的悲伤消散了许多。

到了临行前的一晚,李庆霖还是很担心李良模到了山区里生活不习惯,还多准备了两天的干粮,以防吃不惯饭菜。

分别的时候总是很快到来,李良模和其他相熟的同伴们踏上了远去的道路。李庆霖和其他家长们看到自己孩子稚气未脱的脸颊,又看到他们坚毅无畏的眼神,欣慰又担心,但他们此时也什么都做不了了,只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健康平安就是。

关子心切,冒险“告御状”

来到山区生活的李良模非常能吃苦,刚到这里时,他才16岁。每天他面对的不再是书本和知识,而是田野和牛羊。

一封举报信让主席潸然泪下,周恩来大怒,叶剑英下令:立即彻查

这样的生活刚开始还是充满乐趣的,加上有许多和自己年纪相仿的人一起在这里,因此生活虽然困难但也是新奇而富有挑战性的。但这种情绪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上山下乡的知青们,按照当时党中央发布的政策是第一年的每个月是可以得到口粮18公斤,生活费8元的。这样的基本政策是保证知识青年们在下乡插队时有温饱的保障。但是事与愿违,这种好政策在第十一个月的时候,便几乎没有保证实行了。

这些情况李良模都没有写信告诉家里,他平时写信都只是报喜不报忧,很少提到自己在山区的艰苦生活,只是告诉家里说自己在这里得到了许多锻炼。远在县城的李庆霖自然不会知道这一封封家书的背后的李良模,每天只吃两顿饭,还要做大量的劳动。甚至因为村子里并未给像李良模这样的下乡知青准备居住的地方,李良模众人都没有固定的住处,这也导致了政策分发的口粮无法全部准确地发到本人手中。

李庆霖每次看到儿子的来信,都十分欣慰,自己的儿子也成长成一个能为国家、为社会奉献的人了,这是多么大的进步啊。

一封举报信让主席潸然泪下,周恩来大怒,叶剑英下令:立即彻查

但这时的李良模却病倒了,长时间的劳作加上居无定所休息不好,吃饭也没有营养可言,李良模的身体出现了极大的问题。当时只有8块的生活费,还无法全部拿到,李良模也再也没有经济来源治病了。

左思右想下,李良模只好写信向家中的父亲请求帮助。他在信里还是十分含蓄地写,先是告诉了父亲自己近段时间的生活,又写到了自己的思想变化,最后才提到说自己最近感冒了,不严重,但是希望家里可以寄一些钱来,免得以后生病没办法找医生拿药。其实此时的李良模已经生病近一周了。

李庆霖收到儿子的信后非常着急,好好的儿子怎么突然说病就病了呢,按理来说自己儿子身体素质并不差。关心儿子的李庆霖也顾不了这么多了,收到信后的第一时间就把钱寄了出去。

但是经过这件事,李庆霖对自己儿子的生活情况产生了怀疑。他的邻居家的孩子也参加了上山下乡,李庆霖趁一个偶然的机会,旁敲侧击地询问了他孩子的生活情况。他的邻居提起来就一脸的担心和辛酸,看着李庆霖说:“我也不知道他怎么能受得了这么多罪,政府发的粮食和补助,他早就开始没有拿到了,更别提住宿了,每一段日子就要换一个地方住,这可真的是吃了苦了。”

一封举报信让主席潸然泪下,周恩来大怒,叶剑英下令:立即彻查

李庆霖听完震惊得说不出话来,一股不平、悲伤从心中升起。他首先为儿子李良模的生活感到担心,他无法想象每天干完重活的儿子连饭都吃不饱、觉都睡不稳,接着他为无数像李良模一样的知识青年感到悲愤,他们将青春和热血挥洒在一片陌生的土地,换来的却是饥寒交迫的生活。

回到家中的李庆霖拿起纸笔就给李良模写信,在信中他写到自己从邻居口中已经得知了他们知青的真实生活情况,叮嘱李良模好好照顾自己,随信还寄过去了一些钱。

但是李庆霖家中也并不富裕,身为小学教师的他,工资微薄还要照顾家中上了岁数的老人。得知李良模的生活环境后,本来就不多的钱,还要省出一部分来给需要长身体的儿子,家中的生活情况更加困难。

李良模收到家中寄的钱后,也看到了父亲的信,只好把自己在这里的实际生活情况告诉了自己的父亲。

李庆霖详细了解到具体情况后,更加心疼自己的儿子了,但是还是相信党和国家,吃点苦是为了人民和国家。在给李良模的回信中,李庆霖还是耐心地向儿子说道要好好服务人民,将自己的所有知识教授给当地居民,这样的困境一定会好转起来,不久之后就会迎来曙光。

李良模看着父亲熟悉的字迹,眼泪再也忍不住了,他知道自己一定可以的,坚持下去一定会好起来。

事实却不是这样。李良模的山区生活并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困难,经常吃不饱饭,而李庆霖家中也没有多余的钱可以给儿子花销,李良模只好就这样艰苦地生活。

一封举报信让主席潸然泪下,周恩来大怒,叶剑英下令:立即彻查

李良模的来信越来越少,信的内容也越来越短,每次来信都是在说今天受伤了,明天又生病了。李庆霖心中十分不是滋味,面临越来越困难的处境,看着受尽病痛折磨的儿子,他再也忍不住了,这位父亲终于决定了反抗。

李庆霖找到李良模下乡的荻芦公社、莆田县革命委员会找知青的主管单位“四个面向办公室”、莆田地区民事组等地多次反映自己儿子李良模在下乡过程中的艰辛生活,生活的基本保障不了,一年到头也没有分红。

但是很遗憾的是,这些地区的工作人员永远都是温柔恳切地告诉李庆霖说:“好的先生,您反映的情况我们记下来了,我们会与相关组织联系调查,您先回去吧,有消息我们会给您写信的。”

李庆霖是个老实人,听到这样的承诺就满怀希望的回家去了,但是每一次这样的上访、等待回信都没有最终结果,就像一块小石头投进了大海之中,没有声音也没有反应。

李庆霖真的失望了,他没有想到当地机关竟然是这样的工作态度和能力。心灰意冷的他别无选择,只好想到一个办法,毛主席的本意肯定不是如此,如果我可以向毛主席反映他们的行径的话,这些知青的生活也一定能得到改善。

但是在当时,这可是非常冒险的行为,不说这封信能不能寄出去,寄出去会不会遭到不法之人的拦截,李庆霖害怕这最后一种方法也无法奏效。

但是不试一试怎么能知道结果呢?想起自己生活没有保障的儿子,想起还有千千万万像他这样的知青,他们在无数的黑夜里承受着寒风,伤口化脓了也只能自己独自扛着,或许自己的这次尝试,真的可以成功呢?

一封举报信让主席潸然泪下,周恩来大怒,叶剑英下令:立即彻查

1972年12月,仿佛是上天都在帮助李庆霖,他所在教书的小学这个月20日会放假,这一放假,自己就可以回家写信了。

等到本班的孩子放假由家长接走后,李庆霖也赶忙回到了家中。在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脑子里都在构思如何写这一封信。回到家后,他没有和家里人说话,进门只说了一句:“我回来了,我要去处理一些班上的事情,吃饭也不用喊我。”

还没等别人问他什么事,李庆霖就着急忙慌地跑到了自己的书房,将房门反锁上了,还把窗帘拉住了,只开着书桌上的一盏台灯。

他坐在桌子前,深呼吸了两次提笔写起来了。因为早前就有了构思,所以写的十分快,两个多小时就写完了。写完之后,李庆霖又通读了好几遍,修改了一些措辞和言语,之后将这封信叠的整整齐齐得放进了一个干净的信封当中。

做完这一切,他只身来到了邮局前,郑重地将这封信投递了出去。

走出邮局的他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对知识青年们带来怎么样的改变,他只知道毛主席就是他儿子最后的“救命稻草”了。

毛主席复信,叶剑英下令严查

李庆霖的信最终真的到了毛主席手中,那是1973年4月25日,毛主席正在中南海的游泳池旁边,王海容递给了毛主席一封信。

信封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毛主席收”。毛主席接过这封信,抽出了其中折叠干净的信纸,慢慢读了起来。

一封举报信让主席潸然泪下,周恩来大怒,叶剑英下令:立即彻查

毛主席读得很慢,但很仔细,他读着读着,眼眶就红了起来。李庆霖的这封信言辞非常恳切,用自己质朴的言语描述出来了无数像自己儿子一样的知识青年在山区中遭受的一切,这封信中饱含着一位父亲的担忧和愤怒悲伤,这一切都感染了毛主席。

大为震惊的毛主席当即命人拿来纸笔要写回信给李庆霖。但当他提笔时,却又迟疑了,怎么样才能弥补这位老父亲呢。思考再三后,毛主席又联系到了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汪东兴,从汪东兴那里拿来了自己三百元的稿费,又在信中写到:“李庆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更是在1973年4月29日晚,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主持召开中央高层领导人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叶剑英、李先念、张春桥、王洪文以及国家计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领导。这次会议持续了四个小时有余,一直开到了第二天的凌晨一点多。

会议上众人一起阅读了李庆霖的来信和毛主席的复信,感触良多。又结合了国家计委、劳动部分管知青工作负责人的汇报,一起讨论出了关于下乡知识青年的安置问题,以及生活各个方面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会后国务院农村部军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迅速集合组织了十二支调查小组,分别进行集中学习后,奔赴到全国十二个省、区调查情况,并为全国知识青年会议的召开做准备。

很快中共中央的文件也下发到了全国各地,各地迅速展开了对知识青年相关案件的调查,在党中央的监督催促下,许多有关迫害、殴打、奸污知识青年的案件相继被揭露出来,并接连反映到了党中央高层领导人中。

一封举报信让主席潸然泪下,周恩来大怒,叶剑英下令:立即彻查

最令人愤怒的是黑龙江建设兵团第二师十六团团长黄砚田、参谋长李耀东两人合伙奸污和猥亵几十名女知青的罪行。这则消息传到周恩来总理那里时,一向温文尔雅的周总理一下子发了火,愤怒地大拍桌子站了起来,怒吼道:“公安部要派人去,不要手软,不要畏缩,要大胆管。”叶剑英元帅也怒不可遏地说道:“必须立即彻查!这种毒瘤绝对还有存在,绝对不能姑息养奸,这次要加大力度严惩,让全国都看着!杀一儆百。”

李庆霖在信中不仅提到了知青们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还含蓄地披露了当地机关中贪污知青安置经费、建房拨款,假公济私,收受贿赂等严重背离党中央工作要求的行为。除了李良模所在的下乡之地查出了这样的罪行,还有许多省份也存在严重的政治作风问题,引起了社会的轩然大波,所幸的是中央都秉公执法,他们都得到了严肃的处理。

就是这一封由一个小学教师亲手写的信,居然揭露了如此多的社会阴暗面,可怕的不是官官相护,而是群众的声音无法被领导人听见。感谢当时有这样一位人民群众站出来,冒着的巨大风险,将一份血泪混合的事实呈到了毛主席面前。

感谢毛主席、周恩来总理、叶剑英元帅等人的坚决态度,他们用钢铁般的强硬手腕,抓出一个个害群之马,从根本出发,解决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们遇到的难以言表的困难问题,切实保障他们的人身权利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衣食住行。同时大范围地彻查,严肃了党内机关的作风,使无数趁上山下乡空子“搞破坏”的“坏人”得到应有的处罚和报应。

一封举报信让主席潸然泪下,周恩来大怒,叶剑英下令:立即彻查

虽然最后李庆霖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但回顾他的一生,他的这次勇敢地“告御状”行为,解救了无数处于水深火热当中的知识青年们。正是有这些勇敢之人的出现和挺身而出,社会的背面才得以展示,才能够有人来惩处!

创作不易,觉得文章还不错的朋友别忘了点点关注支持一下,关注博览历史,重温过往故事。感谢您的阅读,咱们下期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国家计委   党中央   周恩来   举报信   知识青年   生活情况   上山下乡   潸然泪下   知青   回信   大怒   山区   家中   家里   父亲   儿子   困难   担心   主席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