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需要具备全球战略视角

6月,G7会议落下帷幕。

虽然这是一个没有中国参加的会议,但话题的主线却没有离开“中国”。

如果仔细阅读在这一次的G7会议联合公报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关于“全球经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脉络,清晰隐含其中。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他到底说的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甚至决定这未来几年企业家的全球战略机会认识,尤其是当下这个时点,中国即将有一批潜力蓝筹企业,将代表中国产业影响力,参与新一轮的全球产业格局竞争。

说穿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实就是一个本质:整个全球竞争格局从“一超多强”变成“多极并存”,以前是美国为完全主导的经济体系,现在逐步变成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这三足是美国及美国势力范围、指欧州及联盟国家、中国及中国经济沿线国家。

从“一超多强”到“多极并存”,全球竞争格局看上去只是一个词的变化,而背后隐含的则是整个过去一百年的 全球经济秩序的颠覆与重构。

这一件事情的变化,就能够延伸出整个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竞争形态,在这个变化之下,对于需要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领导企业的战略认识,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的意味:

(1)过去一百年构建起的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闭环经济动力体系,逐渐失灵。

全球过去一百年,其实是全球经济大分工的一百年,以前全球所有的经济活动,几乎都围绕着美国形成的产业链的经济循环而开展。过去100年,全球经济的主旋律,就是一个循环:“资源国(非洲、澳洲、南美、俄罗斯)——加工国(中国、东南亚,还有过去的日韩)——消费国(美国、欧洲)”,正是这个体系,支撑了中国过去30年的高经济增长发展,以美国欧洲为代表的全球消费能力支撑起了全球贸易体系,美国等国家享受全球性价比最高的购买力,中国等国家则赚取外汇获得资本积累,然后再通过美债形式投给美国,所以中美经济本质上是一个链条上的共同体,是产业上下游关系。

现在整个环境变成三足鼎立,尤其在疫情环境之下, 这种全球大分工体系被强行撕裂,这种撕裂的背后,地缘政治、民粹主义、货币矛盾开始全面计划,几乎所有主流经济体都发现一个问题,过去几乎维持了一百年的全球供应链大分工的体系,原来没有想象的这么安全,尤其是当下的后疫情环境,大多数人看到中国经济复苏顺利,单纯认为是疫情防控得当,但更重要的,其实是因为中国是全球工业产业链类目最为完备的国家,这导致在中国工业的对外以来相对被疫情冲击的小(芯片的影响不是因为疫情的冲击,而是人为冲击)。

此时大家都开始思考,独立自主的产业链可控模式,才是下一个阶段可能必须要追求的国家战略目标,这导致一时之间,欧洲、美国、中国其实都有各自的诉求。现在大家都在寻求各自的经济体、自循环体系的独立,中国在不断要求独立自主可控,美国要搞大规模期间欧洲要实行二次复兴。

这意味着,整个经济发展的思考顶层脉络可能都要随之改变。过去的以一个超级大国为核心的全球经济体系,可能要变成多个自主意识为主导的多经济体联盟体系;全球经济大变局的背后是整个经济体系的重构。如果对这件事情没有深刻认识,不足以思考未来战略布局

(2)在逐步进入三足鼎立的全球经济格局下,有三个关键战略市场。

一个是东盟,东盟的发展决定着三足鼎立的平衡问题。东盟是一带一路最关键的沿线国家,东盟几个国家加起来有超过7个亿的人口,经济水平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整个人GDP进入新一轮的增长状态,更为关键的是,这7亿人口的文化,风俗,肤色,风格都相对接近中国市场,这意味着从消费需求的特性看,这是距离中国最近的下一个全球超级大市场。在这个中国各种对外战略布局中,东盟及东南亚市场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大战略市场,不管是供应链侧,还是消费侧,它们都能与中国市场形成巨大的互补。

从整个发展格局来看,东南亚是最有可能承接中国落后产业转移以及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包括消费升级承接、市场需求承接、所有可能成为跟随中国模式去发展的市场经济主体。从这个角度来说,东盟的机会相当于是第二个小中国的机会,相当于中国90年代所带来的机会,中国当时所经历的发展都在东盟主要国家上看得到。

甚至我认为可能有一种不恰当的对比,“中国-东盟”的产业共生关系,从产业链与消费链上看,可能会形成类似于上一个30年中 “美国-中国”的产业共生关系。中国的巴沙鱼、鸭肉、榴莲很多行业的上游供应链源头都在东盟,而东盟区域中,几乎所有的下游消费升级机会,比如语言培训、物流服务等等,可能都能在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脉络中,找到缩影。

有志向的中国企业家,应该用看待三十年前深圳经济特区的战略眼光,去看到这片区域的未来。

第二个是俄罗斯。俄罗斯是一个典型处在大国博弈之间自身又是过往大国的国家,俄罗斯很希望自成体系,但因为它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又不给力,同时还因为各种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问题被西方大国压制。

虽然短期看,中国跟俄罗斯之间的博弈点还不少,但长期来看,俄罗斯跟中国的战略相互依赖度只会越来越大,合作点是大于分歧点的。尤其是中俄在远东地区的合作,对俄罗斯来说是未来经济潜能开发的重心,而对中国来说,远东地区也是未来稳定整个东北发展的关键的桥头堡,远东经济发展意味着东北经济发展新格局。

第三个是非洲与拉美。非洲有13亿人,整个非洲现在是全球经济结构、年龄结构最年轻的区域,非洲有20年的经济增长潜力,意味着未来20年非洲肯定是全球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从这个大格局下看,非洲与拉美有天然的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长期都有机会,与中国也会走得很近(中国正在阿根廷建猪场,南美具备全球最低成本的生猪养殖资源)。具备全球战略雄心的中国企业,应该去思考如何布局非洲的机会,甚至是拉美的机会。

以上三条主线,应该作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战略级机会。

(3)中国的产业互联网,未来一定是全球的产业互联网。

中国的产业互联网,正在以超越大多数人想象的速度成熟。相比之下,中国既有供应链基础又有科技基础,而美国的国家是有科技基础没有供应链基础,越南等国家是有供应链基础没有科技基础,而既有供应链基础又有科技基础的德国和日本的本国市场纵深又不足够大,这带来了中国产业互联网的先天优势,中国可能最优先成为真正完成“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改造的国家,更重要的是,“新基建”可能会让中国成为全球新科技基础设施最发达、综合成本最低的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战略重要性甚至不亚于南水北调,一旦西部的数字化基础设置可以支撑东部企业的产业互联网服务,则意味着中国的算力枢纽能力可以成为一带一路国家的全球超级数据中心。

更关键的点是,产业互联网所带来的结果,与传统的线下产业格局分布不同,一旦某个行业中的产业互联网服务模式成熟,往往是赢者通吃的,看看广联达这样的公司,最终它的产业服务云模式真正成熟之时,它影响的不仅是中国建筑智能化产业,而是全球建筑智能化产业,在非物理环境的虚拟世界里,产业互联网,最终是没有国界的。

产业互联网的底层逻辑最关键的就一点:产业互联网改造的不仅仅是中国市场,而是全球市场,中国的跨境服装电商SheIn就是最好的例子。产业互联网时代,产业格局进一步被拉通,它的产业集中度可能会高于当年全球化时代下的全球产业分工。

在产业互联网环境下,最终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自己成为链主企业,将自己的服务能力变成行业的基础服务能力,为全行业提供产业互联网服务;要么拥抱链主企业,让自己纳入到链主企业的服务生态,变成产业互联网服务中的一部分。产业互联网,会成为中国的链主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最关键竞争力。

(4)中国“碳中和+”,也是全球的碳中和。

正如我们之前讲过的,碳中和的成长逻辑不仅仅是新能源的提供,碳中和的本质是要建立一套全新的经济体系的底层基础,上一个100年的全球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建立在石油等高碳能源体系之下的、石油经济的一百年,出现了一批像沙特阿美、科赫工业、埃克森美孚、丰田等全球超级市值企业。而美国的整个经济体系都是建立在石油经济基础之上,甚至对石油的布局直接决定了美国过去50年的外交政策。

只要中国还在原有的石油经济体系下运行,中国必然会长期受制于美国此前建立的经济规则,所以不能简单地用能源结构逻辑去看待碳中和的未来,不仅仅是因为石油不够了或者是石油价格太贵了,所以要碳中和。碳中和的底层逻辑是中国如果要继续发展,必须在新的经济秩序之下做好准备,这种新的经济秩序需要底层能源架构系统,这个系统就是碳中和。

而且在我过去一段时间的调研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碳中和不是一个单一行业,而是未来要和各个行业都深度融合的底层基础设施,碳中和可以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结合,可以与家用、工业、政府结合、可以和数字化、物联网、企业征信与绿色金融结合,碳中和的未来,是“碳中和+”,每一个行业都需要与碳中和的发展方式进行耦合。

碳中和不仅是中国的事情,这更是全球的事情,G7已经明确2050年实现0排放,2030实现能源无碳化。中国具备全球领先优势,我们来看全球从硅料到硅片到组件到光伏板,基本上都能在全球范围内看到中国公司,意味着整个未来分布式能源的管理都能出现中国式的企业。碳中和是全球范围的产业,这个行业,依然没有“墙”,它会与各个行业相结合,与各个地区相结合,这意味着未来全球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可能会变成一张超级大网。

(5)中国的资本市场,一定是世界的资本市场。

长期来看,中国的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一定会是越来越开发。中国的资本市场一定是世界的资本市场。这句话有三层含义:

一是意味着中国的资本市场对全球资本的容纳度、包涵度会越来越高,中国的资本市场一定会源源不断的吸纳全球资本的进入,这种资本资源的抢夺是下一轮经济秩序重构过程中的关键性资源,甚至谁抢到了这个“全球资本资源”,谁就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下一轮引擎。

二是意味着中国的资本市场未来一定会吸引更多海外新经济公司来上市。能否吸引全球优质企业到中国的资本市场来上市,这决定了中国能否真正成为全球的金融枢纽,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大战略。甚至我认为,在不远的将来,就会有更多的全球顶级科技企业,来中国市场上市,在这里可能有更好的流动性,有更好的估值,甚至这会成为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桥头堡。

三是中国资本市场可以成为东盟区域的企业成长的风向标。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对于东盟地区及一带一路国家的新兴经济公司来说,这会成为重要的资本高地,就如同当年中国互联网言必称纳斯达克上市一样,未来东盟地区的企业可以参考中国技术和中国模式,甚至可以引入中国资本,未来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市,用中国企业的产融互动模式,去实践他们自己的区域发展模式。

以上五个方面,是我们认为当前中国的潜力蓝筹企业(简称为浅蓝企业,500亿市值左右)的关键性战略思考,这些企业只要想进一步成长,必然要代表中国产业竞争力去参与全球竞争,当前时代,呼唤中国企业家的全球战略视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东盟   战略   全球   非洲   俄罗斯   中国企业   美国   资本市场   中国   视角   体系   未来   基础   产业   国家   经济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