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为何罗贯中却只写魏蜀吴,被抹去的是哪国?

三国时期可能是很多人最熟悉的历史时期。这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三国演义》的流行普及,不过《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而非正史。其实在真正的三国历史上有很多容易被人忽略的冷知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三国时代的起止时间。《三国演义》是从三国之前的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写起,所以在《三国演义》影响下形成的传统的三国印象事实上包括了汉末群雄并起时期和历史上真正的三国时期两个时间段。

最能说明这点的就是:曹操其实并不是三国时期的人。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和百度百科对他的定义都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可从来没说过他是三国时代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曹操和董卓、袁绍、袁术、吕布、刘表、刘璋、张鲁、孙坚等人 各自崛起称雄一方,经过不断的合纵连横和相互兼并最终曹魏、蜀汉和东吴三方势力在群雄争霸的过程中逐渐脱颖而出。

当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格局形成时其他各路群雄基本已灰飞烟灭,不过也有两个崛起于群雄并起时代的割据政权存活了下来,从而成为和魏、蜀、吴并存的一方割据政权。这两个政权分别是辽东公孙家建立的燕国和交州的士氏政权。这两个政权开创者分别是公孙度和士燮。公孙度 (150年-204年)字升济,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士燮(137年-226年)字威彦,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州)人。

公孙度少年时随父迁居玄菟郡。当时玄菟太守公孙琙的儿子公孙豹年方十八,但却早折了。公孙度少时也叫公孙豹,又与公孙琙的儿子年龄相仿,所以公孙琙一见到他就很喜爱。公孙琙送公孙度去学习,后来又为他娶了妻子。建宁二年(169年)朝廷下诏推举有道之士,公孙度与东郡谢弼、东海陈敦一起被举荐担任尚书郎(后汉书为郎中),后又升任为冀州刺史,但因谣言旋即被罢免。

初平元年(190年)公孙度的同乡徐荣推荐公孙度做了辽东太守。尽管公孙度做了辽东太守,但因为出身卑微一直不被当地的世家大族看重。在公孙度升任辽东太守之前襄平县令公孙昭曾刻意打压公孙度之子公孙康——将其贬为伍长。公孙度一上任就将公孙昭抓了起来,在襄平市中将其鞭打而死。郡中豪门望族如田韶等家只因在平时的来往上对公孙度没有恩惠,就都被他找借口杀了。

被他如此诛灭的豪族有一百多家,一时间郡中人个个惊恐万状。这是施威于内,对外他则雄张海东、威服外夷:扶余国王尉仇台更是主动成为辽东的附属,而公孙度也因为扶余在当时强盛的高句丽和鲜卑之间,将自己的宗族之女(《隋书》记载为公孙度之女)嫁给了尉仇台。在公孙度扩张海东期间高句丽王伯固畏惧公孙度的威名,在公孙度讨伐富山贼时亦派遣大加(大加为高句丽官名)优居、主簿然人等相助。

之后公孙度更是东征高句丽、西征乌丸,一时间威震海外。 当时中原人士为躲避战乱多逃往辽东,其中亦有管宁、邴原、王烈、太史慈等知名人物。至此公孙度正式成为一方割据势力,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他趁中原战乱之机南取辽东半岛,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又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俨然以辽东王自居。建安九年(204年)公孙度病逝,其子公孙康继承其位。

建安十四年(209年)公孙康大破高句丽,此后又讨伐韩濊,设置带方郡。至此辽东公孙家成为东北亚区域霸主:分布在今天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扶余、高句丽、乌桓等政权莫不臣服于公孙家。然而就在公孙家势力日渐强盛之时中原大地正在进行着一场影响天下格局命运的战争——官渡之战,战争的结果是曹操战胜袁绍并迅速消灭了北中国各路割据势力。

战后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兄弟前去投奔公孙康。公孙康自然清楚以辽东的实力绝不足以抗衡北中国的霸主曹操,于是斩杀袁尚、袁熙并将其人头送给曹操,而曹操忙于准备南下的战争也就同意让公孙家在臣服自己的前提下保持半独立性。公孙康死后因其二子幼弱而由弟弟公孙恭即位,此时称霸中原的曹操已死,其子曹丕取代汉室而称帝,公孙恭被新兴的曹魏政权拜为车骑将军,假节,封平郭侯。

公孙康之子公孙渊成年后逼夺叔父公孙恭之位,此时曹魏皇帝已换成魏明帝曹睿,曹睿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由于三国时代曹魏的主要精力用于和蜀汉、东吴的战争,实在无暇顾及辽东公孙家,所以只好一直对其采取怀柔政策,正是这一政策使公孙家事实上成为一方割据政权。然而公孙渊心中始终有一个心结无法放下:如果有朝一日曹魏荡平蜀、吴之后会不会对自己下手呢?

公孙渊思前想后想出一个对策——远交近攻:公元233年公孙渊企图向吴称臣以为外应。孙权打算册封公孙渊为燕王,东吴自丞相顾雍、辅吴将军张昭以下等举朝劝谏,认为公孙渊必败,因此反对孙吴对公孙渊的支持,没有被孙权采纳。孙权便遣张弥、许晏等,携金玉珍宝,立公孙渊为燕王。公孙渊没想到孙权会如此看重自己,认为东吴远而曹魏近,所以就害怕事情泄露会引来曹魏的讨伐。

加之他又垂涎东吴送来的珍宝,于是诱斩吴使并将其首级献给魏明帝。魏明帝于是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还让他继续持节任辽东太守。事实上公孙渊这招可谓糟糕透顶:私通东吴在先,尽管魏明帝为集中精力应对蜀、吴,不愿在东北再树大敌而加封公孙渊,但不可能不对公孙渊心生疑虑。而东吴方面被公孙渊如此戏弄,自然也对其恨之入骨,如果将来曹魏讨伐公孙渊东吴自然不会再为公孙家出兵牵制曹魏。

尽管魏明帝曹睿表面上加封公孙渊,然而与此同时他还加封了高句丽东川王和邪马台女王卑弥呼,与此同时曹魏也在积极和乌桓、扶余改善关系,一张针对辽东公孙家的外交包围网正在形成。公孙渊却狂妄地以为:曹魏对自己的加封表明曹魏不敢动自己。于是他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设置百官,遣使持符节,至此公孙家正式建国称王,成为独立于魏、蜀、吴三国之外的第四国。

这一行动迅速使新生的燕国面对曹魏和高句丽的东西夹击,公孙渊为应对这一窘境选择授予鲜卑单于印绶,引诱鲜卑人去侵扰北方,又再次称臣于吴,希望得到外援。公元238年魏明帝召回太尉司马懿,令其率兵四万讨伐公孙渊。六月部队到达辽东。公孙渊派将军卑衍、杨祚等率步、骑共一万多人驻守辽隧,在周围挖壕沟二十多里。司马懿的军队到了辽隧,公孙渊命令卑衍挑战。

司马懿派胡遵与之对阵,卑衍大败。司马懿命令军士们突破卑衍的围堑,引兵向东南进发,然后突然调头东北,直趋襄平。卑衍等惟恐襄平没有守军,连夜赶往襄平增援。行军至首阳山,公孙渊又下令与司马懿决战,这次卑衍又大败。司马懿于是领兵直奔辽隧城下,挖好了壕沟。正巧当时连日大雨,三十多日不停,辽水暴涨,司马懿的运输船可以从辽口直驶到辽隧城下。

雨一停司马懿就立即在城周围堆起土丘、造望楼,准备了大量的石头,用弩弓直向城中发射。城中粮食吃尽,开始人吃人,死者不计其数。八月的一天晚上一颗长约十丈的大流星从首山的东北面坠入襄平城的东南面。没多久公孙渊全军溃败,他与儿子公孙修带着数百骑兵向东南突围而逃。司马懿大军在后面穷追不舍,在流星坠地的地方杀死了公孙渊父子。

割据交州的士氏政权开创者士燮的族谱记载:士燮的祖先本来是鲁地汶阳(今山东宁阳)人,两汉之交为躲避战乱而辗转迁徙到苍梧广信。士燮的家族在交州生息繁衍了六代人,前几代人都只是平民百姓,直到士燮的父亲士赐这代人才开始步入仕途:士赐在汉桓帝年间(147—167年)被任命为日南太守。士赐名义上成为了二千石级别的官员,然而日南这地方位于今天的越南中部地区,是当时汉帝国最南部的边疆之地。

当时交州本就被中原士大夫视为未开发的蛮荒之地,而日南可以说是蛮荒之中的蛮荒,据当时的史书记载:日南当地的土著居民甚至“男女裸体,不以为羞”。日南在当时中原士大夫眼中就是野人出没的蛮荒之地,当时的朝廷将这里作为罪犯流放地,士赐的大部分工作时间其实是和流放犯打交道,形同于官场发配。不过士赐到底算是步入仕途了,这对后来士燮崛起成为一方诸侯其实是相当有帮助的。

在讲究出身门第的汉末官场基本上是通过察举和征辟选拔官吏的,而察举、征辟的权力又掌握在地方世家豪门手中。发迹于交州的士氏家族固然不被中原士大夫瞧得起,但毕竟属于汉末官场体制内的人物,有了这层身份的士燮才有资格结交高门大户,从而为自己后来进一步攫取政治资源奠定了基础。少年时代的士燮就曾游学于京师洛阳,拜在颍川名士刘陶门下学习《左氏春秋》、《尚书》等经典。

出身于交州的士燮事实上是受到过良好的中原文化的熏陶的。早年的士燮先后察孝廉、补尚书郎、举茂才、任巫阳令,到了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年)士燮已升任交趾太守。和日南郡一样同在交州的交趾郡在中原士大夫眼中也是偏远的蛮荒之地,然而实际上交趾的文明开发程度是远远高于日南郡的:交趾郡位于如今越南北部的红河三角洲,迄今为止这里还是越南的主要产粮区。

在当时这里由于可观的粮食产量得以供养大量人口,以致于其户口数量达到了日南郡的十倍,占据交州全部户籍数量的一半左右,长期以来被视为交州首郡。身为交趾太守的士燮在交州的地位实际上已是仅次于交州刺史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初平二年(191年)交州刺史朱符死于当地百姓的起义,士燮出兵平叛后实际上就已掌握了交州的军政大权。

随后他向朝廷上书让自己的三个弟弟分别出任合浦、九真、南海三郡的郡守,从而将自己的势力扩张到整个交州。这时天下已然大乱: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一大批地方割据势力。事实上士燮之所以能镇压民变就是因为他手中掌握有一直以自己的宗族为核心的武装力量。士燮家族就这样成为了交州地区的实际最高统治者。这时东汉朝廷已名存实亡,不得不默认士燮对交州的实际统治权。

与此同时曹操、袁绍等北方军阀正在逐鹿中原,而江东孙氏、荆州刘表等南方割据势力正忙于巩固自己的根据地,一时间谁也没闲暇干预交州的事务,于是交州的士氏政权得以维持了一段相对较为平稳的时光。曹操控制朝廷后任命与自己关系良好的张津继任交州刺史,随即与荆州的刘表发生摩擦。士燮从自身安全考虑认为:张津作为一个在交州没任何人脉背景的朝廷空投官员其实是无力和刘表抗衡的。

如果放任刘表打压张津,那么难保将来刘表势力强大起来后不会对自己不利;相比之下站在张津一边能充分显示自己对朝廷的恭顺态度,又能得到一个制衡刘表的盟友。士燮为此上书朝廷声称其他刺史都已改称州牧,那么交州也理当如此,因此请拜张津为交州牧。然而张津这个人的能力实在太有限了,以致于他连自己的部下也驾驭不了,最终被部将所杀。

刘表一听说自己的对头张津死了,于是以赖恭为交州刺史、吴巨为苍梧太守,一同进驻交州。这时已控制朝廷的曹操以朝廷的名义下诏:“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这使曹操和士燮实现了双赢:曹操得以遏制刘表的扩张。士燮对交州的统治则因为这道诏书变得名正言顺了。

后来吴巨与赖恭失和并发兵驱逐了赖恭,而士燮则因“进贡”殷勤被拜为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士燮主政的四十余年间交州大体上维持了安定局面,一时间许多中原人士纷纷南下交州避难,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学文化,促进了交州的繁荣发展。这一时期交州扮演了各路人才的集结地和中转站的角色,据当时的史料记载“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

同时史籍中还记载当时的交州”疆场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当时的士氏家族”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由于汉代的交州地跨如今的中、越两国,因此士燮在越南也有很高的声望:古代越南的汉文史籍中均称其为”士王“,据《大越史记全书》记载:”我国(此处指越南)通诗书礼乐,为文献之邦,自士王始”。越南陈朝还追赠士燮为善感嘉应灵武大王。

然而交州的这种相对安宁的状态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随着汉末群雄纷争日渐过渡为较为稳定的三足鼎立形势后交州的割据状态就逐渐走到头了: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派步骘接管交州,从此交州士氏政权归附东吴,但仍在当地保留有相当大的权力。226年士徽起兵叛吴,被吴将吕岱所杀。士徽死后士徽的大将甘醴、桓治等人率领官吏与庶民攻击吕岱,但最终还是被吕岱平定。至此交州士氏政权彻底覆灭。

辽东公孙家和交州士氏这两个割据政权又还略有不同:交州士氏从未正式称王称帝,而是始终以州牧身份治理交州;相比之下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在公元237年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设置百官有司。作为割据政权的交州士氏从未正式确立国号,所以在理论上士氏政权始终是汉室、东吴的臣属。辽东公孙家倒是货真价实建立国号为燕的政权,从而俨然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外的第四国。

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国时代其实是四国鼎立。可我们一提起三国时代想到的就是曹魏、蜀汉、东吴三方博弈,而辽东公孙家建立的燕国却几乎被世人所遗忘。无论是作为正史的《三国志》还是作为历史小说的《三国演义》中基本上都没怎么提到燕国。燕国正式确立国号是在公元237年,如果从公元190年公孙度割据辽东算起有48年的国祚。这样算来燕国的国祚比蜀汉还长,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政权会被忽视呢?

如果说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为吸引读者会对内容有所取舍,那么陈寿写的《三国志》作为正史为什么也很少提到燕国呢?中国古代的史籍是以中原地区为核心叙述的:传统的历史观大多先入为主着眼于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博弈,然而对三国与边塞少数民族以及海外国家的联系则往往比较容易忽略。辽东公孙家和交州士氏这两个偏居一隅的割据政权几乎很少介入中原事务。

从我们上文对辽东公孙家和交州士氏这割据政权的叙述中可以看出这两个政权和高句丽、乌桓、山越等边塞民族的交集甚至比与魏、蜀、吴三国的互动还多。偏居一隅的辽东公孙家和交州士氏的扩张方向并不是中原地区。这点和魏、蜀、吴三国是有根本不同的:魏、蜀、吴三国都是以一统天下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然而辽东公孙家和交州士氏却是致力于向周边地区扩张。

偏居一隅的燕国只想在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同时向高句丽、乌桓等周边民族地区扩张。燕国从来没像魏、蜀、吴三国一样想着要入主中原问鼎天下,所以燕国对当时整个天下的局势所造成的影响相当有限。况且燕国无论从地盘、人口、经济、军力哪方面看都远不如魏、蜀、吴三国。这样一个实力弱小且偏居一隅的割据政权被人忽视实在是再正常不过。

燕国尽管从公元190年公孙度割据辽东算起有48年的国祚,可从公元190年到公元237年这47年间辽东公孙家并未正式确立国号。严格意义上那时的辽东公孙家至少在名义上是曹魏的臣属,而在公孙渊正式建号立国之后不过短短一年时间就被司马懿给灭了。因此辽东公孙家创建的这个割据政权到底算不算一国在史学界其实是有争议的。正是这样一些原因导致燕国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实在是太低了。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曹魏、蜀汉、东吴各自都有自己单独的《魏书》、《蜀书》、《吴书》,而公孙家的燕国则只是在与其他三国发生交集时才会顺便提到。连作为如实记载历史的《三国志》尚且如此,那么作为历史小说的《三国演义》在这方面就表现得更明显了。历史小说尽管是以历史背景为框架,但毕竟不是完全还原历史——正如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不能等同于历史纪录片。

如今我们很多人的印象其实来自于《三国演义》的流行普及。《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在本质上是为观众讲故事的。历史故事尽管要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框架,然而为了吸引读者就必须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冲突。历史小说并不是要面面俱到反映所有真实的历史细节,而是要重点突出历史上那些具有强烈故事冲突的事件。历史小说写什么不写什么其实是有所选择的。

如果我们现在要写一部以隋末唐初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如果要求在秦琼秦叔宝和沈光沈总持两个人之间选择一人作为主角,那么我想99.9%的人都会选择秦琼秦叔宝。长期以来以隋末唐初为背景的小说、戏曲、评书中秦琼秦叔宝都是关键的主要人物,而且他还是中国人几乎家喻户晓的门神。相比之下沈光沈总持却是一个不大被一般观众所了解的历史人物。

如果你要以一个大家都不知道、不认识、不了解的历史人物作为主角创作一部历史小说,那么很可能作品出来之后只能在相对冷门小众的范围内传播。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中魏、蜀、吴三国的故事从评书到小说可谓是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这些故事写成小说在销量上更有保障。如果把相对不被人熟悉的燕国作为主角塑造搞不好会把整部作品弄成冷门作品。

《三国演义》的故事在本质上是争霸的故事:曹魏、蜀汉、东吴三方围绕天下霸权各种斗智斗勇。这就为罗贯中塑造万夫莫当的英雄、足智多谋的谋士这些饱满的人物形象提供了足够的题材。因此罗贯中很自然会选择魏、蜀、吴三国作为叙事基本点。如果要把不为人熟悉的燕国作为小说的主角恐怕效果不会太好,所以整个《三国演义》中只有“公孙渊兵败死襄平,司马懿诈病赚曹爽”这一回让燕国作为配角露了一次面。




毫无疑问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是非常成功的,将东汉末年那段群雄并起的风云岁月表现的淋漓尽致。无数人更是通过《三国演义》了解东汉末年这段历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但三国演义终究只是一部小说,有其艺术性需求,更是为了突出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斗争,东汉末年原本是四国鼎立,罗贯中却故意将东汉末年第一个称帝的人抹去、第一个国家抹去。

翻阅正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里,在华夏大地上上演的其实是四国鼎立的“大戏”。而这个被罗贯中所抹去的国家便是燕国,燕国的建立者是公孙度,同时燕国也是所有国家中最弱的一个,很难想象他们之中最有实力的曹操至死都没称帝,而最弱小的公孙度却是先跳出来的那个人。

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公孙度这个人吧。公孙度字升济,辽东襄平人,趁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在辽东打下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并当起了皇帝。

自董卓之乱起后,各地军阀为讨伐董贼而无暇东顾,公孙度便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接着便是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越海取胶东半岛东莱诸县;继而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可谓是威加海外,俨然一副辽东王姿态。

到了公元190年,公孙度称帝,国号为燕,并且对汉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封的永宁乡侯嗤之以鼻,不过由于吴蜀联盟的存在,曹魏的主力不得不部署在南方,无暇北顾公孙度,所以燕国因此得以在曹魏卧榻之侧酣睡,一山可容二虎。

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汉进入了全面收缩阶段,转而进入战略防御阶段,曹魏可以腾出手了。

这才进行了对位于曹魏北方的燕国的战争,公元238年6月司马懿亲率大军进入辽东,此时的燕国建立者公孙度早已病逝,其孙公孙渊率数万步骑兵防守辽隧,抵御曹魏“入侵”。可令燕国没想到是司马懿对辽隧只是佯攻,目的是偷袭燕国都城襄平,公孙渊被围困城中,不久,襄平守将投降,公孙渊被斩,燕国灭。

至此,立国48年的燕国画上了句号。48年的国祚比蜀汉还长,为何后人直说三国鼎立而不说四国鼎立呢?或许是因为公孙度所建立的燕国并无图谋中原之野心,偏安于一隅,加之其为东汉末年最小之国,且又是第一个被灭之国,存在感较低,再加上罗贯中《三国演义》为艺术性需求,为了渲染魏蜀吴三国争霸,这个弱小的燕国自然也就被人所遗忘了。




公元184年,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运动,宣告了原本强大到似乎不可战胜,可以永恒延续的东汉王朝正式进入末年,在后世人们的眼中,那同时也是拉开三国序幕的标志性事件,由于参加起义的人们用头缠黄巾作为自己人的身份标签,所以后人将其称为“黄巾起义”。

由于朝廷吏治极为腐败,作为最高领导人的汉灵帝都公然卖官鬻爵,同时严重的外戚斗争与边疆战事在不停地损耗着国力,也让人们的生活略加难过,等到184年的时候,在持续大旱的刺激下,所有积蓄已久的矛盾都开始爆发,黄巾起义就如同一点火星出现,遍布全国的上百万民众尽皆加入,东汉王朝的大厦就此开始崩塌。

在朝廷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有很多人都看到了朝廷的腐败与无能,他们开始对朝廷失望,乃至于彻底灰心,于是主要开始打造自己的力量,于是天下豪杰蜂拥而起,地方群雄并立。汉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在经过一系列的战斗以后,众多的诸侯都被消灭,基本只剩下曹魏、蜀汉、东吴,所以后世又将那一段历史称为三国。

其实东汉末年有4国并存,然而后人在提到那一段历史的时候,对于曹魏的曹操、曹丕、司马懿,孙武的孙策、孙权、周瑜,蜀汉的刘备、关羽、诸葛亮等人都可以津津乐道,除此之外就基本没有太多印象,仿佛当时整个天下就只有这三个国家,那么多出来的那个国家哪里去了呢?为何后人基本没有太多印象,只是将其称为三国。

在曹魏、东吴、蜀汉之外的第四个国家叫做燕国,主要地盘在辽东,政权奠基人名为公孙度,让辽东在东汉的乱世中还是保持了相对和平的状态。公孙度本来只是郡中一个小吏,而且还因为成绩不好而被罢官,但是他有一个老乡叫做徐荣,徐荣在当时的大权臣董卓手下做官,并且很受器重。

徐荣向董卓推荐了公孙度,于是公孙度就此成为了管理地方的辽东太守,所谓“逐鹿中原”,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去争夺中原,所以天下豪杰都在中原打生打死,而公孙度就在相对偏僻的辽东进行发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猥琐发育),将辽东治理得极为兴旺,不仅百姓都极为敬服,而且东征高句骊,西征乌丸,让那一些已经强大起来的异族也纷纷来投。

同时由于辽东相对其它地方要安静和平很多,没有那么多的战乱纷争,所以其它地方的英雄豪杰也纷纷来投,如王烈、太史慈等出色的文臣武将。这这顺遂的发展下,公孙度的志向变得越来越大,他在190年自称辽东侯,衣食住行都是使用皇帝才能使用的规格,对曹操封其为侯的使者不屑一顾,说:“我已经是辽东王,又何必去做他的侯呢”,其实此时他已经是事实上的皇帝。

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在237年自立为燕王,并且一切都仿照天子的规格来设置百官,建立起了燕国,而从公孙度自立为侯开始,燕国此时已经存在了47年之久,曹魏的曹操首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让自己进爵为魏王才有了魏国,孙吴的孙权是被曹丕封为吴王才有了吴国,蜀汉的刘备首先也是自立为汉中王,可以说公孙度的燕国与其他三国在地位上其实也相差无几,为何会被大家所忘掉呢?

原因其实也非常简单,还是因为燕国的国力太过弱小,虽然说打高句骊打乌丸的时候打得是风生水起,看上去相当厉害,但是魏蜀吴三国随便哪一个腾出手来也不是燕国可以应对的,等到诸葛亮病逝,蜀汉终于不再北伐的时候,魏国派出一个司马懿率领几万兵马就把燕国给灭掉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东汉   蜀汉   辽东   太守   公孙   东吴   日南   越南   中原   朝廷   的士   演义   政权   公元   历史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