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的追求》:站在DNA双螺旋背后的科学家——克里克

我很喜欢总序中的一句话,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疑问,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就像这篇文章中所要传达的一样,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务实的,我们做每一件事情之前,或许只会去考虑有没有意义。我们注重科学的实际用处,享受科技成果带来的便利,但往往忽视科学发现背后所隐含的精神。我想《狂热的追求:科学发现回忆录》这本书,能够引导专业学者如何做研究,如何避免错误——特别是与生物学相关的错误,而我们普通人能从中学到的便是科学研究背后所隐含的精神以及作者弗朗西斯·克里克人生经历所带来的感悟。

《狂热的追求》:站在DNA双螺旋背后的科学家——克里克

《狂热的追求》这个书名其实是克里克做过的一次学术报告的标题,它出自济慈的《希腊古翁颂》,也正如这首诗中另一句“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克里克追求真理的过程也体现了他别样的心灵之美。我突然觉得《狂热的追求》这个出自浪漫主义诗歌的标题与充满理性的科学发现回忆录也很契合。

整本书的语言风格平实严谨,但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克里克对于关于生命本身科学知识的热情。作者对自身前期经历的着墨确实很少,讲述了一些小时候的故事与教育经历,然后马上就工作结婚了。我读到克里克小时候他妈妈做的一些特别的事情,我才刚刚知道原来外国人也这么迷信,原本以为我奶奶才有这种一定要把掉了的牙齿扔到屋顶上的执拗。克里克少时喜爱阅读百科全书,十多岁开始做实验。他的人生似乎与很多人没有什么区别,不是特别早慧或有什么了不起的事迹。那又是什么造就了一位能冠以诺贝尔奖得主“DNA之父”之称的伟大科学家呢?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他的杂文集《无比芜杂的心绪》中提到一个观点,在某一天做一件小事不奇妙,天天坚持做一件小事就很奇妙。克里克的成功便来自于这一点点奇妙,又不奇妙。他时刻怀着好奇与进取心,每一天都坚持着学习与探索,到临死前都还在修改一篇论文。他学物理出生,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他在30岁之前,对生物学的了解一直非常肤浅,通过自学,完成了学科领域的转换。而我们大部分人到了三十岁,似乎再也不学习了……

《狂热的追求》:站在DNA双螺旋背后的科学家——克里克

克里克还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因为《闯世纪》中亚当用自己的肋骨变化出了女人,便觉得男人比女人少一根肋骨,后来发现并不是,他才意识到对于宗教观念不能过于理性,便早早地成为无神论者,继而崇尚科学。“幸好一次地雷爆炸将我在伦敦大学辛辛苦苦建起来的实验设备炸毁了,这样,战后我再也不必回去测量水的黏度了。”这句话也体现出了他的有趣。

二战结束以后,克里克重新考虑自己应该做什么,他找了很多朋友给他建议。他相信“人只有对从事的行业满怀热忱,才可能如此投入”。在选择研究领域时,他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是整天在闲聊中涉及的。所以他察觉到自己喜欢的是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其中重大的奥秘分别是生命与意识。因为他坚持自己的喜好,拒绝了一份很难得的工作邀约。这一点也让我很是倾佩,他一旦找准目标,其它事情即使充满诱惑力也变得多余,克里克依旧会坚定自己的选择。

《狂热的追求》:站在DNA双螺旋背后的科学家——克里克

他也在书中介绍了他认识的一些从事于研究工作的人和他第一次发表论文、作报告的经历。他对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与颗粒遗传、融合遗传等知识的讲解通俗易懂,至少让我这个在高中以后就没有接触过生物学知识的人读懂了。他历数了关于DNA的研究与成果,再现他前期思路历程,为他之后与沃森一起发现DNA双螺旋结构铺平道路。

他后来前往卡文迪许实验室工作,这个神奇的实验室见证了一个个后来出现在中学教科书上的发现。其实我很想知道克里克为什么离婚,但关于离婚再结婚,他只是浅浅提及。所谓的拆台,大概就是克里克在报告中说,所有研究都是浪费时间,多数人的方法行不通,但也有一种例外。虽然布拉格觉得克里克贬低他人工作,但时间与实践证明他批评的正确性。他不顾情面,敢于批评的态度帮大家指明了方向。当提到女性科学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作者说那是厌恶的限制。从这两件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克里克的正直率性与富有个性。

《狂热的追求》:站在DNA双螺旋背后的科学家——克里克

克里克的自传更多着墨的是他科学发现的历程,而非他的生活。这本书的主题是自然选择,也介绍了阿尔法螺旋、双螺旋是如何发现的……书中也涉及了关于DNA的书籍与电影,例如吉姆·沃森的《双螺旋》、电影《到底是谁的生命》、《生命故事》。

在这本书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认真严谨的学者态度,也能从轶事掌故中知晓他的见解与思想。他写下这本书,力求科普大众,带我们洞悉赖以生存世界中的各种奥秘,也让我明白了很多人生道理。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克里克,但我们可以向他靠近。首先,要争取到好的教育。中学的理科教育为克里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UCL作为G5之一已经是很多人的梦校了,作者还说学校提供的课程有些落伍……其次,永远拥有对事物探求的好奇心,时刻充满求知欲,就像克里克三十多岁开始自学生物学知识那样不放弃学习,并且学以致用。第三,找到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不惧怕改变,跟着兴趣走,勇敢踏出舒适区。第四,一旦做出选择,就要坚定,继而在失败中学习,坚持不懈。最后,要学会思考,练习拥有强大的逻辑能力,不迷信权威。

《狂热的追求》:站在DNA双螺旋背后的科学家——克里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克里克   双螺旋   狂热   自然选择   肋骨   生物学   科学家   奇妙   态度   事情   精神   生命   发现   科学   作者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