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结构——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进化(上卷)(176)

不可逆结构——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进化(上卷)(176)

三十三、诸子百家(3)


杨朱——利己主义者


杨朱学派在战国时代独树一帜,与儒墨相抗衡。杨朱主张“贵己重生”、“全性保真”、“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人这短促的一生,应当万分贵重,要乐生,一切以存我为贵,不要使他受到损害,去则不复再来。全性即顺应自然之性,不要贪得无厌,不要为外物伤生。保真即保持自然所赋予我身之真性,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杨朱反对法先王,主张建立新的社会。人人都不拔一毛而利天下,也不贪天下大利而拔自己一毛;人人都各自为自己,而不侵犯别人;这样天下就太平无事了。杨朱认为生命比一切都重要,而生命对人只有一次而已。因此,他强调的只是个人的利益,而不重视国家的利益,从而导致了无君论。杨朱认为治理这个社会的人要有谦虚的美德,行为贤德而不自以为贤德。杨朱主张建立人人为自己而又不侵犯别人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的成员,既要“为我”,又不“侵物”。但要做到这两方面并不容易,在生活中每一步都要认真考虑才行。差不多和墨子在同一时期的哲学家杨朱,和墨子的思想极为对立,他反对墨子的“兼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正如孟子所总结的那样,杨子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

显然,杨朱和墨子一样都提倡一种极端主义的思想,因而他们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对立。这种过于偏激的思想既不会被统治者所接纳,也不是社会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观点。杨朱和墨子的观点都因为其激烈和夸张的表述,短时间吸引了社会的注意力。杨朱的“贵己重生”、“全性保真”的观点是尊重人性的,因为人生不能重来,要珍惜仅有的一次生命历程。他重视人的私心,认为要顺应自然、保真自我,不贪心,也不为外物所伤。这符合生命的特征,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当把杨朱的思想应用到社会中时,就漏洞百出了。“人人自保而人人不损一毫”的想法是一种静态的思维,这等于把人假想为社会中一个个不会相互碰撞的分子,只要谨慎言行、自我克制,就可以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互不侵犯,直到老死。而社会恰恰是一个一刻都不会停止运转的“机器”,而这部机器时时刻刻都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协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利益永远都不可能被隔绝,在社会体系中个人或组织之间物质财富的流动、思想意识的交流一刻也不会停止,而大家自我保全、互不侵犯的做法只会让社会停止运转。杨朱认为道德只是那些聪明人愚弄他人的把戏,声誉中看不中用,坏人比好人更懂得享受。杨朱这些看法在当时的确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在一个不尊重人性的、混乱的社会中人性恶的一面都涌现出来,让道德伦理失去了约束力。杨朱宣扬这种思想实属无奈,他是对当前道德败坏、但无力扭转的社会现象的反动。杨朱重视个人私利,而忽视了国家或社会的整体利益。如果国家或社会的安全没有保障,个人利益也就无法保全。人类社会是一个不可逆结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联系是紧密的,人们必须通过持续地合作和竞争创造着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和适宜的生存空间。在此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摩擦、碰撞甚至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为了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人与人之间又不得不相互合作,并在追求个人利益时有所克制。这就是客观而真实的社会状态。人们生活在一个相互关联的等级结构中,既要相互竞争,又要相互协作;既要强调“人人为我”,也要宣扬“我为人人”;既要重视平等,也无法回避等级差异。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社会必须要保持动态的平衡,只有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中社会才能够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而社会的动荡和混乱必然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墨子   自然   贤德   个人利益   上卷   对立   重视   道德   利益   观点   自我   思想   结构   生命   社会   国家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