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的教育

作为“双减”工作的重要执行者和推动者,教师们的工作将迎来哪些变化和挑战?面对大形势,教师应如何同步调整好自己的小目标?

“双减”挑战教师专业能力

看完文件后,章璇的第一感受是,“双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作业量和课外‘补餐’的减少,家长和学生对校内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不增加作业量、不增加时间的情况下,给学生们更有效率的校内学习?”

她的这一思考也指向了“双减”落地对教师的真正挑战。

“通过规范校外培训市场,让学生有更多时间留在学校、投入校内学习只是路径,‘双减’取得实效,关键在教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新翠表示,“双减”政策推行后,社会对校内教育质量的追求和要求甚至会更高,这需要教师下更大功夫、投入更多精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对照《意见》要求,加强作业研究、做好课后服务,是“双减”对教师的具体要求,也是教师实现教学提质增效的突围方向。

从作业研究来看,李新翠表示,教师要基于证据与科学的作业布置,像备课一样“备”作业。

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五项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目前,不少学校已经采取学科组统一制定作业计划、布置分层作业、利用假期更多地开展跨学科融合作业等。不过,教师们也表示,面对“双减”带来的新要求,学校管理者、教师,乃至家长仍需进一步改变传统作业观念,真正抛弃“搬砖式”作业,认可和接纳“新式”作业。

章璇观察到,教师对“以教定学”的传统授课模式依然有很大惯性,对学生学习兴趣、创造力、课堂效率的关注仍显不足。

“理解‘双减’,教师一定要站在更高的层面去看,从教育的本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甚至是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看,而不能只把它简单视为减少学生作业、延长服务时间,要改变观念积极作为。”李新翠说。

进一步为教师减负更显紧迫

新学期,“三点半”难题将不再是家长的困扰。

根据《意见》要求,学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各地相继细化要求,如北京要求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下午5点30分。学生在校时间的延长,也意味着教师工作时间的延长。

这是否会增加教师负担,成为社会新的讨论热点。

对此,李新翠表示,当谈及“负担”时,首先需要明确,对于教师而言,提供课后服务、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和开展家校合作等,都属于教师教书育人所要承担和履行的具体职责,而当前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是那些超出教师本职范围的非教学类负担。

各类数据填报、名目繁多的会议,甚至各类软件下载任务……采访中,无论是初中还是小学,教师们普遍认为非教学任务占据了自己过多时间,不仅消磨了自己的教育热情,还让自己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旨在进一步为教师减负。曾参与文件起草工作的李新翠表示,从本质上来看,“双减”精神和这一文件是高度统一的,都是要引导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作业研究、教学观念改进和教学水平提升上,聚焦在教育教学提质增效上。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李昂然表示,面对“双减”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更需要关注教师不合理负担的减轻,在为学生减轻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同时,进一步为教师减轻非教学类负担。

李新翠也表示,各地要高度重视、思考负担的表现和形成原因,综合施策,从负担形成的深层机理上为教师真正减负。

这个文件不仅及时,而且意义深远,如能尽快严格执行,对小学教育的促进作用将是里程碑式的。但培训机构积弊过深,担心积重难返,怕的是政策虽好落不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定要有有效的监督机制,把好事真正办好。”一位网友在微言教育公众号的留言区这样写道。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意见》答记者问时表示,当前校外培训机构被资本裹挟状况严重,违背了教育公益属性,破坏了教育正常生态。

对此,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发起倡议,包括新东方、好未来、作业帮、猿辅导、高思(爱学习)在内的120家全国性校外培训机构联合发出倡议,表示将深刻认识“双减”重大意义,坚决拥护中央决策部署。

多家校外培训机构发文表态

未来网记者注意到,《意见》出台当晚,多家校外培训机构纷纷发文,表示将按照《意见》规定进行业务调整。新东方发文称,在今后工作中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坚守教育本质和育人初心,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法合规经营,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

(图片来源:新东方官方微博)

随即,好未来发文称,作为科技教育企业,好未来坚守教育本质,严格贯彻执行相关规定与要求,依法合规经营。今后,好未来将继续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教育科技创新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服从国家发展大局,努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一份力量。

(图片来源:好未来官方微博)

猿辅导25日凌晨发文,表示将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教育进步”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秉承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升综合素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7月25日晚,包括豆神教育、勤上股份、学大教育等在内的多家A股上市公司也对此作出回应。其中,豆神教育称本次“双减”政策对公司产生较大影响,同时表示公司将顺应国家政策和监管的要求,在经营上采取应对的策略和措施。

校外培训机构将进行业务调整

7月15日,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在2021中国互联网大会数字教育论坛上强调,培训机构要准确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对于校外培训机构并非一棍子打死,要对上百万机构负责,上千万的工作人员负责。培训机构要调整办学方向,由过去为中考、高考服务,转变为变成“三服务”,为国家教育中心工作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为家长服务。

启信宝数据显示,新东方、好未来在苏州市设立的多家公司,在今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期间,集体变更了经营范围。这些新增经营范围涉及到对中小学生艺术、体育、科技等非学科类培训、面向中小学生提供校外托管服务、开展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动手制作室内娱乐活动、面向家长实施的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等。

6月底,好未来旗下儿童素质教育品牌“励步英语”改名,并推出励步儿童成长中心和系列素质教育新产品。7月中旬,高途集团上线新版APP,除职业教育课程外,高途还推出了家庭教育系统班。据了解,猿辅导、大力教育、掌门教育等公司旗下的启蒙产品,相继上线美术课和音乐课等素质课程。

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定位与发力方向,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司长俞伟跃此前谈到,校外培训机构要做学校教育的“绿色补充”。具体而言,可以多关注学校产品有限、资源不足、教师负担过重的方面,多关注音、体、美等校内资源相对欠缺的科目,以及着眼于学生爱国、情怀、责任等必备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我们欢迎社会力量来办学,但不能把教育作为资本运作的工具,更不能让资本在教育领域无序扩张。”在2021年5月17日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强调民办教育的公益属性。

校外培训机构能否转型成功有待观察

近日热门中概股多数飘绿,其中教育中概股暴跌。截至7月23日收盘,新东方股价下跌54.22%,高途股价下跌63.36%,好未来股价下跌70.47%,且盘中一度触发熔断。

据有关媒体报道,摩根大通狂砍目标价,将新东方目标价从19美元下调至3.5美元;将高途评级从中性降至减持,目标价从37美元降至3.5美元;将好未来目标价从70美元降至7.6美元,评级从中性降至减持。

针对行业动荡,平安证券7月25日发布研报表示,本次“双减”文件落地的力度是史无前例的,K12教培机构的业务空间几乎被完全限制,如果各地完全执行,则行业内相关公司将受到彻底打击。目前来看,各教培机构已经开始积极向素质、成人职教等领域转型,但是这些领域的用户画像、运营模式、教研体系等与K12教培都不一样,能否转型成功有待观察。同时,平安证券认为整个K12教培行业的风险巨大,暂时不建议关注和参与,下调行业评级由“中性”至“弱于大市”。

23日,中信证券发表研报称,建议学科类培训机构尽早转型、甚至转型。“‘双减’政策仅仅是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的起点,未来还有大量的潜在配套政策和持续的严格监管。对于学科类机构,我们建议向高中阶段培训、素质类培训、职业教育、教育科技和教育信息化等方向转型”。

华西证券认为,此次双减政策“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监管范围之广和程度之深为历史之最、严厉程度超预期,在1-3年时间内双减政策的执行力较强,此后有可能伴随社会反馈再有调整、完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这一监管措施的力度是史无前例的,这也意味着已经上市的教育培训机构,面临要么退市(如果只进行学科培训的话),要么剥离学科培训业务的选择。而除了禁止资本化这一禁令外,禁止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及寒暑假期开展学科类培训,也将让大部分培训机构难以维系。”

家长期待政策落到实处

《意见》出台后,在社媒平台迅速引发网友讨论。有网友写到:“早该治理了!希望教培机构从自身找问题,避免每天定目标,打鸡血。此外,校外培训机构与家长的沟通记录后台全都可以查到并且导出,对于用户家长方来说的确毫无隐私。”

“回归教育初衷,让孩子健康、符合心理发展规律的成长,让孩子在稳定的状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让家长静下心来,自我成长,陪伴孩子,而不是陪读孩子。”

“支持!将所有校外培训机构定性为非营利性质,该关则关,努力减少家长的教育烦恼与压力,还孩子一个清澈明朗美好无负担的童年。”

“减轻课业负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人才,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全面清理课外培训机构,严禁上市势在必行。”

1.密切与家校联系

2.更新育儿观念

3.融洽家庭氛围

4.要求学生合理用好在家时间

双减”新政,传递着教育新理念新风尚,让家长满怀期待,也激发他们思考:从教育理念到具体操作都要与时俱进。家长与学校在教育理念上达成共识、在育人途径及方式上同向同行尤为重要。

实施“双减”政策,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需要教育观念大变革。“双减”落地,从本质上说,是对一些旧有教育观念的纠偏。要纠正违反因材施教规律之偏。个体是有差异的,可不少家长贪多求全的“填鸭式”教育和超越个体“最近发展区”的揠苗助长,却会导致孩子的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一些家长以为靠“时间+汗水”的疯狂培训就能提分,过度看重分数的高低,其实家长更应关注孩子的进步表现和成长过程。家长与其掉进“疯狂培训”的陷阱,不如静下心来理性、科学育人。要纠正违背和谐成长教育规律之偏。眼下,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患上“教育焦虑症”,给孩子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甚至透支其身心健康。深层次原因在于家长没有深刻认识和把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常识所蕴含的教育规律,总是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须知,孩子的人生是长跑。家长应善于为孩子终身发展积蓄能量,而不能仅仅追求一两次“短跑”的成功,育人必须遵循其成长规律。

家长应明了,如果任由孩子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恶性加重下去,将会摧毁教育的根基。家长需转变观念,学校课程才是“正餐”,私下补习不但不能胜出,反而会坏了孩子的“胃口”,影响健康。“双减”政策将和既往出台的公民同招、加强“五项管理”等政策一起形成“组合拳”,产生叠加效应,重塑全新教育生态,从而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高竞争性、高选拔性降温,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也是让教育回归常态、让家长回归平常心、让人才培养顺应规律的明确信号。

双减”后教学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家长、教师的感受最真实。

01

”双减“令落地后,我们从各种媒体报道上可以感知,各地各校的变化是明显的,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在逐渐土崩瓦解。学校作业少了,学校各项活动多了,家长不再为接孩子烦恼了,休息日孩子们也不再赶场子补课了,孩子们快乐的时光多了……一句话就是变化很大,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

当然其间也免不了夹杂着一些抱怨声,这是改革中难免的杂音,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最终会形成一种风尚,人们也就会慢慢习惯成自然的。改革之初出现一些抱怨很正常,那么迄今开学已近一个月,教学的变化是不是都如媒体报道那样呢?旁观者的叙述不足为证,真正有发言权的是学生、家长、老师,他们的感受最真实。下面仅以我自己学校为例,说一点真实情况。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乡镇初中,学生约千把人,教师百把人,典型的乡镇中学。自落实”双减“令后,教师们感觉形式上的变化是很明显的,那就是下班晚了,要到晚上6点半。课务量明显增大了,课后服务的2个小时,学校都分配给中考文化课老师了。按照规定,教师只需要进教室看管一下学生,学生自主完成作业。事实上完全不这样。

教师把分配给自己的那段课后服务时间,都当作了一节节正常的课在上。这明显是违反课后服务的初衷的,但这是教师的错还是学校的错?显然教师把课后服务的时间分配给主课老师目的性很明显,以前没有课后服务一说时,老师们都要见缝插针进教室多讲一会儿课,现在有了名目,岂能浪费时间?

03

教师们觉得”双减“后教学负担反而加大了,那么学生的感觉怎样呢?我曾问过学生的感受,他们直言不讳地说有二大感受。第一是饿,学校不提供点心和晚餐服务,学校也没有小卖部,学校又不准学生带零食,一到下午四五点钟,只感觉饿。第二是累,在校时间长,课多,回家作业完成时间比以前多;双休日虽不要补课了,但作业增加了。

那么家长怎样的感受呢?家长们普遍感到焦虑、担心,虽说课后服务后接孩子问题解决了,但对孩子健康的担心、对孩子学业的担心一点也没有减轻。虽说”双减“令要求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但是初中生面临中考,哪所学校敢不抓紧?哪个家长敢掉以轻心?周一至周五,照样不少家长要送孩子去补课,各种补课支出并没有减少;周末岂能让孩子无所事事?不少家长还另外购买了练习册要求孩子做。

看来,”双减“实施之初,人们的观念还是很难一下子转变过来的,教学的改变只是变了个形式,内在还没有得到改观。”双减“后的喜人景象仅仅是报道而已,真实的情况并不是如此,这就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思谋进一步改进的措施,让”双减“真正发挥作用。

孩子特长的规划

父母应该及时发现女孩小时候表现出来的特长,然后加以科学引导。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长处,然后引导她朝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

等孩子的特长发展到一定阶段,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到,她喜不喜欢自己的特长,愿不愿意长期发展。如果女儿回答肯定,那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对自己的特长发展制定规划。有了规划,孩子会更加努力发展自己。女孩到了一定的年龄,可以让她参加一些科学的智力测试,比如“韦氏智商测试”,这样父母就可以全面了解孩子的优势,从而做为孩子未来规划的一些参考。

(2)孩子职业的规划

孩子未走人社会,不懂得什么是工作,不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更不会决定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讲一些自己职业的情况,慢慢地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然后引导孩子喜欢上一个职业。父母也可以从孩子自身的素质出发,考虑她适合的职业。若孩子的素质不容乐观,父母要根据女儿的性格、特长和社会职业情况,与她共同商量未来的职业之路。

女儿想要做什么职业要由自己来决定,父母可以为女儿提供一些参考,比如告诉女儿一种职业需要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父母要引导孩子关注社会的职业需求情况,让女儿根据社会需求结合自己的特长,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孩子可能对一些职业了解的并不全面,这时候女儿就需要父母的帮助,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这些职业的相关事宜,比如职业的环境、职业的发展趋势等。

(3)要让孩子有终生学习的规划

现在的世界,日新月异,稍有放松,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古语有“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观点在当今社会是非常错误的。女孩也不应该停滞不前,应该时刻做好学习的准备。学习能力是一个人必须具有的能力,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女儿如果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就要让她制定一个终身学习的规划。学识不但可以让女孩适应社会,还可以提高女孩子的气质。学习以及受教育还可以给女儿带来无穷的乐趣,使女儿变得更加充实。一个人越是进步,对知识的渴望就越是强烈。

一增:增加伙伴关系的亲密度

孩子的学习伙伴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成人,包括父母、老师、长辈;二是身边的同学、玩伴。父母是孩子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伙伴。也许有家长说,现在孩子学习的东西自己已经没有办法辅导了,如何陪伴、对话?

我觉得父母角色和孩子学习的对话,并不在于某道题如何解答,某个知识点如何掌握,而在于给孩子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状态的示范。

高质量的陪伴,需要父母们做到“三个别”。

一是别无休止的唠叨。

孩子的叛逆,是对父母的唠叨、数落行为的反感。别以为苦口婆心就是对孩子的好,很多孩子跳楼、弑亲事件,都是因为父母苛求式的唠叨引发的。

二是别让陪伴的时间缩水。陪伴孩子的投资是有价值的投资,亲子关系是要用时间来维持的。如果一个家庭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不要指望孩子有多优秀。

“双减”后,迫切需要那些喜欢流连于无效的交际场上的父母们回归家庭。

三是别给孩子反向的示范。如果父母回到家中总是手机不离手,追剧不停歇,甚至打牌成了瘾,这样的示范“毒化”作用十分明显。

也许有家长认为,各人有各人的责任,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家长的任务就是休闲。

只懂得回家休闲享受的父母,陪不出勤奋刻苦的孩子。父母好的示范,应该陪着孩子一起完成“和大人一起读”,和孩子一起做做家庭小游戏、小运动,和孩子一起聊聊生活中的趣事。

当然,父母们还应该帮助、鼓励孩子找到同龄的玩伴、学友,避免“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的状态。

二增:增加亲子阅读的饱和度

“双减”可能会少了书面的家庭作业,但绝不会少掉了大量的整本书阅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400万字,大约是四五十本书的样子,这只是一个保守的底线要求。我觉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量,应该基本维持在200本左右。

参加过今年高考阅卷的高层人士透露,从卷面作文和现代文阅读题解答,完全可以判断一个考生阅读量。

阅读量大的学生,大抵语言是灵动的,思维是多元而深刻的,得高分也是自然而然的。做题多而阅读少的考生,作文等级基本是会被打入三类四类文。

“双减”后,学生多出来的课余时间,父母们应该懂得用经典作品阅读来填补。

做题训练,只能局限性解决眼前的问题;阶梯性有营养的阅读,可以积淀应对未来甚至终身的素养。

借助童书,父母的童年被唤醒,并与孩子的童年发生共鸣,家庭教育的密码被打开了。

三增:增加日常生活的体验度

有时,我们需要思考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人接受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

最浅显地回答:上好学校,找好工作,获得好收入。

细细想想,个体接受教育的目的,终究是为了当下和未来更好的生活。因此新教育提倡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孩子学会生活,主体责任不在学校,而是家庭。倘若家庭将重点放在关心学会学习上,学校更多地去操学会生活的心,显然是本末倒置。

“双减”实施后,父母们应该帮助孩子更真切地迈进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之门,充分融入其中,感受日常生活浓烈的烟火气息。

四增:增加艺术修养的感受度

有人说,艺术是心灵的避难所。不重视体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身体健康;而不重视艺术教育,损害的则是一代人的心灵世界,损害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些年,不少父母也认识到了艺术“成人之美”的效用,也在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期间参加一些艺术类的培训。

然而,到了小学高年级,特别是进入初中后,就开始与艺术类的培训、体验活动渐行渐远。新教育认为,对家庭而言,艺术教育是日常生活的诗意化,是道德教育的愉悦化。

无论是冲着提高学业成绩,还是涵养孩子的灵气 ,“双减”后,父母都应该抽点时间,找点空闲,陪着孩子听会儿音乐,看看电影,逛逛画展。

好在这次减轻学生课外培训负担 ,主要针对的是野蛮式生长的学科培训,艺术类培训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最后,我想说:

“双减”之后,成绩将不再是判断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等待他们的是另一条全新跑道。

所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背后是孩子接受的教育,除了课本上的知识,更多来自家庭、社会。

“学霸”之外,期待看到更多卓越的孩子涌现出来:

他们不仅好学乐思,还拥有阳光的心态、强大的审美力……

有句话说得好:“教育路上,千万别指望孩子自觉。”

眼见着就要迎来新一轮开学季,寂静了两个多月的校园又将热闹起来,这个开学季,校园中将迎来哪些变化?疫情防控、教育“双减”政策、未成年保护、以及校园安全建设、AED的配置……,你在学校体验到了几项?

校园“安全岛”新风景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办公室 《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的指导,各地、各级学校相继配置AED。这一次开学,很多人应该能在自己的校园中发现学校为在校师生筑起的“安全岛”,其中可能不止有AED,还兼有急救药品、急救包等应急物资。

学校发生猝死类意外,在我国并不罕见,如今社会高速发展、工作及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学校安全建设及安全教育普及十分重要。

这个暑假,最重要的教育新闻,莫过于“双减”政策的出台。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同时也能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这是大好事。

新学期将要开始,作为试点地区,北京市率先出台了具体的“双减”措施,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从北京市的措施来看,对于广大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来讲,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工作可能会出现以下变化:

02

一是对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会更高。

毋庸讳言,以前由于有培训机构这样的“影子教育”存在,一些学生的学习并不完全依赖于学校的课堂。

在辅导班,有的提前学习,有的课后补习,可以掩盖学校课堂中的一些不足。

现在,学校课堂教学在短短的45分钟内,如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特点学生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如何在没有校外学科培训、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前提下,让学生“学会、学足、学好”,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这对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个人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3

二是课后服务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今后教师的工作,将会分为“课内”和“课后”两大块。

除了正常的上课之外,对学生进行课后服务也将成为一项重要内容。

“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甚至,初中的晚自习也将会回归。

从内容上讲,课后服务一是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及辅导答疑,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这就要求老师们的工作时间会更长,音体美等小学科教师的工作量可能会加大。

爷爷,那座山怎么像一条蛇?老人抬头一看,脸色一变:快回家!广告

精品小说

查看详情

当然,与之相适应,学校可能会实行“弹性上下班制”,传统的坐班可能会成为历史。

04

三是优秀教师的流动性可能会更大。

没有了课外辅导班的补充,所有的学科教学全部都在学校完成,学校的师资就显得特别重要。

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均衡工作一直在搞,教师也一直在流动。

但客观地说,各地流动的比例还算不上大,甚至在某些地方,采取打分投票的方式决定教师的去留,造成真正去薄弱学校的可能并不是优秀教师,收不到均衡师资的效果。

在发布会中,提到了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比例”促进干部教师在区域内流动。

以后,优秀师资的流动可能更加频繁,不同学校间的教育资源将更加均衡。

05

四是家校联系将更加紧密。

学生不再参加校外学科类培训,那么学生的成绩如何保证?会不会变成“拼家长”?家长应该怎么做?

这是很多家长当前的焦虑和困惑。

针对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发言人回答的第一点和第二点,都强调了要加强家校联系,和老师紧密配合,针对孩子的特点,和老师一起商量如何扬长避短,为孩子制定个性化的成长方案,促进孩子成才。

可以想象,将来教师尤其班主任老师将会和家长有更多的联系,对孩子成长参与的程度会更深。

06

总之,“双减”之后,学校将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更加回归其服务和公益的属性,将承担比以前更多的责任。

如何在减轻负担的同时提高育人效率,让家长满意,这是摆在所有老师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老师们从工作方式、工作时间到工作态度,都将面临着新的挑战。

对此,希望大家都能提前有一个心理上和行动上的准备。

明珠絮语,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

“双减”政策落地,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家长的精神负担。但作为孩子的父母,减负不代表减轻肩上的责任。

作为家长,我们永远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教育部官网分享的一篇文章提出,家长要有意识担当、角色担当和行动担当。

面对“双减”,我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今天给您提出一些可行建议,一起来看!

家长的意识担当

不减责任,不减质量,不减成长!

“双减”,不减责任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家庭的熏陶。减轻学业负担,不代表减去父母的责任,与之相反,它更要考验父母的担当。优秀的父母不在于学历的高低、文化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责任意识。陪伴是责任,养育是责任,以身作则是责任。履行父母的责任,就是对孩子人生负责。

“双减”,不减质量

“双减”,减去了作业的总量,减去了课外培训,学习回归课堂,但同一个班级的孩子各有所长,在普遍性的教育模式中,难免出现行为和成绩上的差异。作为最了解孩子的人,家长要更专注于培养孩子的自控力、专注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与老师携手,共同为孩子成长助力。要知道,孩子的学习是爬坡,更要家长和学校的“双向奔赴”。

“双减”,不减成长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评价人生的方式绝不仅仅是赢在起跑线,能够跑完马拉松的才是高手。如今没有了课外培训,我们更该利用孩子多出来的时间,做好父母的陪伴,策划合理的安排。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阵地,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教育。真正优秀的父母,不在于为孩子报了多少班,而在于是否真正参与了孩子的成长。减负减不掉孩子的成长,因为成长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的一场修行。

家长的角色担当

一人饰多角,全方位陪伴益处多

心理营养师

给孩子一份心灵的力量

当孩子遇到烦恼的时候,我们是否能让他愿意敞开心扉,放心倾诉?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及时发现,给予他精神的力量?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及时安慰、鼓励?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是否能解读他的心理密码,关怀他内心的温度?要知道,让孩子成为身心健康的人,是比成绩更重要的事。

学习引领师

给孩子做好学习榜样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父母不是监督师,不是纠错师,而是引领师。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成为孩子眼中的榜样。

真正好的教育是行为层面,让孩子真正行动的方式永远是言传身教,当父母发自内心地爱上学习,不断成长,孩子自然能从中汲取充足的能量。做个成长型家长,让自己的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拔节的榜样行动,影响孩子,改变孩子,成就孩子吧!

人生指导师

给孩子人生方向指引

家长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一个人的成长,如果没有导师的指引,就无法认清生命的方向,更谈不上切实思考和行动。

当孩子没有目标的时候,家长要做好方向引导,帮助孩子立志立大志,将个人的学习成长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帮助孩子找到成长的内生动力。

习惯监督师

给孩子成长保驾护航

“双减”政策落地,与其把目光聚焦孩子的成绩是否下降,不如退一步重新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在持之以恒的磨合中形成真正有价值又适合孩子的习惯,这一切都需要家长的耐心,坚持监督,及时巩固。

兴趣合伙人

应对特长培训

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应该由孩子自己决定,而不以父母的认知决定,父母是孩子兴趣的合伙人,而不是决定者。因此,此时我们更要注重培养孩子自我发掘的能力,并利用课余的时间培养孩子的兴趣,把兴趣发展成人生梦想,当好孩子的梦想合伙人。

家长的行动担当

为了孩子的成长,收好这份“任务单”

任务1:督促学习,养成自律

什么样的孩子最省心?一定是自律的孩子。

自律的孩子,不需要家长和老师过多提醒,玩手机打游戏不用想方设法地堵,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样的事。

一个孩子有多优秀,看他自律的程度就知道了。但有句话说得好:父母管教是基础,孩子自觉自律是目的。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没有自觉性,任何一个自律的孩子,那一定是父母严格管教和正确督导的结果。

家长不能寄希望于学校,寄希望于孩子学会自觉,就当起了甩手掌柜。家长不督促,那孩子以后会更加不自觉,更加为所欲为。

当孩子不想学习、懒散放纵时,用恰当的方式“逼”他一把。少有天生爱学习、自律的孩子,都靠父母的狠心和坚持。

任务2:培养习惯,全面发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学习习惯

— 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 勤记笔记,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敢于质疑。

— 养成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自觉阅读课外书。

……

生活习惯

— 每晚准备好第二天要用到的教材、学习用品等。

— 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少吃零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每天保持适当的身体锻炼,注意个人卫生。

……

任务3:重视陪伴,用心沟通

陪伴的本质是一种教育,没有陪伴,父母就不可能读懂孩子的内心,更不用说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不是呼唤各位家长抓紧每一分钟陪伴孩子,而是抓紧陪孩子的每一分钟,做到高质量陪伴。陪孩子要“用心”,而不是“用力”,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多和孩子沟通。

亲子共读

我们可以和孩子共读一本书,用父母的力量影响孩子,感染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

户外活动

经常带孩子到户外走一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使其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任务4:相互配合,支持老师

“双减”政策落地,不单单是学校的事,它需要家庭、学校共同努力,协同推进。两者之间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会形成合力。

在与老师并肩前行的长路上,请家长做到:

相信老师的专业精神

老师具有教书育人的专业性,不能以偏概全,以个别问题代表整个教师群体。请信任老师,不在孩子的面前议论老师,更不要以想当然的态度揣测老师。当你为孩子挨老师批评而心疼时,请你想一想老师的动机和初心。

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

联动老师,参与指导孩子的学习方法。多听听老师的意见,学会尊重老师。在孩子所存在的问题上,只有双方保持一种愉快而积极的沟通方式,才能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双减”落地后无疑对家长提出了更高要求,家长应尽快转变思想,全力配合学校,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使其未来有方向。

用心教育,用心陪伴,关心孩子,跟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作业   课后   校外   负担   家长   父母   老师   未来   教师   孩子   政策   时间   职业   学校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