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清政府所欠的一屁股债最后怎么样了?是还清了吗?

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于南京(时称江宁)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亦皋华丽号)上与英国签署《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中方向英商征收货物关税需与英方协商;英国公民在中国土地上违反中国法律由英国自行处理......《南京条约》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开启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序幕。

《南京条约》签订后列强纷至沓来与清政府陆续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自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到1912年清朝灭亡的72年间清政府同外国政府或外商、国际组织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契约、协约和合约一共1175件。从1840年到1860年为列强侵华的第一阶段:清政府在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之后又与美国、法国分别签订了《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这三个条约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早期不平等条约体系中最重要的奠基石。

英、法、美这三个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取得了如下权利:自由贸易的通商权与片面最惠国待遇;协定关税的权利;在华传教、租地建房的权利;领事裁判权;香港岛等部分中国领土的占有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而在中国获得了一些新的特权:胃口大开的领土要求、扩大对外贸易窗口的要求、内河航运权、鸦片贸易合法权、内地自由行动权、劳工出国权......1860年以后列强侵华开始进入第二阶段。

这一时期英、法、美、俄等主要列强已完成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日本这个新兴的东洋岛国也已加入到了侵略中国的行列之中。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为标志掀起了帝国主义列强新一轮入侵中国的高潮。这一时期中国已丧失对暹罗、越南、缅甸、琉球、朝鲜等所有藩属国的宗主权,中国本土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瓜分狂潮。这一时期大量国土被割让,财政上背负了巨额的赔款,关税自主、司法独立、内河航运等主权也遭到侵犯。

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中国丧失对台湾的主权长达50年,与沙皇俄国陆续签订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在与沙俄签订《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两个不平等条约之后中国已彻底丧失了日本海方向的出海口,沙俄还攫取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三江的通航权。在这一轮瓜分狂潮中列强在中国大肆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从中国攫取到设厂、开矿、筑路、驻兵等特权。

清政府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后一度患上了“恐洋症”。当时甚至连巴西、秘鲁、智利这些并不强大的拉美国家也一度能从清政府捞点好处。尽管这些拉美小国还不至于要求中国割地赔款,但仍利用当时清政府对国际法(当时称万国公法)缺乏了解的弱点在中国掳掠华工贩卖回国充当苦力。1872年一艘名为玛丽亚·路斯号的秘鲁船从中国返回秘鲁途中停靠在日本的横滨港。船上的200多名中国劳工向当时也停泊在横滨港的英国海军旗舰“爱安丢库”号求助。

英国人登上玛丽亚·路斯号实地考察后认为这艘船有从事奴隶贸易的嫌疑。英国方面因此要求日本政府提供司法协助,而当时日本正试图修改之前与西方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当时日本还无力推翻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所以就试图通过加强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作为外交上的破局。当时的中国尽管受到列强的欺压,不过直到1894年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一直是日本眼中的一个大国,所以日本也乐得在这件事上送中国一个顺水人情。同时日本也希望借助此案恢复和扩大自己的司法主权。

因此日本政府最终判决玛丽亚·路斯号与清政府达成的移民契约无效。船上231名中国劳工最终得以返回中国。由此可见当时清政府在与外国订约时几乎就是一味迁就。不要说英、美、俄这样的列强了,一时间无论大国小国几乎都想要从中国分一杯羹。清政府每次签订不平等条约几乎都要背负沉重的赔款压力:《南京条约》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一共向英、法两国赔款1600万两。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已完全赔付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2100万赔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赔款在1860~1866年期间用海关税收赔付完毕。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赔款数额尽管低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然而当时清政府尚要忙于镇压国内的太平天国运动,所以当时的财政系统就出现了不堪负荷的情况。英国人见清政府无力赔付就趁机推荐英国人赫德担任清政府的海关总税务司。在国家层面这无疑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因为这直接使英国得以操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然而在个人层面上赫德的职业操守明显高于之前清政府的海关官吏。清政府的海关制度正是由这个英国人所规范的。赫德任职于中国海关期间海关内部的贪腐行为明显减少,同时随着贸易的开放使海关总税收逐年剧增。清政府靠着这笔关税收入不仅赔完了战争赔款,而且还积攒下了搞洋务运动的原始资金。赫德一方面是作为英国利益的代表被安插到中国海关的,所以他是帝国主义对中国推行经济侵略的代言人;另一方面正是在他主政中国海关期间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在客观上对中国起到了积极影响。

赫德在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与此同时他所主持的海关还创建了中国近现代最早的邮政系统。赫德尽管代表的是英国的利益,然而与此同时他也能清楚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国雇员的身份。恭亲王奕䜣称赫德为“我们的赫德”。赫德自己在日记中透露:清政府给他的俸禄是每月800两白银。这笔俸禄折合为我们今天的人民币约为149200元。要知道当时清政府给皇贵妃的俸禄是一年800两白银,所以赫德当时在中国绝对享受的是高薪待遇。

洋务运动期间著名的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及船政学堂、金陵机器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天津武备学堂、长江口至南京下关等九处炮台以及后来的京师同文馆和幼童赴美留学、北洋水师等洋务项目所用经费均来自海关收入。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所用的军费也是用中国的海关税收作为担保才从几家英国银行借到了一千四百万两银子的贷款,最后也全部用赫德管理下的关税收入偿还了。当然这位大清国的“财神爷”可不是只管为大清国挣钱的——毕竟他说到底是代表英国利益被安插在中国海关的。

赫德做的事越多就对中国内政影响越深。终于中国首任驻英大使郭嵩焘忍不住问他:“你到底是帮中国还是帮英国?”赫德答:“我谁都不偏袒,就像骑马一样,只有坐中间才能坐得住”。郭嵩焘继续追问:“如果有事不能保持中立呢?”赫德答:“我固是英国人也”。由此可见赫德的真实态度是:在不影响英国的利益的前提下可以为中国尽力争取,但一旦牵涉到英国利益时他就是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代言人。这也就不难解释当时列强为什么会把赫德这样一批人推荐到中国任职。

这些由列强所推荐的雇员在中国利益不与本国利益冲突时也为中国做出了一定的客观贡献,然而说到底他们所代表的仍是本国的利益。这些人牢牢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其实列强根本无需担心清政府赔不了钱,因为这完全可以从清政府的关税、盐税等收入中获得。道光、咸丰两朝的赔款大多都用这种方式进行赔付。1895年《马关条约》的缔结再次使清政府背负了沉重的赔款压力。《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让台湾岛、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辽东半岛等地,同时向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

后来日本在俄、德、法三国的干涉下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又趁机向清政府勒索了三千万两的赎辽费,所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一共需要向日本赔付2.3亿两白银。这笔赔款不仅数额巨大,而且日本方面还限定三年还清。在赔款付清之前日军仍继续占据着山东威海卫基地。当时清政府内部一部分人主张拒绝赔付。要知道三亿两银子可以组建三支北洋水师了,所以当时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不如拿这笔钱组建新军继续作战。然而清政府最终还是按期向日本支付了全部赔款。

当时清政府为偿付这笔巨额赔款只得向俄、德、法三国银行借款。最终清政府用从三国银行借得的三亿两白银还清了日本索要的赔款。当然从三国银行借的钱也是要还的,然而清政府要是有钱又何至于借钱呢?无力还款的清政府最终只得将东北的矿权、南满铁路筑路权以及辽宁的旅顺、大连、山东的胶州湾、广东的广州湾以及一些额外的开矿权力转交给了俄、德、法三国政府用于抵债:俄国获得了南满铁路的运营权,法国获得了广州湾的租借权,德国获得了胶州湾的租借权。

其实当时列强根本就不担心清政府付不起钱。即使清政府拿不出钱,那么能拿得出东西实物吧?能用关税、盐税收入作抵押吧?能用租借地、开矿权、筑路权抵债吧?总之列强是不担心清政府会赖账的。如果清政府要真是不听话,那么大不了再教训教训就行了。清政府的一再退缩忍让使列强的胃口变得越来越大。1901年(辛丑年)9月日本、俄国、英国、德国、美国、法国、奥匈帝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西班牙11个国家同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银等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2238150两,以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为抵押。这笔巨额赔款被称为庚子赔款。尽管是和11个国家签约,但由于在之前的义和团运动中葡萄牙、瑞典、挪威等国使馆也遭受损失,所以最终确定这笔赔款由14个国家瓜分。这其中俄国以出兵满洲需费最多,所以要求得到最大份额。最终俄国得到了赔款总额的28.97%。

继俄国之后其他各国所得份额由高到低依次为:德国20.02%、法国15.75%、英国11.25%、日本7.73%、美国7.32%、意大利5.91%、比利时1.89%,其余六国共计占1.16%。赔款还本付息定在上海办理:先由汇丰、德华、道胜、汇理、正金五家银行经收,次年美国花旗银行在上海设行并参加组成银行委员会,所收本息摊交各国所定银行。清政府以关税收入仅能抵偿旧借外债,为筹还赔款只得将年额2121万余两摊派各省、关,从而引起各种苛捐杂税的不断增加。

清政府偿付庚子赔款期间银价跌落,所以清政府希望用白银偿付庚子赔款,然而各国则坚持按“应还日期之市价易金付给”。截至1905年清政府已因此积欠120万英镑(合银800万两)。1905年4月26日清政府为支付这项差额向汇丰银行借款100万英镑(本息合计1525000镑),同时以关税及山西省烟酒税厘金作抵。巨大的财政压力迫使清政府不断与列强协商关于用白银偿付赔款的事宜。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就中国的赔款是用黄金还是用白银一事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据理力争。

这次谈话间海约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赔案实属过多。”这一信息立刻被梁诚捕捉。这说明美国政府已发现其有关部门在上报庚子之乱的损失之中有“浮报冒报”的现象。梁诚非常机敏地改变了谈判战略:不再去和海约翰纠缠赔款用金还是用银的了,而是趁机在美国国会议员中四处游说退还不实赔款。此后数年间梁诚一直就此与美国国务卿、国会议员周旋。美国人虚报赔款数目被中国驻美公使识破一事很快成为了国际外交界嘲讽打趣的谈资。

美国政界为挽回国际声誉有意退还虚报部分。在美国退回的庚子赔款的背后是清朝驻美公使梁诚与美国国务卿、国会议员的数年周旋,同时他也得到了在美传教士以及部分美国教育精英的支持。毫无疑问清政府是一个腐败软弱的政府,但不能因此否定梁诚个人在争取退回赔款一事的成绩。当然有人会说只不过争取到别人退回来的一点散碎银子而已有何功劳?如果照这样说来曾纪泽从沙俄手中索还伊犁也没功劳喽?反正不过是把自己的地盘收回来而已,为什么不把割出去的土地全都收回来呢?

作为梁诚个人而言:在朝廷软弱的情况下他个人是不可能推翻庚子赔款的,能想方设法争取到一部分退款已算是贡献了。如果有谁觉得这不是一种贡献,那么大可以自己去改变历史好了。好多事就是随便发言很简单,可实际做起来就不简单了。当然梁诚的争取是一回事,而美方的回应则是另一回事。当时的美国正在经历飞跃式的发展:美国已是横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疆域面积9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9800多万的庞大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的相对份额中也已超越原来的世界工厂大英帝国跃居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美国在军事上打败了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获得了古巴和菲律宾等殖民地。这时的美国已不满足于仅仅在美洲扮演老大的角色。正积极试图介入世界事务的美国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视为自己对外扩张势力范围的重点地区。尽管这时美国已是一个世界级的大国,然而相比英、法这样的老牌列强只具有相对优势,但在综合整体实力上仍有一定的差距。这时的美国同其他列强比起来并不常用武力直接侵吞别国领土,而更多是通过要求别国开放门户以实现经济渗透的目标。

正致力于在中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的美国并不希望看到中国的崩溃,因为中国一旦崩溃之后获利最大的将是具有地缘优势的日本和沙俄,而远隔重洋的美国则将失去偌大的中国市场。美国担心巨额的庚子赔款可能导致中国政府的财政体系陷于崩溃,而日、俄将不会放弃这个趁机干涉中国内政的天赐良机。如果美国在此时主动归还赔款无疑会在中国人民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这对美国排挤其他列强的在华势力无疑是极为有利的。事实上美国方面对此是看得相当清楚的。

1906年初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爱德蒙·詹姆士送呈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要求美国政府加速吸引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去。詹姆士在这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同年3月6日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到白宫进谒罗斯福总统。明恩溥建议总统将庚子赔款退还一部分专门用于开办和补贴在中国的学校。

1907年明恩溥发表《今日的中国和美国》一书,他在书中指出:应该多让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去美国留学。后来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动、鼓吹下给国会提出了一个咨文。这个咨文的大体意思为:“我国宜实力帮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洽于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导学生来美,入我国大学及其它高等学社,使修业成器,伟然成才,谅我国教育界必能体此美意,同力合德,赞助国家成斯盛举”。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罗斯福的谘文。

同年7月11日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向中国政府正式声明: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半数退还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根据这一规程的规定: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就派足了400人,那么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被派遣的学生必须是“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当年龄”。

被派遣的留学生中文程度须能作文及有文学和历史知识,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和专门学校听讲。同时还规定他们之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7月清廷外务部及学部共同设立游美学务处及游美肄业馆专门负责接收退款、派遣学生赴美留学等一切相关事务,地址设在惇勤亲王奕誴当年的王府——清华园。两年后的4月26日清廷将游美肄业馆改称“清华学堂”。这就是如今的清华大学最早的前身。

1912年2月12日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在《清帝退位诏书 》中言明:“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大中华民国“。这句话的含义是中华民国继承了清王朝的全部领土及主权,然而与此同时民国政府也宣布继承了清政府的一切外债以及不平等条约,所以列强之前与清政府达成的关于租界、治外法权、协定关税等特权在民国时代依然有效,巨额的庚子赔款也同样被民国政府所继承。清朝的灭亡只是中华民族内部的一次改朝换代,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可以说微不足道。

毕竟一国要废除不平等条约不是看执政者是谁,而是看有没有那个实力推翻以往的既定条约。民国早期内忧外患的局面注定是无力推翻既定条约的。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才使北洋政府看到修改条约的机会。当时北洋政府试图通过参战达到修改条约的目标,然而当时国内军阀混战的局面使中国迟迟无法下定参战的决心。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终于下定决心与德、奥两国进入战争状态,同时宣布之前与德、奥两国所签一切条约一律废止。

协约国方面为鼓励中国参战就宣布:庚子赔款暂缓五年偿还,德、奥部分永远撤销;中国增加5%的关税;天津周围20里内允许中国暂时驻军。一战结束后的协约国与德国达成的《凡尔赛和约》第128款规定:德国放弃1917年3月14日以后的庚子赔款,至此实际上已停付的德国赔款正式宣告终止。另一个战败国奥匈帝国在一战后分化瓦解为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奥匈帝国瓦解后奥地利和匈牙利分别于1919年和1920年与中国达成的条约中宣布放弃赔款。

然而巴黎和会无视中国作为战胜国的诉求而执意将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中国代表因此拒绝在条约上签字。在随后于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得以利用美、日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冲突实现了收回青岛和胶州湾主权的目的,但日本依然得以在山东保留了一部分特权。1924年北洋政府与德国签订《中德协约》,两年后又与奥地利签署《中奥通商条约》。中国通过这两个条约从德、奥两国得到8400万元的战争赔款,确认了中国在战争中所获德国船只的产权。

中国通过这两个条约与德、奥这两个一战的两个战败国形成了新的外交关系以取代之前不平等的外交关系。一战期间遭受重创的俄国相继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革命后的俄国沙皇政权残部、效忠临时政府的势力以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三方混战。这时英、法两国为遏制俄国革命的蔓延决定干涉苏俄革命。1918年北洋政府趁机出兵外蒙和西伯利亚:北洋陆军第九师先遣部队团长宋焕章、海军将领林建章率部奔赴海参崴武装护侨,同时另一路部队在徐树铮的率领下出兵外蒙。

这一军事行动成功收复了外蒙全境,也使中国船只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三江的自由通航成为常态,由图们江进入日本海的航线也被重新打通。据图们江航线打通后的珲春地方史料记载:珲春县城有码头、海运公司并开辟有内河——近海国际航线,火轮常由图们江出海,往来于日本海沿岸的元山、釜山、新潟、长崎等港并远达上海。1924年北洋政府与苏俄政府签订中苏协定:苏俄放弃沙皇时代从中国攫取的一切特权。至此对俄国的赔款也告结束。

此后法国与中国达成协定:自1924年12月1日起至1947年止法国将庚子赔款39.158万余法郎(折合美金为7.555万余元)。法国累计退还余额总数为39.158万余法郎(折合美金7.555万余元)。1920年初李石曾与蔡元培、吴敬恒利用法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在北京创办中法大学。继法国之后比利时在1925年订立中比协定退还庚款。1926年初英国国会通过退还中国庚子赔款议案,将退款用于向英国选派留学生等教育项目。1926年荷兰将庚款全部还给中国,但指定用于水利事业65%、文化事业35%。

随后意大利也于1933年订立中意协定退还庚款。列强之中只有日本始终未退还庚款,甚至在1936年后将得自中国的部分赔款用于侵华战争,直到1939年1月15日国民政府财政部才发出通告宣称停止支付庚子赔款。4.5亿两的庚子赔款按0.4%的年息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九亿八千多万两,在1902-1938年间实际支付6.64亿两,在扣除美、英等国的退款后中国实际支付列强的赔款数额约为五亿七千六百多万两,约占赔款本息总和的59%左右。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若以历史为书,那么我想每位读者对清政府的看法都褒贬不一,因为它既有过康乾盛世的辉煌,又经历过丧权辱国的民族大难。

但是,对于晚清政府,一群昏庸腐败、腐朽没落的统治者,一个苟延残喘,日薄西山的朝廷。它让中华大地陷入近百年战火岁月,让我等先辈历经沧桑饱受磨难的屈辱历史。

所以历史上给予晚清正面的评价实在是屈指可数,更多的指出它的诟病,望后人引以为戒,而不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是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今天就来谈谈晚清政府的债务问题。 近代史上,清政府遭遇的第一个侵略者就是刚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富强起来的英国,一个是闭关锁国数百年的农业大国,面对的一个是开放进取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最终的结果那就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伴随而来的则是一纸《南京条约》:“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清朝政府开放“五口通商”;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英国殖民者在对外扩张中尝到了甜头,自然也勾起了其他国家殖民者的欲望。

1856-1860年间,英法联军侵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再次战败,这次的赔款金额:清政府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白银200万两。

另一方面,刚从明治维新中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制定了“大陆政策”。这个本国资源极度缺乏的岛国将第下一步放在了地大物博的中国。日本一贯使用的军国主义侵略风格这次直接对准了清政府,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依旧是割地,通商,赔款……不过这次的赔款金额早已超出清政府的承受能力范围外了——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后增加三千万两“赎辽费”。要知道当时清政府就算一年不吃不喝,财政收入也不过是8000万两白银。

可想而知,战争赔款给中国的人民带来了多大的苦难,总之是印证了张养浩的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独乐不如众乐”,眼看着清政府这么昏庸无能,其他的殖民者也耐不住性子了,来瓜分中国的侵略者愈来愈多。1900年以英、俄、德、美、法、日、意、奥为首的八个国家进军京城,而这次清政府终于选择了放手一搏,慈禧太后宣战了。虽然经过义和团的裹乱和清军的奋力抵抗,但联军还是以少胜多,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而之后中国与八国签订的《辛丑条约》则直接标志着晚清政府沦为洋人的走狗,成为洋人以华制华的工具。

所以这次的赔款内容则是: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详情为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 据粗略计算,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近60年的时间,清政府“光荣”的为广大的人民增加了1300000000两白银的负担,最大的那一笔还要分39年还清。

可是清政府却在1912年“撒手人寰”,那么的背负的这么多“遗产”(负债)有没有偿还呢?又是怎么偿还的呢?

答案是当然得还!由它的“子女”中华民国的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来还。

先说英国,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前的那些战争赔款,清政府其实已经偿还了一大部分,而剩下的那笔巨款则是由北洋军阀慢慢偿还。后来一战爆发,中国以参战国的身份加入到对抗三国同盟的战争中,因此,英国也停止对剩下未偿还巨款的索要。

更幸运的是,在1927年,英国通过议案,宣布免去剩下的战争赔款,并且将之前索要的战争赔款也全部奉还给北洋政府,但是要求全部用于医疗,教育等公共事业上。自此,与英国的赔款问题得到解决。

再说法国,法国政府和英国政府差不多,作为协约国和北洋政府站在统一战线上,免去了剩下的赔款,从1919年开始大笔退回部分赔款,当然这些赔款也用于公共事业。

接着说美国,美国和清政府的最大一笔债务也是属于《辛丑条约》赔款条例。但是美国政府条约签订后的第三年,就率先将赔款逐渐退还给当时还没灭亡的清政府。无一例外的是,这些费用也必须用于教育事业。

下面是俄国,和另一个处于太平洋沿岸的超级大国美国一样,俄国也无暇顾及一战,而是忙于镇压国内的革命运动,所以北洋政府并没有得到像英法政府那样的对待。但是沙皇却宣布将“赔款”缓付5年,五年缓赔期已到,出人意料的是在1924年,还在襁褓的苏联政府宣布放弃赔款,但是却一直没有退还。

因此与俄国的赔款问题也告一段落。

下面是几个一战的战败国:意大利,德国,奥匈帝国。作为战胜国的北洋政府当然有资格提出放弃赔款的条件。风水轮流转,这次也轮到了这些战败国尝尝赔款的痛苦了。

接着是比利时,荷兰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分别于1925年和1926年设立还款协定,将战争赔款全部退还。

最后讲讲日本,在全面抗日战争以前,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对日本的赔款是照常进行的,以至于会出现日本人拿着中国赔给他们的钱迎接和国民党的四大会战。

随着战争的继续深入,英美等国向日本宣战,中国正式加入二战体系,向日本宣战,国民政府不再承认之前的条约,于是放弃了对日的战争赔款。直至二战结束,中国胜利,那些之前和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才一一废止。

清政府倒台后,中国政府还是向列强总共支付六亿五千多万赔款,想融入国际社会,新生的民国政府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可见战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荼毒,落后就要挨打向来不是一句空话。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满清给中国挖了无数坑,外债就是其中最严重的一个。

满清灭亡时,留下了巨额外债。这些外债主要是战败的赔款,也有为了打仗向洋人的借款。

仅仅1900年庚子赔款,连本带息就高达9.8亿两白银。

因为还有甲午战争的赔款,也有高达2.3亿多两白银。

仅仅这两项累加起来,对中国人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按照当时中国捉襟见肘的财政收入,需要至少二三十年才能还清。

满清前后的外债高达13亿两白银,而当年满清一年总财政收入不过几千万两,而且盈余不多,很多年都是严重的赤字。

因为外债太多,我们就以庚子赔款为例。

这比高达9.8亿两白银的赔款,我国一直支付到1938年抗战爆发。

前后共支付了6亿5237万两白银,差不多是赔款总数的百分之五十,相当于10亿元大洋。

我们挨个国家来看。

德国和奥匈帝国

一战中两国战败,而中国是战胜国,所以当时就停止了赔款。


沙俄

一战期间,俄国爆发革命,沙俄自顾不暇,宣布将“赔款”缓付5年。中国政府,实际上停止了支付赔款,到了1924年苏联做了个顺水人情,宣布放弃赔款。

美国

在庚子事变期间,美国并不积极出兵,也不稀罕中国的赔款。


早在1904年开始,美国就逐步将庚子赔款退还给中国,主要用于支持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支援中国的高等教育,支援医疗等等。


1908年,中国已经支付了美国1400万元美元,还差1078万。从1909年开始,美国开始将剩余的这1078万美元,通过上面说的方式退还给中国,比如建立了清华大学,吸收了大量留美学生。

之后还有几次退款。

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退还其余的庚子赔款1254.5万美元,等于美国人没有接受一分钱庚子赔款。


英国

英国人比美国人小气的多,在1910年前,英国政府只拿出50万两白银建立了山西大学堂(今山西大学)。

直到1926年,英国才决定退款庚子赔款,方式也是吸引留学英国学生,捐助中国教育比如南开大学之内。

英国人退款总数为111万86547英镑。



法国

法国人和英国人差不多,从1919年开始大笔退回部分赔款,鼓励中国学生去法国留学。1922年,法国退还对余款为39158万余法郎,折合为美元7555万余元。


其他国家就差得远,到了1925年,包括日本在内,比、意、荷等国都声明退回赔款余额,并订立协议。

中比、中意分别于1925年、1933年订立协定退还庚款。荷兰于1926年将庚款全部还给中国。


但需要的说明的,这些国家退还中国赔款,不是说就不收钱了。他们一样要收钱,只是成立自己的委员会,将钱用在中国身上而已。


所以,庚子赔款直到抗战爆发1938年还在支付。

甚至,也许大家不知道,庚子赔款今天仍然在退还。

时至今日,美国仍然持续提供给台湾新竹大学庚子赔款的退款。


需要说明的是,庚子赔款退款最少的就是俄国和日本。

俄国之前照单全拿,没有退还过一分钱。苏联上台以后是因为拿不到,才被迫放弃了余款,他们没有主动退过一个字。

日本人也是一样。虽然日本政府有些提议,但日本国民和政客都不需要看到中国强大,最终不了了之。

直到日本侵华以后,才将一部分赔款用于

1936年以后这笔钱则用于侵华战争,包括支持汪精卫傀儡政权派遣留日学生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鸦片战争   北洋   俄国   庚子赔款   清政府   不平等条约   列强   法国   英国   日本   美国   关税   条约   清朝   中国   屁股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