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了凡四训》8:心诚,就会有天地感应,你我都可以做到


感悟《了凡四训》8:心诚,就会有天地感应,你我都可以做到

【原文】语余曰:「符录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译文:禅师又说:”符录家有句话:不会书符是会被鬼神耻笑的。画符有秘法,就是不动念头。当执笔画符的时候,先把所有的念头放下,不起半点波动。将自己安住在不动念的境界中,下笔一点,就叫混沌开基。从此处一笔而成,不加任何思虑,这样的符就灵验。但凡向天祈求改变命运,都要从没有思虑处感格,即是用清静心感应。


感悟《了凡四训》8:心诚,就会有天地感应,你我都可以做到


理解:这里面先理解一下画符。平时我们会认为,这是什么迷信一类的东西。其实细细考究,这里面是有道理的。一个人行善、作恶,上天会将报应因果作用在这个人身上,必然要借助于某个人、借助于某个事件去实现因果报应,上天自己不会动手的。就像《西游记》中所讲的:泾河龙王擅自改变天庭的雨数,借了魏征的手去斩杀的。这里的符录,其实就是一个媒介,起到了沟通工具的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云谷禅师说的“秘传”,就是不动念头。借助于画的符录去实现感应。画符是表面现象,真相是“不动念头”。如果误认为是那个“符录”的作用,就是迷信了。

云谷禅师说的“秘传”,就是不动念头,也就是无思无虑。用一个字解释这个“秘传”,就是儒家推崇的“诚”。《朱子近思录》中说:“无妄谓之诚,不欺次之。”无妄,就是心里没有杂念。吃饭的时候专心吃饭,读书的时候用心读书,专注于当下的事情,就是诚。

有一个故事:一个禅师悟道了,一群青年去请教,问禅师悟道前干什么。禅师说每天都是砍柴、挑水。青年们又问悟道后干什么,禅师说每天还是砍柴、挑水。青年们不理解。禅师说:悟道以前,砍柴时想着挑水,挑水时想着砍柴。悟道后,砍柴时只想砍柴,挑水时只想挑水。这就是专注于当下,也就是诚。这位禅师悟道前,“砍柴”时想“挑水”的事,就是有杂念,就是在心里有“妄”,因为在“砍柴”时,“砍柴”是正事,心里想的“挑水”,就是杂念,就是“妄”。云谷禅师告诉了凡的“不动念头”,就是“诚”,就是“无妄”。“不欺”如何理解?就是既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他人。其实这二者是同时出现的,欺骗他人也就是欺骗自己。“诚”的意思,对内心的把控就是“无妄”,对外行为的约束就是“不欺”。


感悟《了凡四训》8:心诚,就会有天地感应,你我都可以做到


“感格”二字,是一个意思,感即是感应,格就是格物。“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句诗里体现的就是感应,感受到了”风“,就应对了“山雨”的到来。用格物致知解释:我们“格”风满楼,致知了“山雨欲来”。感格的前提是“无思无虑”,就是内心的一种平静的状态。天地感应是存在的,只是因为人们心里杂念太多,所以感应不到。

试想:一面湖水,当有波浪翻滚的时候,丢进湖里一块石头,激起的浪花根本看不到,完全淹没在了那些浪里。当湖水波平如镜的时候,任何一点细微的风,都会吹起涟漪,湖水对风有了感应。人也同理,当一个人内心念头不断、如千军万马跑过一样,外来的任何东西都不会引起反应。若一个人内心安静,自己不起心动念的时候,外来的信息都会在心中产生感应。每个人平时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相对安静的时候,脑子里会突然跑出来某个念头,这就是对外界的感应。而这样的念头,往往都会成为现实。

所以,云谷禅师告诉了凡:要祈天得福,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就是诚心。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就是天地感应。

【待续】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知本   无思无虑   感应   都会   秘传   心诚   禅师   杂念   鬼神   湖水   混沌   念头   也就是   内心   作用   青年   天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