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得志的勾践,依旧留名青史

越王勾践是一位英雄,逆境之中,卧薪尝胆,最终灭掉了吴国,成为春秋历史上的霸主,的确是个人物。从失败者到胜利者,在他身上那种百折不挠,顽强,不屈服命运等等的优秀品质,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所传颂。

谈论历史不能够以成败论英雄,应该去联系当时人物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看,勾践虽然赢了,但是赢得丢人,范蠡说他是“长颈鸟喙”一点偏差都没有,完全命中,这样的人最后却成了民族的英雄人物,而且加以传承,吴王夫差虽然输了,但是输的有尊严。

小人得志的勾践,依旧留名青史

前496年,吴越两国爆发大战。吴军气势汹汹,越军且战且退至今浙江一带,年轻气盛的勾践知道如果直面吴军的话,自己恐怕难有胜算,必须出奇制胜。于是,他派人从越国的大牢中找到一批死囚,许诺他们只要能够完成自己的特殊命令,将以战死者的身份给他们相应的荣誉,并厚待其家人。反正难逃一死,而且死后啥也没有,还会祸及家人,怎如满足勾践的要求而死落个好名声好待遇呢。众死囚无不答应。蛮族人重信守诺,没有一个掉链子的。第二天,吴越两军列阵备战,这些死囚们穿着越军军服,手持宝剑,排成三行,步行至吴军阵前,齐声呐喊着相继自刎身亡。吴军虽然身经百战,但从遇见过如此阵仗,难免一时失神。两军交锋,失神就会送命。蓄势待发的越军趁机逆袭吴军,还没回过神来的吴军顿时溃败。乱军之中,越国大夫灵姑浮追上狼狈而逃的阖闾的战车,用戈攻击立于车上的阖闾,可惜让久经战阵的阖闾躲过了要害,只斩落他的脚拇趾。

派出敢死队和敌人死拼,以较少的死亡换取大部的生存或者整体的胜利,这在古今中外不乏其例,但勾践这种战法,恐怕是古今再无,仅此一例。或者说,也只有勾践这种人才会想得出来用这种方法和敌人交战。

小人得志的勾践,依旧留名青史

不幸的是那时没有这么好的医疗条件,加上阖闾年老气衰,在吴军逃跑的路上又顾不得包扎,以致于在吴军好不容易安顿下来时,阖闾已受不了十趾连心的切肤之痛,一命呜咽了。

比勾践年长八岁的夫差临危受命,挑起了吴国的重担。总的来说,此时的吴国形势尚可,老冤家楚国还在刮骨疗伤,老霸主晋国则忙于权臣之争,越国更没有趁势杀入吴境,再加上伍子胥等人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所以,夫差很快就坐稳了江山。

夫差没有忘记阖闾的遗命,他让人每天对自己喊“夫差!忘越王之杀尔父乎?”夫差答 “唯。不敢忘”!

勾践在继位之初就一举击败了来犯之敌,射杀吴王阖庐,很快就在国内树立起了自己的威望,让他雄心勃发,他想在吴国还没有从国丧的巨大打击中走出来的时候,趁机一举灭掉吴国,绝对不给他们喘息之机。吴国的继任的国王夫差,整军经武,动作频频,明摆着要报这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这是他首先想到的,但是他的谋臣范蠡却有不同的意见。

  范蠡认为吴国这次没有受到重创,国力依旧强大,精锐没有损失,越吴两国的力量悬殊的现状没有丝毫改变,贸然发动对吴的战争,必然招致无法挽回的损失。然而继位之初就取得巨大的胜利,他志得意满,再也听不进去不同的意见,一意孤行。

小人得志的勾践,依旧留名青史

前494年,夫差以伍子胥为将,悉发精兵击越。吴越两军战于夫椒(今江苏太湖洞庭山)。吴军满心报仇,势不可挡,将越军杀得大败,并尾随溃败的越军直捣越都会稽,将勾践率领的残兵五千人围困在会稽山上。再这样战下去,无异于自杀,必将全军覆灭,面对敌军的重重围困,勾践不相信就此完了,他还是抱有最后一线的希望,希望他的手下有人能想出反败为胜的计策,或者至少能想出突围的办法,并承诺:“我的臣民宗族,不论贵贱老幼,凡是有办法击退吴军者,寡人愿与他共同执掌国家政权!”

  但是在这样一败涂地的境况下,扭转局势的希望是很渺茫的,甚至可以说是毫无希望的。古代两军交战,战败的一方能战则再战,不能战则走,无路可退就剩投降和死亡,勾践君臣的处境显然是第二种情况,所以他所幻想有第三个选项是找不到的,他的谋臣文种明白这个道理,他对勾践说:“商人往往是在夏季储藏冬季的皮货,冬季储藏夏季的衣物,天旱备船,天雨备车辆马匹,这是长远的打算,以便不时之需,大王现在被围困在会稽山上,已经是山穷水尽了,想找能挽回败局的人才恐怕有些为时过晚吧!”

  勾践知道,越国虽然死伤惨重,但是只要还能保住这五千残兵败将,卷土重来,抱战败之仇也不是没有希望了。这次的军事行动,他没有听取谋臣的建议才导致这样的惨败,所以此时勾践及时吸取这惨痛的教训,开始重视谋臣的建议了,他知道文种素来足智多谋,一定有办法,于是勾践表示对谋臣的重视,他说:“只要还有你们在我们身边出谋划策,就不至于陷入绝境,寡人愿听您的高见?”于是他握住文种的手,表示异常的亲近和极大的信任,恳切的求计于文种。文种深受感动,但是他也知道,军事上的失利还可以通过外交的手段来挽救,但是现在这样的情况,完全被动了,谈判的筹码尽失,只有请降才有卷土重来的机会,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于是他说:“大王,到了目前这样敌众我寡,层层包围之下的境地,除了委曲求全,向吴国请降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屈膝投降,对于勾践来说是耻辱,身为一国之君他不甘愿。但是此时他不能像当初那样头脑发热了,在生死关头如果还不能冷静下来,这最后的一点老本也会被吃掉。他迟疑不定,但是想到与吴国力量悬殊,除了屈膝投降别无他途,所以在这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能接受这样的现实,派遣文种为全权代表,下山向吴国请降,并说希望让越国做吴国的附属国,勾践依然是越国国王,但他愿意给吴王做奴隶,只求夫差保留越国这个国家。 

小人得志的勾践,依旧留名青史

 吴王夫差抑制不住胜利的喜悦,看到跪在自己脚下代表着越王的使臣,诚恐诚慌的样子,愿意无条件的臣服,恭敬恳切的乞降投诚他十分高兴,兴奋之余也想表示下胜利者的大度,但是相国伍子胥投了反对票,认为这是灭越的天赐良机,他说:“首先,吴越两国多年来互相攻伐,是世仇,双方都以灭掉对方为己任。其次,两国的地理条件和国情就注定有越没吴,有吴没越。吴越两国接壤,因为领土争议引起的摩擦固然是家常便饭,但真正的原因是吴越两国的各方面情况都是差不多的,吴国人能适应的了在越国生活,越国人也适应得了在吴国的生活,所以两国不论谁灭了谁,都非常利于统治对方,但如果跟其他国家发生战争就会得不偿失,即使能灭了对方也不一定能统治的了对方。所以现在正是灭越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错失良机追悔莫及啊!”伍子胥向来有远见,想问题总是着眼于长久计,深得先王和今王的信任,故委以军国重任,于是夫差又犹豫了。

  文种看出了夫差对伍子胥的意见的重视程度,心中焦急,大声叫道:“如果大王不宽容越王的过错,一定要消灭我国,那么我国上下一心,不惜焚毁宗庙,焚烧府库,虽然仅有五千将士,也可以一当十,决一死战,到时候玉石俱焚,如此未必有利于大王,尚请大王三思!”

  这时候吴国主和派的代表太宰伯嚭适时的站出来说话了,这又是新一轮的争论。伯嚭似乎很有悲悯之心,满嘴仁义道德,说的头头是道,他说:“战争的目地就是为了征服,现在越国举国投降,为什么非要赶尽杀绝呢!”。文种知道太宰伯嚭这样的主张倒不是他真有什么仁慈之心,而是收人钱财与人消灾,伯嚭接受越国的贿赂数目实在不小,自从他成为吴王的红人那天起就被越国盯上了,多方拉拢,伯嚭私底下与越国的情报部门接触让他尝尽甜头,得了的不少好处。吴越两国世代为仇,彼此都了解对方的情况,收买敌国的权臣为自己的代理人原不足为奇,但是伯嚭这样的重臣也会被收买令人费解。伯嚭位高权重,吴王宠信有加,得到的好处越国是无论如何也给不了的,但是伯嚭嘴上说的好听,实际上是胳膊肘是在往外拐。他之所以甘为内奸,除了其为人极为贪婪,还有就是其好色,越国对敌国的权臣的习性爱好,优点弱点了若指掌,知道他好这口,自然就祭出了美人计。他们知道,这个吴国的新贵别看嘴上仁义道德,其实此人贪财好色,尤其是好色是他最大的弱点,于是越国的贿赂主要是美女,越女温柔多情,着实令太宰伯嚭销魂,难以忘怀。这时文种早就送给太宰伯嚭几个美女,请太宰伯嚭多多美言,让吴王赦免越王,并承诺,事成之后还有重酬,现在送几个绝色佳人只不过是预付部分。所以伯嚭对越王君臣早就产生了好感,何况还有更多的好处,为此他处处与主战派伍子胥唱反调,拉拢一批不明真相的朝臣形成了所谓的主和派。

  伯嚭为人贪婪好色,但是却得到吴王夫差的宠信,在吴国朝堂上如鱼得水,混的的十分滋润,一路升官发财,直至蹿升到太宰的高位,他之所以有这样的地位,是因为他精通谄媚之术,他知道任何坐在高位子上的人都喜欢听歌颂的话,这也是他的过人之处,可以说在这方面他就是个天才,尽然也把并不糊涂的吴王夫差也伺候吹捧的十分舒服,每次都是龙心大悦,甚至一度将其引起为心腹,对他是言听计从,以为他是个忠臣,相反吴王对先王信任倚重又敢于直言的伍子胥有些疏远,虽然依旧对伍子胥敬重和重用,委以军国重任,但是在潜意识里,他还是不大喜欢伍子胥,虽然他毫怀疑伍子胥的忠诚和才干,但是他的直谏敢言总是让他心里有些不舒服,于是君臣二人的合作不是那么亲密,而是渐行渐远。因此吴王夫差自然比较听伯嚭的话,当年答应为父报仇的夫差,早已把这誓言抛到九霄云外。他做出了今后让他最为后悔的一件事,放勾践一马。不过勾践和他的老婆必须要来吴国为奴为婢。这投降协议算是达成了,文种这才松了一口气,总算是不辱使命。

不过伍子胥是坚决反对啊,多次见夫差跟他说明,勾践此人狼子野心,绝非等闲之辈,有遭一日他抓住机会肯定会对我们痛下杀手的。任凭伍子胥怎么劝,这夫差就是不听。所以伍子胥只有干着急的份,眼睁睁的看着灭越的大好机会丧失掉。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吴国存越的利弊:首先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灭国战争虽已司空见惯,但被灭之国一般都非大国,即便被灭很多还会象征性地保存宗庙,让其渐次消亡,这似乎是春秋攻伐时的一种大国风范。吴国在崛起过程中也灭过一些不起眼的小国,打败过一些大国,但终究没有那么大的胃口吞并任何一个大国,越国在当时也算地区小霸,真要一口吞下的话,吃相会很难看的,春秋时代本就是一个战乱纷繁的时代,不是你倾尽实力灭了一个国家就可以安享太平的,得一直保持强盛的实力,才可以久立不倒,最终实现自己的宏图。灭掉越国恐怕会引起中原大国们的警惕或干涉,此时的夫差刚上台不久,根基未稳,一定不想过早暴露自己的野心。

而且吴国国力强盛,夫差在当公子的时候就有君子之称,有一种清高在上的姿态。在打败越国之后,多少受周朝礼乐制度(对待君王及其礼嗣要保持尊重)的影响,同时为避免旁人对自己君子之称的不认可,没有对勾践及越国破坏到底。

其次越国历史悠久,民心归附,好战不屈,真要到了亡国之际,一定会掀起强烈的反抗浪潮的,那将牵扯吴国的力量,使其无力北上争雄,夫差绝对不想在这样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费力不讨好。这点从后来楚国灭越后,越人不肯屈服,不停地反抗逃亡,一直到三国之后才消停就可看出端倪。再次,勾践“够贱”,做小伏低的态度让夫差很满意,加之伯嚭的美言,夫差乐得就坡下驴。所以说夫差不急着吞并越国,他更希望在以后的日子将越国绑上自己的战车,成为吴国的财源地、兵源地,后来越国作为附属国,确实上缴了不少财力物,为夫差后续的征战提供了资本。到此时来看,不杀勾践,不灭越国利更明显。

  脱离围困的勾践首先作了自我批评,反省错误,他说:“寡人自不量力,发动了对吴的战争,导致国亡家破,百姓流离失所,军队横尸原野,流血惨死,这一切罪过都是寡人一手造成的,请全越军民原谅寡人,允许寡人改变国策”于是国事悉委文种范蠡,自己情愿到吴国为质,从此勾践开始了他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的传奇历史。在吴王面前勾践更是小心翼翼,异常恭敬孝顺,显得十分忠诚,甚至不惜给吴王牵马当奴仆,据说为了向吴王表达他的忠贞不二,恭敬孝顺,吴王在病中不仅亲侍汤药,端屎端尿,更夸张的是尽然亲尝其粪便以究病源,枉顾自己身为国君的尊严,吴王深受感动,觉得勾践并不是伍子胥等主战派所描述的那样阴险和有野心的人。勾践在服奴纳贡期间也真的坑死了吴国的百姓,前483年,勾践派文种打着越国遭遇饥荒饿殍遍地的旗号到吴国向夫差借粮,夫差很大度的就把粮食借给了越国。勾践把轻而易举地骗来的大批粮食赏赐臣民,大家欢呼雀跃。等到越国的粮食丰收了,勾践按照既定的计划,将一部分谷子蒸熟了晒干,假冒好谷子,让文种送还吴国,吴国人用这种麦子播种,当然长不出粮食,于是吴国闹起饥荒,甚至易子而食。

  勾践回国励精图治,首先他慰问优待战死将士家属,关心民间疾苦,鼓励生产,勤政亲民,礼贤下士。为了增加人口数量,发展生产,越国对婚姻制度作了大幅度的修改,明确规定;

  1、禁止老夫少妻和老妻少夫的婚娶。

  2、女子年满十七周岁未聘,女子父母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3、男子年满二十周岁未取,男子父母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4、孕妇在到临产期间,上报官府,由官府派医护人员看护。

  5、生男,赏酒食两份,狗一条。

  6、生女,赏酒食两份,猪一口。

  7、生三胞胎,官方派乳母一名。

  8、生双胞男,由官府出粮养育。

  与此同时,还颁布了一系列利于发展生产,国内团结的政策,比如关于服兵役制度,社会福利制度以及人才政策等,其中明确规定;

  1、嫡子为国捐躯,举行葬礼,全家免徭役三年。

  2、庶子为国捐躯,举行与嫡子同样的葬礼,全家免徭役三月。

  3、孤老、寡妇、患有疾病、贫困无依无靠的人家的子女由国家抚养。

  4、对于有才能的人才,国家优厚待遇,鼓励其为国效力。

  5、对于外来人才,国家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接见,以示尊重。

  6、对于外来的年轻人,应供其食宿,与他们多接触,并将他们的详细情况登记在册。

  这些法令条款,全国凛遵,逐步落到实处。之所以能够很好的落实,首先是勾践本人身体力行,十年里没有向百姓征收赋税,甚至他本人亲自下田劳动,妻子亲自纺纱织布。这样过了十年,越国国库开始充盈,人口逐渐增加,不知不觉越国实力大增。

为了拖累吴国,实施美人计,“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让吴国大兴土木腾空国库,无钱富民养兵。

小人得志的勾践,依旧留名青史

  会稽之战后,越国上下对敌国仇视之心都雪藏了起来,越人都知道作为战败国,跟吴国不再是实力相当的平等国家了,所以越人都像他们的国王勾践那样低调,对吴国的仇视大为收敛。但是现在不同了,越国的国力在这十年里的悄悄得以壮大,又回到了十年前足可与吴国抗衡的时候了,有这时全国反吴情绪再度开始高涨,人人请战,以雪会稽之耻,但此时的勾践认为现在时机还未成熟,当然他不可能直接说时候未到。

  又过了两年,举国上下反吴情绪已经开始表面化了,再次请战灭吴的声音又起,大家都说只有像勾践这样恩加四海的伟大君主,才会得到了全国人民一致拥护爱戴,这次勾践感受到了上下一心的力量,他同意进攻吴国,之前他还开了誓师大会并发表了演讲,他指出:“古代伟大的君主或优秀的将领,不求军队数量,但求军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怕士兵没有觉悟,不知道耻辱。现在吴国军队数十万,装备精良,可是他们的军队没有觉悟,不知道他们打仗是为了什么,人心不齐,士气低沉,可见这是上天要将吴国赐给越国。”接着他又强调,统一指挥,协同作战,搞好团结的重要性,最后他提出几点希望,希望全军将士奋勇进击,同仇敌忾,希望全军将士勿忘国耻,一举歼敌,有功者赏,退却者斩……

  全越人民踊跃参军,互相勉励,父勉其子,兄弟勉励,妻勉其夫,他们都很激动,觉得为伟大的君王死也是光荣的。此时,吴王对确信越国是打心里的臣服了,早就放松了对越的警惕,毫无防备之心,简直就忘记了这个被自己征服的小小国家。吴王现在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了,与中原诸侯争霸,连年用武,士卒疲惫,国库也大半被掏空,然而他还是不知道。伍子胥多次提醒,也没有引起他足够的重视,现在吴国今非昔比,不仅统一了东南,而且北上争霸,在诸侯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早已将那个臣服于自己的越国忘记了,只要伍子胥还是念念不忘,总是说越国是心腹之患,不可放松对越的警惕。吴王听的很不耐烦,以现在吴国的国力,其他诸侯尚且惧怕三分,小小的越国能成什么气候,以至于伍子胥的一再提醒不要忘记越国,让吴王怀疑伍子胥跟越国也有什么血海深仇,因此更加的疏远伍子胥,言不听计不从,将伍子胥活活的气死。

  前482年,勾践趁吴军与中原诸侯黄池会盟之际,派遣娴于水性的水军二千人,训练有素的战士四万人,受过良好教育的核心禁军六千人,军官一千人(乃发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攻打吴国,击败吴军,杀吴太子友。吴王夫差匆忙回国,夫差在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候被突然打下神坛,彻底懵了,他的价值观霎那间碎了一地,从此,他开始破罐子破摔了,不理国政,只知享乐等死。

前478年,勾践又乘吴连年天灾、兵疲民饥、军队分散的有利时机,再度率领5万大军攻打吴国,大获全胜。这场中国历史上较早的江河攻击战是吴越之争中最关键的一仗,使吴军精锐尽丧,越国灭吴称霸的时机已成熟了。

之后,勾践多次攻吴,吴国最后的一点力量也在几年的战争中消耗殆尽了。前473年,越兵攻入吴都姑苏,吴国灭亡。勾践本想把夫差流放甬东(今浙江舟山),给他百户人家,让他在那儿混吃等死,有时间也可以找来消遣一下。夫差最后关头硬气了一把:“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我后悔不听子胥之言,让自己落到这个地步,死后也无脸见他!”于是蒙上脸自挂东南枝了。

  越国一举灭掉了强大的吴国,让诸侯刮目相看,纷纷前来庆贺,越王终于扬眉吐气了一番,封赏有功之臣,文武官员列两班,勾践看到得了自己无数好处的吴国内奸伯嚭也赫然在列,只见他面有得色,自以为勾践在吴国为质时候他多有照顾,为越国立了汗马功劳,等着重赏。越王大怒,喝令武士将其推出斩首示众,伯嚭来不及为自己辩护,被冠以“不忠于其君,而外受重赂,专一背叛国家”等罪名。勾践处决敌国的奸臣,看似是痛恨不忠的小人,其实真正原因是他在吴国为质的时候,在吴王面前的伏低做小,种种丑态伯嚭都看在了眼里,岂能容这样的一个人活在世上。

  越国灭吴后越王勾践开创了成功之后诛杀功臣的先例。觉得自己当年曾经做过那么长时间的奴隶,还当过马夫,尝过粪便,不能被大家知道,一定要把所有知道这些事的人都杀掉。于是他先杀了自己的妻子,然后准备收拾范蠡、文种这两个大功臣。

这之前无论是改朝换代,还是春秋争霸,从来没有过成功之后诛杀自己这方面的功臣的例子。一般采取的政策都是分封有功之臣,给一块封地作为奖励。还是那句话,这是挺厚道的做法,君臣之间始终是其乐融融。这事儿也是越王勾践开的先河,著名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就是他这儿留下来的。

范蠡做了越国的上将军,但他知道,这种情况是不可能长久的,因为他知道勾践的为人。于是,范蠡写信辞别勾践。勾践是怎样处理这件事情的呢?他说:“我正准备和你平分越国。你如果不留下来,我就杀了你的妻、子。”范蠡回复说:“君主可以执行您的命令,但臣子仍要依从自己的意趣!”于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越国。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谬论?留下来会得到半个江山的封赏,不接受就会把人全家杀死。这到底是在赏功还是在伐罪?古代大臣立了大功,君主要赏赐,臣子要谦让一番,或者是有别的考虑不接受赏赐,是常有的事情。作为君主,或者尊重臣子的意见,或者坚持自己的意见继续给予赏赐都很正常,像勾践这样不受赏就受死的做法只能用一句话来说明,这个人心理有病。范蠡是非常明智的,他用的是写信的方式,而不是当面告辞。如果那样做,他不但会被杀死,别人还会认为他在邀赏。他清楚地知道,勾践是不会赏赐的,否则,在打败了吴国时早就该给予赏赐了,何必要等到现在?

不是所有人都像范蠡一样明智,文种就是这样一个心存侥幸的人。消灭吴国以后,范蠡借机离开了越国。范蠡从齐国给文种写过一封信,其中有一句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并劝告文种,说勾践其人长颈鸟喙,只可以和他共患难,不可以和他共富贵。但是文种不听,之前没有先例,谁能想到会被自己的领导干掉。估计文种当时看到范蠡给他的留言时,会笑笑,哪有自己人杀自己人的啊。可能越王勾践杀他的宝剑送到他跟前,他都不敢相信,觉得这是在梦里,或者大王跟他开玩笑呢。文种不幸成为了那个“第一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勾践   吴王   越军   谋臣   小人得志   敌国   吴国   寡人   青史   赏赐   将士   君主   诸侯   大王   大国   军队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