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方法:系统→过程→目标


过程方法是实现目标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过程的目标导向。系统都有自己的目标,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目标,同一个系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环境有不同的目标。系统的目标是由其存在模式决定的:自然系统属第一存在模式,目标就是求存求在;生命系统同样是第一存在模式,目标是求存求活;而人类奉行第二存在模式,所以,人类的目标就是求名求利。人类同时还有以求存求活为目标的第三存在模式。因为人性是“自然我+当然我+超然我”的三我一体。

过程是系统的纵向联系,是系统趋于平衡或不平衡的轨迹。目标的实现需要过程——目标是过程的结果。过程和过程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关联和作用,一个过程的输出可成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认识这些过程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称之为“过程方法”。明道于生存,取势于环境,优术于过程。明道+取势+优术,关键在于平衡。过程方法是相对要素方法而言的,包含了上述系统方法、要素方法、反馈方法、时间方法、医生方法、工具方法和因果方法的综合运用。

系统是一定环境中的系统,系统实现目标的过程总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系统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与环境相适应——在环境中求得自然位置——与时俱化,顺势而为——求平衡的过程。平衡就是存在,生命在于平衡。过程是系统从平衡到不平衡,又从不平衡到新平衡循环——是一个结构到另一个结构——一个功能到另一个功能——不同层次要素不同排列组合的过程。有时为了获得一个有利的新平衡,也可采取先打破原平衡的策略。

过程可看作是一连串利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这一连串活动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方法的核心应当是如何合理利用资源问题。资源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譬如,企业的资源是人、财、物。本论按照不同的存在模式,将资源分为“生存资源”和“名利资源”。生存资源用于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而名利资源则用于满足人特有的名利需要。个体的生存资源包括来自于环境的“质能+时空+信息”,自然与人文等各种资源。对生命有限的个体而言,时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你将时间用在什么地方,你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对生命系统而言,如何合理、有效利用所在环境中的各种生存资源,应当是实现其生存目标的重要内容。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说的就是生命系统如何充分利用生存资源的问题。对个人而言,为了求存求活而获取的各种要素属于生存资源,为了求名求利而获取的各种要素属于名利资源。在第二存在模式下,人类总会为了占有更多的名利资源而滥用生存资源,糟蹋生存资源。能否合理利用生存资源问题,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也决定人类的命运。

过程的结果就呈现目标。结果有成有败,目标实现了属成功,没有实现则属失败。作者将成功分为“结果取向”和“过程取向”:以结果实现了目标为成功是结果取向;以过程实现了目标为成功是过程取向。不择手段属于结果取向,循规蹈矩属于过程取向。成功应当是过程与结果的平衡。万物的目标就是求存在——只要结果是存在目标就实现了;其它生命的目标是求生存——只要结果是活着就无它求了;而人类的目标则是求名利——似乎永远实现不了。人往往为求得名利而失去生命,求名利不得反而得到生存。

过程决定结果——有什么样的过程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同样,目标决定过程——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什么样的过程。过程是绝对的,结果是相对的,结果仅仅是下一个目标的过程。结果实现目标就是成功,结果未达到目标则是失败。结果是过程的必然,通过观察事物发展的过程,大致可判断会有什么结果。反之,知道了事物的结果,也可大致分析和还原它的过程。人有了过程,就盼望结果;相对过程,更关心结果。处事既讲高度也重结果,为人既讲过程也重结局。切记:实现个人生存目标,过程永远比结果重要。

过程方法:系统→过程→目标

过程方法应当是“计划→执行→反思→改进”的持续循环:通过持续完善内部结构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一是计划——在对实现目标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行动“计划”。计划包括是行动的准备,成功总是光顾有准备的人。二是执行——按照计划开始“行动”,目标和计划确定后,执行就成为关键环节。三是反思——在执行中还应对计划和行动本身进行不断地“反思”,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足,见微知着,总结经验教训。四是改进——在对“计划”和“执行”的“反思”基础上,及时进行“改进”,不断完善自我。

上述“计划→执行→反思→改进”就鼎鼎大名的PDCA循环,实际上它是有效进行任何一项工作的合乎逻辑的自然程序。对个人而言,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上述“计划→执行→反思→改进”四个环节,都应遵循的基本套路。计划也是一种预先筹划和准备,不论是为了生存而竞争,还是为了名利而博弈,必要的计划和准备都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而灾祸总是光顾无准备的人。执行是有计划的行动,而非盲目的行动,反思是对计划和执行的反思,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改进行动。

系统需要在“计划→执行→反思→改进”不断循环中得到持续改进和自我完善,以确保系统目标的实现。系统的自我完善机制比完美的系统更重要。自我完善机制实质上属于负反馈系统:通过持续完善内部结构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这个模型如表述为“设计→运行→测试→改进”形式,适用于工程系统。如果表述为“制度→执行→检查→改进”形式,适用于社会组织系统,前有“制度”→后有“检查”→就是“执行力”。如表述为“计划→行动→反思→改进”,则可应用于个人的自我完善和做人做事的方法。

“识别→评估→反应→措施”运用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事件的控制,目的是为了发现机会,控制风险。一是识别——既要“识别”风险,还要发现机会,风险和机会源自不平衡;二是评估——“评估”风险大小,事件对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低估风险会导致目标失败,高估则有可能会放弃目标;三是反应——根据风险大小做出适当的“反应”, 包括组合使用回避、预防、接受、转移等;四是措施——有针对性地设计并执行适当的“措施”去对冲风险。应对风险四法门:底线思维+重要性水平+实质重于形式+复杂问题简单化。系统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充满着不确定性:机遇与挑战同在;机会与风险并存。

“识别→评估→反应→措施”是系统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一种控制风险的方法和思路。“识别”环节重在全面,知道风险在哪里?而“评估”环节重在准确,知道风险和概率和程度有多大?“应对”环节重在选择什么策略?“措施”环节重在适当,针对风险采取怎样的防范措施?这里的“识别→评估→措施”与前面医生方法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曹操说“智者之虑,虑于无形;达者所规,规于未兆。”“无形”就是指事先要有计划,“未兆”就是做事要有预见性。漫漫人生路,处处有风险。人的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上述的“识别→评估→反应→措施”,可用来分析和控制人在生存中所面临的种种不确定性事件——准备应对风险的一种思路和方法。

运用过程方法应以目标导向,着眼解决问题,尤其是学会“抓重点”问题,譬如,可以把本章九组平衡方法的二十七个要素做为重点,可以从系统三个平衡层次切入,也可以从系统时空两极分析(如最好和最坏两极)。分析评估其重要性水平——对目标的影响程度。重点原则的意义在于,可使我们更合理和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过程是由一个个重点因素构成的过程,重点也是一个平衡体系中的平衡点。过程方法中抓重点、讲效率的一个标志就是“简单的有效”,而不是复杂的有效,成事的诀窍就在如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行动计划应当是一个可以执行的工作程序和指南,可按照“系统→过程→目标”的过程方法来思考、组织和编写:第一步明确本次行动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应将总体目标分解成具体目标。第二步是分析评估结构、对手、环境有哪些不确定因素,分有利因素和有害因素。第三步是制定为实现目标所作出的行动计划,具体行动计划至少应包括在何时?由何人?在何地?完成何具体目标?第四步,完成目标过程中的资源、工具做如何安排?信息反馈的渠道?各具体目标全部完成,就应达到行动的预期结果。信息数据×思维方法×有效行动=结果。一个有效团队当有:思维者+信息者+执行者。孙子用兵有“道+天+地+将+法”五事,我辈做事理当:明生存目标之道+取天时地利之势+优平衡方法之术。

正确的目标确定后,效率就成为关键。上述的制定计划、有序行动、运用工具、抓关键点、识别和控制风险等都是为了提高效率,包含着有效利用资源。主体实现目标的过程也是如何利用资源的问题:主体→资源→目标。人生也是在有限时空里如何有效运用有限资源的过程。不管生存竞争,还是名利争斗,你都应把资源用来于正确的事情——自己所做的事情确实能够帮助完成自己目标。如何提高资源效率是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计划→行动”的不断反思,删除多余的动作,改进不合理的环节。效率是一种习惯:多+快+好+省+勤,有利于生存成功;少+慢+差+费+懒,则有害于生存目标。资源利用效率在本质上属于平衡问题。记住:效率就也是竞争力——生存机会总是光顾那些有效率的物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目标   过程   方法   系统   不确定性   取向   名利   要素   效率   措施   风险   生命   环境   计划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