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历史学文化:孔子路遇阳货,懂权变,知进退,彰显方圆之道


透过历史学文化:孔子路遇阳货,懂权变,知进退,彰显方圆之道


《论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字面意思大体如下:阳货很想见孔子,但是孔子不愿意见,阳货就让人给孔子送了一头烤乳猪。孔子便选择了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访他,在半路上遇到了阳货。阳货招呼孔子说:“过来,我有话要对你说。”阳货说:“把自己的才华隐藏起来,不为国家所用,这可以称是仁吗?”然后自己回答说:“不可以。”阳货又说:“喜好关心国家政事,却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有智慧吗?”阳货接着自己回答说:“不可以。”阳货便劝孔子说:“时光一天一天地消逝,岁月不等人啊。”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这里面透露出什么道理呢?

阳货,当时是鲁国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因为季氏一直掌握鲁国的政权,而阳货掌握季氏的家政,所以,季平子死后,阳货便专政鲁国。后来,阳货需要借助孔子,便想方设法见到孔子,可以劝他或者强迫他。孔子很反感他,就一直避而不见。于是,阳货便让人送一只烤猪给孔子。按当时的礼制,孔子需要收下,然后去阳货家回礼。阳货想借此逼迫孔子就范。

孔子心知肚明,便打听到某天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他家拜谢。但不巧的是,在路上遇见了。于是便有了上面的一段对话。在这段对话中,孔子面对阳货的巧言,借孔子推行的“仁”攻击孔子,让孔子听他的话,做一个又仁、又聪明的人。孔子便说:好吧,我准备做官了。由此而脱身。

在这场遭遇战中,孔子采取的方式是灵活的,也就是儒家的“权变”。这种权变,并没有违背孔子内心的基本原则。这种对外圆润处理、内心立场坚定的道理,就是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方圆之道。

有些人一直坚持“无欲则刚”,认为自己是一个讲原则的。但因为忽视了“圆润”的处理方式,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孔子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原则要讲,但是处理的方式一定要得当。

方圆之道,与我们平时说的外圆内方、外柔内刚等一样,都是一个道理。


透过历史学文化:孔子路遇阳货,懂权变,知进退,彰显方圆之道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2020.10.28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方圆   孔子   家臣   知本   儒家   论语   外圆内方   礼制   历史学   进退   圆润   基本原则   也就是   道理   内心   智慧   方式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