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向外国银行借钱打仗,为何专挑利息高的?

众所周知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屈辱岁月,然而就是这段屈辱岁月中也曾出现过一抹亮色: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侵略军在英、俄两大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入侵新疆。当时已70岁高龄的老将左宗棠毅然抬棺出征,从而成功保住了我国六分之一的国土。左宗棠的功绩与才能不仅得到了国人的认可,也同样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在2000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全球1000年内40位智慧名人中左宗棠就榜上有名。

晚清时期的中国处于多事之秋:外有列强入侵造成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回民叛乱。在太平天国运动和陕甘地区回民叛乱的影响下新疆各地豪强趁机割据一方、各自为王。当时围绕喀什噶尔展开争夺的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马木提艾和柯尔克孜族部落头目司迪克相继致书中亚的浩罕汗国争取外援。1865年浩罕汗国的阿古柏侵略军入侵新疆。阿古柏在新疆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1870年阿古柏又越过天山攻陷北疆的乌鲁木齐以及吐鲁番盆地等地。

趁火打劫的沙皇俄国在1871年7月4日占领了伊犁地区,就在清政府准备出兵收复新疆之际日本政府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军3000人进犯台湾。一时间中国的东南海疆和西北边防同时告警。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左宗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新疆作为国家西部屏藩的战略意义:“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式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非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中国的山川形胜皆起自西北,弃西部即弃中国”。

1875年左宗棠根据新疆的敌情和地理特点制定了“先南后北”、”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进军西北首先要解决筹兵、筹粮、筹饷、筹转运的问题。左宗棠在给朝廷的奏稿中提到:“粮、运两事为西北用兵要着”。当时左宗棠在肃州(酒泉)集结起了以道员刘锦棠部、都统金顺部、提督张曜部为主的七万西征军。不过这七万西征军并非全部参与了入疆作战,这一方面是因为受制于粮草转运的困难,另一方面左宗棠还必须留足兵力应对英、俄两大列强的威胁。

阿古柏侵略军与英、俄两大列强既有勾结又有斗争。收复新疆之战的正面之敌是阿古柏侵略军,但与此同时英、俄两大列强也在暗中观望。俄国甚至趁阿古柏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时趁火打劫侵占了伊犁地区。因此左宗棠在与阿古柏侵略军正面交锋的同时还必须留足兵力应对英、俄可能干涉的风险。这就决定了七万西征军不可能尽数入疆作战。另一个导致七万西征军不可能尽数入疆作战的原因就是后勤补给问题。最后实际入疆与敌接战的是以刘锦堂部为先锋的三万精兵。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由此可见后勤保障对战争的重要性。左宗棠在集结军队的同时也在紧锣密鼓进行着筹运粮饷等后勤补给工作。左宗棠用新疆对国家巨大的战略意义说服了慈禧太后支持收复新疆之战。慈禧为了支持左宗棠打赢这一仗从大清国库中拿出了最后压箱底的200多万两白银,但这200多万两白银还不够西征大军撑10天。毕竟西征大军是7万多人的部队:尽管实际进入新疆与侵略军作战的只有3万人,可不管是入疆作战的官兵还是留在甘肃防御英、俄的官兵都得吃饭吧?

如果连基本的粮饷都跟不上,那么又何谈打下去的希望呢?慈禧其实也知道左宗棠为难,所以她下令全国各省交纳协饷300万两。所谓协饷就是要求富庶省份在已向国库交纳额定税收之后留下来的备用部分用来支援相对贫瘠的省份。现在为了收复新疆这个大目标要求各省在向国库完税后再紧急交纳一笔额外的协饷。其实这种事在清代历史上是早有先例的:乾隆年间平大小和卓之乱、道光年间平张格尔叛乱都曾采用过与此类似的办法。

在乾隆年间江南各大省份随便拎出来一个都可以支撑得起这样一场战争。道光六年(1826年)当年被乾隆皇帝平定的大和卓波罗尼都之孙张格尔从境外潜回国内发动叛乱。事实上张格尔叛乱并非一场单纯的国内分裂势力的叛乱行为。张格尔曾在英国控制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留过学,还曾接受过英国人的顾问、训练和武器,所以张格尔叛乱的背后是有英国人支持的。这实际上是一场内外勾结的旨在分裂国家的叛乱行动,是英国扶植下的一场旨在入侵中国的代理人战争。

当时清军在新疆的驻军大多布置在天山以北,而在广袤的南疆地区只有大约四千名驻军。叛乱爆发后的短时间内南疆地区的喀什噶尔、英吉利沙、叶尔羌、和田等重镇几乎全部陷落,除阿克苏以外的全部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区尽皆陷入敌手。消息传到北京后道光皇帝调集伊犁、乌鲁木齐和陕、甘、川等地满汉官兵以及京旗官兵、黑龙江与吉林等处马队合计4万人马入疆平叛。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清军生擒叛军头目张格尔。至此这场历时近两年的平叛战争以清军成功收复所有南疆失地告终。

事实上清王朝的中衰在道光年间平定张格尔叛乱时就已表现得相当明显:一是军队素质直线下降、武器装备陈旧腐朽;二是国库的空虚使军队面临严重的后勤保障问题。道光皇帝在平定张格尔叛乱后算过一笔账:调集四万大军入疆作战每月所需粮食达一万五六千石之多,整个平叛战争期间的军饷开支为一千一百余万两白银......左宗棠收复新疆尽管只用了3万人马,但实际上还有4万人马留守甘肃防备英、俄。更何况这时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已使战争烈度大大加强了。

由此可见左宗棠收复新疆所需资金只会比道光年间平定张格尔叛乱更多。我们姑且以道光年间入疆平叛花费的一千一百余万两白银作为参考标准就会发现左宗棠在资金上所面临的困境:慈禧从国库中拨付的200多万两白银加上各省交纳的300万两协饷还不到道光年间入疆平叛花费的一半,而左宗棠实际所需的资金是要超过道光年间入疆平叛所花费的一千一百余万两白银。如此巨额的开支如果放在康乾盛世时期倒也不算什么,然而在嘉道中衰以后可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了。

乾隆三十年(1765年)以后国库每年的白银储备都保持在6000万两以上。乾隆四十二年达到了81824044两的历史最高纪录。不差钱的乾隆曾六次南巡江南、五次巡幸五台山、五次祭告曲阜孔庙、七次东巡、两次巡游天津、一次登嵩山、一次游览正定、多次避暑热河。此外乾隆还大兴土木修建避暑山庄、圆明园等工程。乾隆自己所津津乐道的“十全武功”中有些其实并不是出于国家战略而打,说白了就是完全为了给自己凑足所谓的“十全武功”才打的。

乾隆年间频繁的巡游和战争、各种浩大的土木工程动辄就要花费数百乃至数千万两白银。嘉庆年间为镇压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又花费了大量白银。道光皇帝即位后的前十四年间平均每年的国库存银已锐减到2716万两。这还是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尚未背负沉重赔款压力的前提下,而到了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的财政体系因为背负了赔款压力更加入不敷出。晚清时期各种天灾人祸不断:对外要应对列强入侵,对内要镇压各种起义,与此同时水灾、旱灾、瘟疫等各种自然灾害也层出不穷。

道光年间平定张格尔叛乱的开支几乎快占到清政府国库全年总收入的一半了,等到左宗棠要收复新疆时即使把国库掏空也不够支撑这样一场战争。朝廷就是砸锅卖铁也再难拿出一文钱了,那么似乎除了找外人借钱之外也没别的办法了。当时朝廷为筹措西征大军的军需粮饷让恭亲王向洋人举债都被拒绝,所以西征军的经费问题最后还得左宗棠自己解决。明明是为了国家民族大义,然而却不得不自己设法筹钱。这就是左宗棠收复新疆所面临的现实处境。

早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就开始为左宗棠筹备军饷的胡雪岩以江苏、浙江、广东海关收入作担保,先后六次出面借外债1870万两白银,解决了西征军的经费问题。然而当左宗棠收到这笔巨款后却痛哭流涕道:“其无耻也,臣之罪也”。这是因为左宗棠深知举借外债不仅需要承担高额的利息,而且还会令国家丧失主权。可在当时举步维艰的财政体系下为了收复新疆、为了捍卫国土的完整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左宗棠借钱的时候从来不手软:只要有银行愿意借钱,那么不管多高的利息都接受。

其实倒不是左宗棠故意专挑利息高的银行借钱,而实在是现实环境下不得已而为之。当时列强对清政府的财政体系普遍不看好。左宗棠在这种情况下要借钱打仗其实是有很多外国银行不愿借的。怎么才能让这些外国银行同意借款呢?正所谓风险越高收益越高:既然人家借钱给你左宗棠是冒着风险的,那么你在利息上可不就得满足人家的要求吗?所以在借钱这件事上外国银行占据着主动权,而左宗棠实际上属于被动接受:你要打仗要借钱就得依着人家的要求来。

从左宗棠借到钱后痛哭流涕地说:“其无耻也,臣之罪也”这样的反应可以看出左宗棠对借钱打仗的危害性看得一清二楚。外国商人才不关心中国能不能收复新疆,他们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所以外国银行在借款给左宗棠时通常都会要求用盐税、关税作为抵押。借钱打仗不仅使朝廷背负了高额的债务,而且也导致了国家关税主权的丧失。很显然左宗棠主观上根本就不愿接受如此苛刻的条件,可要实现收复新疆、捍卫领土完整这个大目标就不得不有所取舍。

左宗棠就是在如此不利的局面下好不容易筹措到了西征大军的粮草军饷,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将粮草军饷运到前线战士们的手中呢?经过慎重思考后左宗棠在归化(呼和浩特)和肃州(酒泉)分别设立北局和南局负责南北两路的粮草补给。左宗棠在战前进行的这一系列准备工作为成功收复新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76年8月上旬西征军刘锦棠部在金顺部的配合下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法:避开供水困难的大道,走敌人严密防守但水源充足的小道,一路迫近到乌鲁木齐北面的重地古牧地(今米泉)。

在扫清敌方外围据点后用大炮轰塌城墙,于17日从缺口冲入城内并一举歼敌五千余人,次日收复乌鲁木齐,叛军白彦虎、马人得等仓皇南逃。随后左宗棠命刘锦堂部驻守乌鲁木齐:一方面防止阿古柏军北犯;一方面继续清剿山中残敌。同时左宗棠又命金顺部挥军西进:一时间昌吉、呼图壁、玛纳斯北城之敌皆闻风溃逃。9月初金顺部开始进攻玛纳斯南城,然而一个多月后仍未能攻克玛纳斯南城。这时刘锦堂、伊犁将军荣全先后率部增援会攻该城,最终清军于11月6日攻克该城。

至此天山北路被阿古柏占领的地区已全部收复。由于此时正值冬季大雪封山之际,所以刘锦堂部就地筹措军粮并为来年进军南疆进行休整。清军休整期间英国作为阿古柏的幕后支持者试图阻挠清军前进:当时英国刚迫使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随即又表示愿出面调停清政府与阿古柏政权之间的冲突。英国试图迫使清政府承认阿古柏政权为属国政权,这实际上是对中国主权完整的公然侵犯。总理衙门则把英方的建议书转交左宗棠讨论。

左宗棠回复道:“英人若要为阿古柏立国则割英地与之,或即割印度地与之亦可,何以索我膏腴之地以市恩?”俄国作为与英国在中亚角逐的老对手也在这时跳了出来。俄国人在这时施展了典型的两面派手法:一方面鼓励阿古柏继续与左宗棠的平叛大军对抗,另一方面又利用阿古柏的窘境迫使其签订《俄阿边界条约》,从而将中国西北大片领土划入俄国。俄国其实想的是在日后迫使清政府承认既成事实。阿古柏在英、俄两大列强的支持下调重兵在达坂城、吐鲁番设立了两道防线。

同时阿古柏自己则坐镇喀喇沙尔(今焉耆)做垂死挣扎。1877年4月14日收复了乌鲁木齐的刘锦棠部自乌鲁木齐南下达坂城。与此同时张曜部自哈密西进,记名提督徐占彪部出击巴里坤。刘锦棠部于4月19日攻破达坂城,击毙和俘虏敌军3000余人,随即分兵一部助攻吐鲁番,主力部队则直捣托克逊。驻守在托克逊的阿古柏次子海古拉于4月下旬弃城西逃。这时张、徐两部也已连克辟展、胜金台等地,吐鲁番守敌白彦虎望风西窜,马人得率部投降。

至此清军在半个月内连克两道防线、歼敌万余。战争进行到5月下旬时左宗棠的西征大军已取得收复新疆的决定性胜利,眼见大势已去的阿古柏在库尔勒服毒自杀,其长子伯克·胡里在库车杀死弟弟海古拉后在英国的扶持下于喀什噶尔(今喀什)称王。1877年4月14日左宗棠以刘锦棠部为”主战“之军,以张曜部为”且战且防“之军,长驱南进逼近敌军的大本营喀什。这时新疆各族农牧民纷纷拿起武器配合清军打击敌人:新疆地区各族民众纷纷为清军指引带路,主动配合清政府的军事部署。

在新疆当地各族农牧民的配合下清军的南进行动十分顺利。到了这年9月英国再次向清政府总理衙门提出立喀什噶尔为中国“保护国”的要求,在左宗棠连战连捷的战局下一向以对外软弱著称的清政府破天荒地拒绝了英国这一无理要求。到了这年10月份刘锦棠部以势如破竹之势驰骋两千余里,相继收复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等南疆东四城。至此盘踞在叶尔羌(今莎车)、英吉沙尔(今英吉沙)、和阗(今和田)、喀什噶尔南疆西四城的敌军已成孤立之势。

12月中下旬刘锦棠部又连克喀什噶尔、叶尔羌、英吉沙尔,伯克·胡里逃入俄境。1878年1月2日清军攻克了阿古柏政权在新疆的最后据点和阗。尽管阿古柏政权已然覆灭,然而这时新疆全境并未完全收复。这是因为此时伊犁地区仍被沙皇俄国所占据。光绪七年(1881年)2月24日清政府与沙皇俄国在圣彼得堡签定了有关归还新疆伊犁地区的条约:中国据此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领土,但仍割让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左宗棠发迹于风雨漂泊的清朝晚期,在外忧内患的情况下,维持朝堂正常运转已经很困难了。再加上之前列强洗劫,清政府又是割地又是赔款,最后国库剩的真没多少了。

左宗棠到底是打的哪一场战争?需要国库筹钱?

提到左宗棠,就不得不说他抬棺收复新疆,保持了祖国领土的完整事情。当然就算借新疆100个胆子,他们也不敢反,关键后面是有人撑腰。

趁着中国危难之际,英国与沙俄扶持阿古栢等人入侵新疆,企图侵占我国领土。在国土存亡关键之际,左宗棠主动站出请进出战,希望可以收复新疆。但是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希望清政府给钱。

不过他刚刚提出这一建议,立刻就遭到了以李鸿章为首等人的反对。李鸿章等人提出:自从乾隆皇帝收复新疆之后,不仅没有给国家创收,每年还要拨款给他们。

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又是一个累赘。而且如今北方又告急,沙俄与日本等虎视眈眈。倘若拨款给新疆这块不毛之地,等到日后东北战起,如何守护这里?

清政府到底有没有给钱?给了多少?

虽然李鸿章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真正拍板决定的还是后面的慈禧。所以左宗棠亲自去找慈禧,向她陈述其中的利弊,希望太后这边可以支持一下。

其实当时左宗棠与李鸿章的矛盾点在于“塞防”与“海防”,李鸿章认为应该安抚为主,最好能够把阿古柏招安,省下的军费可以用于北洋海军的建设。

但是左宗棠认为这样风险太大,倘若新疆地区失守,那么蒙古的后背大开,最后甚至可能形成肩背尽坏的情况。在一番求情之下,最后还是决定了塞防。

为了打赢这一场仗,慈禧从国库当中拿出了最后剩下的200多万两白银。但是这200万两的白银,完全撑不了10天的时间。

因为毕竟有着7万人的部队,尽管真正能够上战场的只有2~3万人。而当时阿古栢则是4万人的大军,只要这边粮饷跟不上,何谈打下去的希望。

慈禧也知道左宗棠为难,就下令全国,要求各省(十二省)交纳协饷300万两。这是当时清政府出台的一项政策,要求全国富庶的省份,已经向国库交纳额定税收之后,留下来的备用部分,用来支援相对贫瘠的省份。

如果要说乾隆年间,江南各大省份,随随便便的拎出来一个,都可以支撑得起这场战争了。但是关键在清朝末年,所有省份是人人自危,谁能拿出来这么多钱。

所以这些只不过是一个安慰,最后究竟如何筹到钱,还是要靠左宗棠自己想办法。这也是辛苦了他,做的是为国的大事,却要自己去筹钱。

左宗棠最后怎么筹到的钱?去银行!

既然说到借钱,就不得不提清朝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他第一次发迹来自于杭州的王有龄,当时的王有龄担任杭州巡抚,胡雪岩抱住他的大腿,因此发了不少的财。

后来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杭州城沦陷,王有龄自杀。一直到左宗棠带着大军收复杭州,胡雪岩又立刻跑到左宗棠那里点头哈腰。从此之后左宗棠又成为了他的靠山。而他后来之所以有如此多的财产,当然也离不开左宗堂的“帮忙”。

这个帮忙的地方之一,就在于左宗棠收复新疆过程当中向银行借的钱。号称是完人的左宗棠,难道会官商勾结?

打仗之前清政府总共只给了200万两,再加上各地协饷将近2000万两。后来左宗棠先是向银行借款500多万两。加起来将近3000万两的军费,才算是稍微有点底气。

不过这些钱还是太少,还是没有撑到战争结束。但是全国各地都没钱了,没办法只能接着借,但是他只找高利息的银行借。

左宗棠为什么要借高利息的贷款?还是因为不得已而为之。

整场战争打下来,总共花了将近5000多万两白银,其中清政府占了3000多万两白银。剩下的将近2000万两白银来自银行(加利息,实际借款没这么多),但是借款银行的利息都要比普通银行高出1~2倍。

左宗棠借钱的时候从来不手软,只要有银行愿意出钱,不管多高的利息,他都愿意要。他这是要卖国吗?其实这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当时清政府这样的情况还要打仗,很多外国银行都不愿意去借钱,就算是借也不愿意给多少。当然风险越高收益越高,总有一些银行愿意出钱,不过需要有人出面担保,这个人就是胡雪岩。

有了胡雪岩这位红顶商人在中间搭线,这些外国银行才愿意把钱借给他,当然利息也要比一般银行高出1~2倍。但是战争不仅要钱还要时间,为了快点筹集到钱,左宗棠不得不这样做。

再者左宗棠也是破釜沉舟,因为他每次借钱都是用关税的名义。虽然清政府表面上没钱,但是下面贪官一大把,只要稍微挤一挤总是有的。只有这么高的利息,才能压迫各个省份的贪官,尽快把协饷交齐。

还有人说这些银行基本上都是英国旗下,虽然他们在后面支撑着阿古栢,但是这边也花了不少的钱。如果左宗棠真的没打下来,这些钱还真可能打水漂。左宗棠也是通过这种办法,让英国减少对于阿古柏的支持。
左宗棠专借高利息的银行,也是没有办法而为之。




左宗棠一心想要收复新疆,奈何自己兜里没有钱,清政府又舍不得挤出一点钱给他,怎么办呢?

想来想去,也只能借钱了。

对于收复新疆一事,阻力远比左宗棠想象中的要大很多很多。

实际上,来自钱的阻力甚至可以说是小事一桩,反倒是来自清政府内部的阻力更让他“寸步难行”,除了清政府内部的反对声音以外,还有英、俄两国在一旁搅浑水。

当时,李鸿章正在积极筹备海防,认为“东南海疆万里,一国生事,各国勾煽,一旦生衅,兵连祸结,防不胜防”,所以主张将战略重心放在东南沿海;再看新疆,“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每年还得投入几百万两白银,更何况即便收复了新疆,也不能长久,所以,这新疆要来何用?

好在左宗棠没有被李鸿章的诡辩吓住,而是痛批李的观点,始终坚持收复新疆。

他说“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利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宴然”,你李鸿章只知道退,你越退,别人越得寸进尺,你干脆将所有地盘送给别人算了!

总之,在左宗棠的坚持下,清政府最终还是同意了他收复新疆的战略,随后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清政府批准了左宗棠对新疆用兵之后,左宗棠所面临的难题便成了如何筹集军饷,毕竟打战太烧钱了。

从1875年5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到1877年收复了新疆除伊犁之外的所有地盘,用兵七八万人,耗费了五千余万两白银,这钱从哪来呢?

借!

左宗棠也不想借,可是一则清政府虽然同意了用兵,可是对收复新疆之事仍然不是很上心,也不愿意在这多投钱;二则是清政府的口袋看上去鼓鼓囊囊的,可是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特别是李鸿章提出海防之后,慈禧和李鸿章得留更多钱用于组建北洋海军,所以清政府实际上也没什么钱,自然没钱给左宗棠。

所以,左宗棠想要收复新疆,便不得不借钱!

实际上,左宗棠不仅向洋人借钱,也想华商借钱,更向别的省借钱,也即所谓的“协饷”。协饷是清朝军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一省用兵,各省筹钱!所以,左宗棠花掉的五千多万两白银多来源于协饷,除了协饷之外,左宗棠向华商借了846万两,向洋商借了1375万两,这2221万两白银中有1710万两是由红顶商人胡雪岩经手。

那么,左宗棠向华商和洋商借了2221万两白银,可为什么会专挑利息高的借呢?

红顶商人胡雪岩在左宗棠筹钱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可以说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左宗棠负责打战,胡雪岩充当他的“钱袋子”,为他筹集和调拨军饷,两人可谓是合作无间,这才让左的“西征”能够顺利地进行,并且取得成功。

胡雪岩在帮左宗棠借钱的时候,之所以会选择利息高的借,原因也不复杂,不是左宗棠和胡雪岩专挑利息高的,而是他们没得挑。

清政府对收复新疆的态度不是很坚定,也没什么钱,左宗棠又到处借钱,这换了谁,谁敢轻易借给他?万一借出去了,收不回来呢?

所以,没实力的商行不敢借钱给左宗棠,有实力的自然会趁机坐地起价,这是市场机制所决定的,如果不能得到高回报,他们凭什么冒着如此高的风险将钱借给左宗棠?洋人到中国来不是为了当圣母,而是一头头掠夺利益的豺狼。

所以,左宗棠想要低利息的借贷?几乎不可能。

此外,胡雪岩虽说是左宗棠西征过程中的“钱袋子”,虽说他亦商亦官,但是也别忘了,他的本质始终是一个商人。

商人逐利,对于这一点,胡雪岩也不例外,否则的话他也攒不出如此丰厚的身家。

说白了,胡雪岩在帮左宗棠借钱的同时,也在为自己谋财。他出面和华商或者洋商借钱,和谁借或者不和谁借,这个决定权基本在他手上,因为左宗棠只负责最后的点头签字,并不会参与到商谈之中。

如此一来,谁想成为左宗棠和清政府的债主,便得经过胡雪岩的同意,胡雪岩又是一个商人,没点好处怎么能让他点头?

所以,胡雪岩在借钱的过程中吃了回扣,华商和洋商让胡雪岩吃了回扣,当然便得在利息上讨回来,所以利息自然也就高了。

左宗棠又急于用钱,哪还顾得上利息高不高?

左宗棠借的钱利息有多高?向洋人借的1375万两白银,到1882年还了833万两的本金,可是产生的利息已经达到了这部分本金的一半,可以想象利息有多恐怖了。

不过,左宗棠虽然付出了高额的代价,但是最终他也没又辜负人们的期望,成功地收复了新疆,这一滔天的功劳又岂是区区利息所能够遮挡得住的?

左宗棠凭此一功,便足可享誉千古了,壮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噶尔   利息   南疆   喀什   伊犁   俄国   银行   古柏   国库   道光   英国   新疆   叛乱   中国   清政府   外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