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因执著,放下即无苦;尘世一大梦,就看谁先悟


烦恼因执著,放下即无苦;尘世一大梦,就看谁先悟


佛祖说“众生皆有佛性”中的“佛性”,意思是说人内心都存有一个“超然我”。“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说放下“当然我”,就可显现“超然我”。佛的本质是平衡,卍象形地表达了平衡循环的世界,成佛就是达到那种“空”境。 “禅”的关键在于“悟”,一悟众生成佛,不悟佛是众生。悟得平衡,你也如来。“悟”分为顿悟和渐悟,顿悟是立马放下,渐悟是慢慢放下。

六祖听到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顿悟成佛。放下屠刀是放下欲望,立地成佛是顿悟成佛。“佛”和“空”是平衡,“禅”和“悟”是实现平衡的过程。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幻。”从佛教看——苦与乐、是与非、得与失、多与少…所有的感觉不过是错觉,惟“空”才是宇宙的真相。世界之大,唯真不破;微尘之小,唯空不真。本论的玄子理论和奇点思维有助于你证悟世界实相为什么“空”性。

因果轮回是物质循环,死亡相当生命的奇点,奇点就奇在性空,看空是为了帮活人想通,助人摆脱烦恼和痛苦。佛教三法印:诸行无常是求物我平衡+诸法无我是求人我平衡+涅槃寂静是求内心平衡。知无常,不逞强;知无我,无痛苦;知涅槃,无恼烦;知寂静,心禅定。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为平衡。纵有三千烦恼,不如拈花一笑。般若波罗蜜多,凡事看空就好。

佛教系统中的三法印、四圣谛、五蕴、六度、八正道、十八界是要素,十二因缘、五眼是过程,目标是觉悟成佛。众生平等就是众生度到各自的自然位置即可成佛。通过勤修“戒+定+慧”的来息灭“贪+嗔+痴”。佛说的“痴”就是剩余智慧痴迷于求名求利,所谓“无明”;而“慧”是剩余智慧用于求存求活,这是超然我的般若——空的大智慧。佛教的意义在教人如何内心平衡。

“三世因果”是多个阶段的时间循环,“六道轮回”是多个层次的空间循环。所谓“五眼”也是思维维度问题,凡夫肉眼只看见“色”,菩萨法眼却照见“空”。修佛也许就是把——期望值无限小+容忍度无限大+吃亏吃苦成其生存方式。无论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是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修无非是用好那点剩余智慧而已。

人只有放下名利才有可能大觉大悟,看空了“当然我”,剩下的“自然我+超然我”的那个“我”就是佛。佛相当于三我一体理论中那个超然名利、超然生死的“超然我”。当然我=0时就进入涅槃境界:既然无常无我,也就无所谓生老病死;既然众生平等,也就不在乎转世何物。“烦恼即菩提”,烦恼是因求名利而不平衡,菩提是求平衡的大智慧。烦恼因执著,放下即无苦;尘世一大梦,就看谁先悟。

当然我是此岸,超然我是彼岸;执着是此岸,放下是彼岸;失衡是此岸,平衡是彼岸。佛陀的使命是将众生从“当然我”的苦海中解脱出来,譬如,佛的“自觉觉他”是自己成为“超然我”还要帮助他人成为“超然我”;“自度度人”也是还要帮助别人从“当然我”度向“超然我”;而佛的“普度众生”则是把众生从“当然我”的此岸度到“超然我”的彼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慧能   无明   凡夫肉眼   奇点   烦恼   佛教   超然   菩提   名利   无常   众生   尘世   彼岸   执著   剩余   智慧   此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