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白跨越千年的对话,大画家溥儒《梦游天姥图卷》背后的故事

大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秋天,李白写下了自己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后世考证,李白这首诗实际创作于鲁地,但描写的却是浙东天姥山的景象。

这是一首记梦诗,意境雄伟,变化莫测,李白在诗里,描绘了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运用了新奇的表现手法。自诞生以来就不断为人传诵,也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与李白跨越千年的对话,大画家溥儒《梦游天姥图卷》背后的故事

梁楷《李白吟行图》



写此诗时,李白已离开长安,他在政治上遭受了挫折,苦闷愤怨郁结于怀。似乎在现实社中已找不到出路,只有向虚幻的神仙世界和远离尘俗的山林去寻求解脱。

但这并非沉沦,或许是李白另一种方式的抗争,于是,他在诗的最后写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名句。这也奠定了这首诗的基调。

李白何时到的天姥山,已不可考。这首诗的内容也是在虚实之间轮转。 “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李白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刻他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与李白跨越千年的对话,大画家溥儒《梦游天姥图卷》背后的故事

天姥山


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数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这也成为吟诵天姥山的千古绝唱。天姥山从此名扬天下。

一幅著名书画家溥儒1962年所作《梦游天姥图卷》,让这跨越近一千二百余年的两人,在诗与梦中相会了。


与李白跨越千年的对话,大画家溥儒《梦游天姥图卷》背后的故事

梦游天姥图卷



溥儒( 1896-1963) 纸本手卷 1962年作

尺寸:

本幅35.5×370 cm 14×145 5/8 in 约 11.8 平尺

引首36×67 cm 14 1/8×26 3/8 in 约 2.2 平尺

款识:

断续山中云,时飞一片雨。亭下枕松根,泠然梦天姥。林端挂秋月,归鸦投远村。缘溪向前路,黄叶旧柴门。欲访白云去,空蒙所见稀。松边闲立久,云气自沾衣。碧草烟横路,春风花满川。青松抱幽石,犹似义熙年。壬寅九月,心畬画并题。

钤印:溥儒之印、心畬、齐物

引首:揖让华原。笑棠吾兄属,彭醇士。钤印:彭醇士印

题盒:水墨山水长卷。揖让华原。网溪草堂藏。钤印:网溪草堂

出版:《溥心畬年谱》P195—197,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年。


冥冥中的两人,似乎在这一刻,达成了心灵上的共通。

与李白跨越千年的对话,大画家溥儒《梦游天姥图卷》背后的故事

溥儒创作中


溥儒延续了李白追求的精神自由

在唐玄宗时期,李白的功业理想注定无法实现。他在追求功业的同时,又极端地坚持了独立和精神自由。这也是溥儒人生的坚持。

生于帝王之家,少年时遭逢国变、家变,溥儒在天然上,就带有悲观主义者的影子。崇尚田野牧歌般的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也一直贯穿于溥儒的艺术之中。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才3岁的溥儒就奉召入宫,光绪帝对他说:“汝名为儒,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甚至当光绪病逝,他还被当成皇帝候选人。


与李白跨越千年的对话,大画家溥儒《梦游天姥图卷》背后的故事

幼年溥儒


当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派兵夜围戟门、他又只能随母、弟仓皇避难于清河二旗村。天潢贵胄的迷梦瞬间破碎,只留下一地纸屑。而后,从艺也好,从教也好,溥儒始终保持着气度与贞洁,他多次拒绝日本人的要求、提议,对同宗的宣统皇帝的行为也作文表明心迹。


与李白跨越千年的对话,大画家溥儒《梦游天姥图卷》背后的故事

青年贵公子溥儒



抗战结束后,百废待兴的中国正酝酿一场新的争夺,社会贤达名流也成为国民政府拉拢争取的对象。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的从兄,溥儒被强推为国大代表。可等到大选临近,这位让国民政府翘首以待的皇室贵裔却跑到杭州西湖躲了起来。

这种思想上对的自由追求,让溥儒脱去了皇族的外衣,反而更具有中国传统士子的风骨。

如果李白真正进入到朝廷核心,那天他便会一直处于皇权笼罩之下,为了实现功业理想,他必得在一定程度上放弃独立人格、削减精神自由。

然而,这却是李白所不能忍受的。他蔑视权贵,“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东鲁诸公》)。他甚至在皇帝面前也要保持平等的身份,居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不妨设想,李白入朝之初受到那样的宠遇,他如果能稍稍委屈、约束自己,功业理想当不无实现的可能。然而,他的态度却是“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

当李白意识到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时,把建功立业与精神自由放在人性的天平上衡量,他毅然决定放弃前者,于是上疏请还。功成身退的美妙人生理想遂成泡影。


与李白跨越千年的对话,大画家溥儒《梦游天姥图卷》背后的故事

中年仁厚学者溥儒


溥儒的离开,并没有李白这样富于悲愤之情。1949年10月18日,新中国成立不久,他藏在一艘小船里,从上海冒险偷渡至舟山群岛(当时舟山仍为国民党所据),又从舟山辗转赴台,并于台湾师范大学执教,为贴补家用,入台后溥儒曾在自宅开班授徒、至亚洲各国讲学,并以愧对前清先祖为由,拒绝了第一夫人宋美龄的拜师习艺邀约。

终其一生,这种自我放逐式的自由追求,始终是贯穿他的艺术与生活。

与李白跨越千年的对话,大画家溥儒《梦游天姥图卷》背后的故事

溥儒书法


溥儒最后的巨制《梦游天姥图卷》

画这幅《梦游天姥图卷》时,溥儒已经67岁,落款写明,这幅画的创作时间是在九月。此时应是溥儒赴香港办画展的前夕。在这一年的香港画展后,他还留在新亚书院进行了三个月的讲学。


与李白跨越千年的对话,大画家溥儒《梦游天姥图卷》背后的故事

溥儒晚年,伏案创作中



第二年(1963年),春末夏初,溥儒就因淋巴癌入院,十一月撒手人寰。在这幅画的创作之后,溥儒大部分的时间用以调养,再没有大幅作品面世。可以说,这幅画,是溥儒最后的巨制,也不为过。

以天姥山为题,总是绕不开李白的。溥儒在画这张画时,李白的诗歌也一定在他心中回响萦绕。人生暮年,当他回首自己人生之时,不知又与李白有多少精神上的共鸣?

虽然求得了精神上的自由,但去国的情愫,始终是溥儒一生的心病。这幅画卷的题跋,是溥儒的一首自作诗:断续山中云,时飞一片雨。亭下枕松根,泠然梦天姥。林端挂秋月,归鸦投远村。缘溪向前路,黄叶旧柴门。欲访白云去,空蒙所见稀。松边闲立久,云气自沾衣。碧草烟横路,春风花满川。青松抱幽石,犹似义熙年。

这段跋文最后一句中的“义熙年”,所指便是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是文人野逸放怀的精神坐标。溥儒的这句诗,与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样,同样划定了自己的精神归属。

但相比李白的潇洒快意,他终究还是多了几分哀愁。自由的人,总会在自由里相会。留给后世的,只是无边的敬仰与怀念。

与李白跨越千年的对话,大画家溥儒《梦游天姥图卷》背后的故事

溥儒画作


画作背后的逸事

纵观溥儒留下的画作,在山水中,他更愿描摹富于情趣的小景,鸿篇巨制在他的作品中并不多见。这幅画气势雄浑,让天姥山在“奇”、“秀”之外,还有了雄强之势,这也是这幅作品有别于溥儒其余作品的特例。

与李白跨越千年的对话,大画家溥儒《梦游天姥图卷》背后的故事

溥儒画作


溥儒的画风全由拟悟古人法书名画,并以书香诗文蕴育而成。因为出身皇室,他观摩体悟了许多大内许多珍藏。他所作山水远追宋人,近则取法明四家的唐寅,用笔挺健劲秀,将北宗刚劲的笔法质阐发无余,并兼有一种秀丽典雅的风格。

与李白跨越千年的对话,大画家溥儒《梦游天姥图卷》背后的故事

溥儒画作


看他的作品,皆谨守传统中国文人精神本位,拒绝了与现代世界沟通的可能。然而却并未落于古典形式的僵化,而有其生命内涵的真实与精彩,这种坚持,实际也是自由。

与李白跨越千年的对话,大画家溥儒《梦游天姥图卷》背后的故事

溥儒画作


溥儒代表了传统中国知识份子在面对文化转型时,众多反应中的一种典型价值取向。这一方面来自于他对传统文化中,智慧与价值的体悟与认同;另一方面则多少由于知识份子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冲激时,高傲自尊之本位表现。

与李白跨越千年的对话,大画家溥儒《梦游天姥图卷》背后的故事

溥儒画作


这幅画的引首为彭醇士所题,彭醇士也是溥儒墓表的撰写人。他在历史上留名不多,也是文人出身,擅诗、书、画。民国时历任南昌教育图书馆馆长、江西省政府参事、南昌行营秘书、立法委员等。去台后,仍任立法委员,兼任大专院校教授及中文系主任,他与溥儒交厚,也是在这一时期。

这幅画,曾为严笑棠旧藏,有严笑棠题盒。严笑棠是福建龙溪人。原为隐士,渡台后为实业家。早年毕业于福州法专,是近代著名的佛教居士和孝子,曾随侍弘一法师。他爱好诗文,擅长书法,入台后广交社会名流,与溥儒等台湾各界文人雅士交好。

与李白跨越千年的对话,大画家溥儒《梦游天姥图卷》背后的故事

溥儒画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李白   光绪   钤印   舟山   摧眉折腰   事权   功业   画作   文人   画家   皇帝   千年   理想   精神   自由   人生   故事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