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一生说进退


从孔子一生说进退


孔子一生求名求利,在名利场上也不得志,到处碰壁,吃够了苦头,深知名利对人生不同阶段之涵义。他本人五十有五还带着学生流亡列国,白白浪费了十四年的宝贵时间,多亏一个学生的面子才得以返回鲁国。孔子一直希望得到统治者重用,到了年近七旬才被迫退出名利场,他的主要学术成就正是在退出名利场后才完成的,在他人生最后五年修订了六经、读易心得等。

孔子一生在求名求利上浪费的时间太多,仅有的《论语》也是学生之学生的回忆录,多亏学生写了这本回忆录,不然他的历史地位将大打折扣。孔子只是一个入世的师表,假设他老人家早个二十年就出世,退出江湖,一心学老子,专心做学问,他应当能为人类文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孔子到了晚年才总结出一套退场的办法,他认为最好是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点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话。 孔子还针对人年少好女色、年壮好争斗、年老贪得无厌等特点,开出“君子有三戒”的处方:“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不过,对现代人而言,不仅是年青的好色,年壮、年老的也好色;不仅是年老的贪,无人不贪,年壮的更贪;也不仅是年壮的好斗,哪里有名利,那里就有争斗。对名利人而言,戒色、戒斗、戒贪,已没有老少之分。孔子“老之不死谓之贼”应是骂那些坏人变老还不知悔改。

孔子认为,人到“而立”之年应有正确的目标,“不惑”之年应少犯错,“天命”之年应知天命,“耳顺”之年该退出时就退出…然而,名利场上危机四伏,并非所有进入名利场的人都能走完这一过程,尤其是“不惑”到“天命”期间最危险,多少好名好利者过不过这一关。

人如到了“而立”还不会生存,过了“不惑”仍利令智昏,“天命”之年却不知“天道”…人生悲催,莫过如此!多少名利人因好“色”而亡,因好“斗”而亡,因贪“得”而亡。可惜孔子本人也是到了近七十岁,也许是读了《老子》和《易经》后才悟出知进知退的道理。

作者觉得,《易传》中的“子曰”似乎要比《论语》中的“子曰”更有境界。孔子读了易经中的“亢龙有悔”后说:“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人生最要紧的是要保持进与退、存与亡、舍与得、得与失之间的准平衡。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名利场上没有真正的赢家。当你在名利场上争得不亦乐乎时,不妨用洪应明的话来问一问自己:“石火光中,争长兢短,几何光阴?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 任何名利系统都是不可持续的,你争得的一切,最终都要失去,“金玉满堂,莫能守之”(老子),只知进不知退,必不得善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孔子   易经   求名求利   论语   名利场   血气   不惑   进退   场上   回忆录   天命   争斗   名利   老子   人生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