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进退,此心不累


知道进退,此心不累


作者假设了进场退场、有为无为的人生理想模式:儿童时多亲近自然,保持“自然我”,守住“朴”;青少年时接受生存教育,为生存而非为功利而学习。二十来岁入世,进入名利场,把问题想得复杂一些,保持清醒头脑,小心进场,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有所作为,争得一些名利,但名利仅为生存的工具。

虽身在名利场而不远离“朴”,做到孟子说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但人在江湖总会远离朴。人生有两大幸事:一是一梦醒来,这口气还在;二是人到中年,心还没变坏。心中有风景,眼里无是非;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

四十多岁事业有成,有名有利,专业有著,二十多年求名求利之反思,求存求活之总结。五十多岁开始回归于朴,听天命知天道,悟会求存求活之道,把问题想得简单一点,对名利糊涂一点,与儿孙的钱财少留一点,能留点生存感悟最好。

六十岁开开心心退出名利场,升华为“超然我”,一心求存求活,做到老子说的“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年过半百要知天命明天道,从远离朴复归于朴,从有为到“为无为”。有为可争得名利,无为才是真人生。在下正因四十多退出江湖,与世无争、衣食无忧,才写了这本一般平衡论。

年青上学堂读得四书五经+学儒家建功立业→中年上庙堂懂得无为而治+知道家功成身退→年老上天堂证得涅槃寂静+修佛家明心见性。心累正是因为:不知进退+不知放下。知道进退,此心不累。知道放下,万般自在。

譬如陶渊明四十二岁就退出名利场,归隐田园,这才写得出《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千古绝唱。他在《归园田居》中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退出名利场后,有四种比较理想的生活方式:一是修行:返朴归真,修心养性,远离复杂+喧嚣+无序…有利于自身生理和心理平衡。如能身心舒服,也可吃斋念佛。二是环保:天人平衡,善莫大焉,环保有利于人与自然平衡。三是慈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慈善有利于人与人的平衡。四是著书:写点生存哲学、人生感悟,哪怕写点回忆录也行。

功业没名堂,学业留书香;一般平衡论,味道不一般。 所谓三不朽应是:立德——平衡之能力;立功——平衡之成果;立言——平衡之感悟。孔子周游列国,庄子逍遥自得,严光垂钓钱江,陶潜采菊南山,王维空山明月,太白诗酒天上,神仙个个潇洒,老夫选学谁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逍遥自得   佛家   太白   儒家   求名求利   不知进退   常德   园田   名利场   进退   名利   慈善   南山   神仙   自然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