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要防六邪,从读懂“风、寒、暑、湿、燥、火”六个汉字开始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三伏天”时期。2019年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具体如下:

初伏:2019年7月12日(农历六月初十)——2019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九)

中伏:2019年7月22日(农历六月二十)——2019年8月10日(农历七月初十)

末伏:2019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十一)——2019年8月20日(农历七月二十)

三伏天要防六邪,从读懂“风、寒、暑、湿、燥、火”六个汉字开始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被古人称为六气。六气的运动变化称之为六化,决定了一年四季气候的不同,即春风、夏暑(火)、秋燥、冬寒、长夏湿。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对六气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使人体发病。当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一定限度,如六气的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急骤冷、暴热等),机体不能适应,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当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风、寒、暑、湿、燥、火乘虚而入,导致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为“六邪”。

三伏天要防六邪,从读懂“风、寒、暑、湿、燥、火”六个汉字开始

六淫伤人,由表人里,损及脏腑,则易致内生五邪之害。内生五邪,脏腑功能失调,则又易感六淫之邪。

要了解“六淫”之邪,先得了解古人是如何认识并造出“风、寒、暑、湿、燥、火”这六个汉字的。

“风”的本义为高冠修尾的凤鸟

风,《说文》以为形声字。从虫,凡声。按甲骨文假凤为风,本为象形字,本义为高冠修尾的凤鸟,如字形1。后加凡为声,且增画凤尾之珠毛纹饰,如字形2。金文将凤尾纹饰与凤体分离,并移置声符“凡”之下,如字形3(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十南宫中鼎二“风”字作“图D”,鼎三作“图A”,皆有讹,但两相比勘,可知其左作古“凤”字,其右作“图B”形)。此字形右旁之“图B”,为后代风字之滥觞。三个珠毛尾饰省其二,则作“图C”,再省尾饰之下部,则成《说文》古文的写法,如字形4;若省尾饰的上部,则成楚帛书的写法,如字形5。

三伏天要防六邪,从读懂“风、寒、暑、湿、燥、火”六个汉字开始

字形4和字形5 “凡”字右边旁出一笔,是战国楚文字的特殊写法,在郭店简、包山简中很常见。

字形5所从尾饰下部,其形如古文“虫”字,《说文》小篆从虫,当是因此而误。此误积非而成是,经过隶变逐渐发展成楷书“风(繁体)”。“风”是“風”的简化字,中间的“×”只是一个记号,没有表音或表意的作用。至于字形6、7的写法,皆“图C”形之隶变讹体。

《说文解字》: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 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风,八方的风。東方的风叫“明庶风”,东南的风叫“清明风”,南方的风叫“景风”,西南的风叫“涼风”,西方的叫“闾阖风”,西北的 风叫“不周风”,北方的叫“广漠风”,东北的叫“融风”。风动虫生。所以说虫生八日而化。

著名文字学家李学勤认为,《说文解字》中误认古文风从日,小篆风从虫,故综合两者而为之解曰:“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这显然是不足为据的。

由此,风字实际上经历过漫长的演变分化过程。

“寒”本义为人躲屋内,蜷卧草上

三伏天要防六邪,从读懂“风、寒、暑、湿、燥、火”六个汉字开始

寒,会意字,甲骨文已有之。“寒”的甲骨文由三个部件构成:外部是屋子的侧视形(宀,读作mián);中间是人形;人周围是四堆草形。辨形审义,字的形体含义是:人躲屋内,蜷卧草上(人的四周堆满了草),这就把寒意表达出来了。图中“南宫鼎”和“大克鼎”金文的“寒”字,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增加了两冰块状,更突出了天寒地冻的含义;人下增加了脚(“止”),脚是最容易感受寒冷的,所以特别夸张。后来这个字发展至小篆时,“人”下的脚被简省掉了,室外的冰块也变为“仌”(“冰”的古字)形了;可“屋里睡人脚下冰”的形象还依稀看得出来。然而,经过隶变以后,“寒”字形发生了较大变化:图中的隶书,屋子变为宝盖头“宀”;四堆草变为“”形。卧人变为草堆下的“人”了;冰块变为“人”下的两点了。于是,楷书便继承了这种形休发展为现代的“寒”字。

《说文解字》:寒,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荐覆之,下有仌。意思是:寒,冷气冻人。字形采用“宀、人、茻、仌”会义,表示用草褥垫盖,字形下部有“仌”表示天气冷水结冰。

“暑”本义是天热如煮

三伏天要防六邪,从读懂“风、寒、暑、湿、燥、火”六个汉字开始

暑下的“者”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即“煮”,表示引火炊煮。暑,篆文(日)+(者,饮煮),造字本义:形容词,天热如煮,形容天气灼热。隶书将篆文字形写成“者” 。古人认为“燠”是热之始,“暑”是热之极;“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

“湿”本意为浸染后挂在架上晾晒的丝品

濕,甲骨文(浸染)+(挂在晒架上的丝缕),造字本义:名词,浸染后挂在架上晾晒的丝品。金文略去晒架形状,并加“土”,表示将染丝晒在地上。篆文承续金文字形,有的篆文去“土”加“日”,突出“晒丝”的主题。隶书与篆文字形相同。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形写成三点水。

三伏天要防六邪,从读懂“风、寒、暑、湿、燥、火”六个汉字开始

“燥”本义为物体吸收过多热量而缺水易燃

燥右边的“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鸟聚栖而鸣。燥,篆文(火,热)+(喿,鸟聚栖而鸣),比喻物体吸引大量热量。造字本义:形容词,物体吸收过多热量而缺水易燃。

三伏天要防六邪,从读懂“风、寒、暑、湿、燥、火”六个汉字开始

说文解字》:燥,干也。从火,喿声。意思是:燥,干,缺少水分。字形采用“火”作边旁,采用“喿”作声旁。

“火”的本意是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光焰

火,甲骨文字形与“山”相似,像地面上的三(多)股腾腾热焰。有的甲骨文简化了两侧的焰苗,并将火堆主焰写成“人”形,字形与篆文的“山”相似。造字本义:名词,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光焰。墙盘中“幽” * 字局部的“火”承续甲骨文字形。令鼎中“炎”字局部的“火”在三峰焰形的基础上加两点指事符号,表示热焰周围闪烁的星光。拍庶父簋中“庶'”字局部的“火”将三峰的焰形简化成“人”形的一峰形状,将表示闪烁星光的两点指事符号写成撇和捺,至此,“火”的字形与“山”的字形才明显区别开来。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在上下结构的汉字中作偏旁时,“火”被写成“四点底”。

三伏天要防六邪,从读懂“风、寒、暑、湿、燥、火”六个汉字开始

说文解字》:火,毁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属皆从火。意思是:火,可以烧毁一切的东西。五行之中,火代表南方属性,火光熊熊气势向上。字形像火的形象。所有与火相关的字,都采用“火” 作边旁。

三伏天要防六邪,从读懂“风、寒、暑、湿、燥、火”六个汉字开始

“六淫”与“内生五邪”

“六淫”之名首见于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他说:“夫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也。”又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六淫的“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六淫”亦可理解为六气太过,或令人致病的六气。“六淫”之名可能是从《左传·昭公元年》医和所说的“天有六气……淫生六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三伏天要防六邪,从读懂“风、寒、暑、湿、燥、火”六个汉字开始

外感六淫属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称之为外邪,而内生五邪,则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内生五邪的表现虽与风、寒、湿、燥、火等六淫致病特点相似,但为区别于六淫之外风、外寒、外湿、外燥、外火(热),故冠以“内”字,称为“内生五邪”。

三伏天要防六邪,从读懂“风、寒、暑、湿、燥、火”六个汉字开始

中医认为:

风邪:凡具有其性开泄、善动不居的特点的外邪即为风邪。

寒邪:凡具有寒冷、凝滞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湿邪:凡具有重着粘滞等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暑邪:凡夏季具有炎热向上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

燥邪:凡具有干燥收敛、肃降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火(热)邪:凡具有炎热向上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邪。

很多“病根儿”是“三伏天”落下的,俗话说,“进入小暑,上蒸下煮!”中国民间早就有三伏天冬病夏治”传统。

三伏天要防六邪,从读懂“风、寒、暑、湿、燥、火”六个汉字开始

入伏之后的注意事项

1、初伏防暑邪:伏天乃四季中阳气鼎盛之际,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一些体温调节功能较差的人,在高温环境中很容易中暑。

2、中伏防湿邪:三伏正值古称长夏季节,此时雨水增多,水气上腾,湿气极盛。湿性重浊、粘滞,易与热结,湿热交蒸,湿遏热伏,使得汗液难以蒸发、排泄。湿邪最易伤脾,常使人感到头昏身重,胸中烦闷,四肢无力,食欲不振;湿热下注,可致肠炎、痢疾等腹泻。

3、末伏防燥邪:末伏时已经入秋,所谓“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秋老虎”颇凶。由于暑热最易伤心,热扰心神,人常表现出心烦不宁,坐卧不安,思绪杂乱。

过好“三伏天”一定还要注意防“寒邪”。伏天开始,人体阳气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腠理开泄,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人们在夏季多喜食冷饮,爱吹空调,这些过度贪凉的行为都可能让身体在无形中被寒邪伤害。

三伏天要防六邪,从读懂“风、寒、暑、湿、燥、火”六个汉字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伏天   初伏   声旁   篆文   小篆   中伏   汉字   造字   本义   脏腑   隶书   甲骨文   字形   写法   物体   农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