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文学上的距离感


阎连科:文学上的距离感



文学上的距离感

——摘录自阎连科

《我的小说以后会变得越来越单纯》




  全世界的作家也包括中国作家,来自于乡村的,有乡村经验的一定是离开乡村的人,没有一个作家能够永远守在一个村庄就变成了大作家。


  离开也好,出走也好,一定会产生一种特别重要的文学上的距离感,没有这种距离感你永远无法面对那个乡村。


  只是这个距离要保持多远,对不同的作家来说情况不同,但没有人能在生活中写生活,只能在离开生活时才能写生活。


  我经常说体验生活是一件非常荒诞的事情,它能让那些最有才华的作家变得没有才华。


  以柳青为例,花了10年写了《创业史》,以他的才华,写这样的作品拿出两年就足够了。


  他早期的中短篇对乡村生活的描述,多么才华横溢,如果没有这最好的10年,他说不定能写出另外一部《边城》。


  当然这不是说《边城》就比《创业史》好,这是两类小说、两类文学,但也许我们缺的并不是红色经典,而正是《边城》这样的小说。


  一个有才华的作家,清醒的作家要懂得如何和这块土地保持有效距离,走得远也不行,完全沉进去也不行。


  又比如赵树理,作为中国最好的乡村作家之一,我们今天对其作品的阅读和关注却不一定会比对沈从文的阅读和关注多。


  我想至少在审美价值上,沈从文通过与他的乡土保持距离,从而获得了另外一种审美的可能。


  而赵树理虽然走出了乡村,却又重新跳回到了乡村生活中去,他就没有办法提供沈从文能够提供的审美维度。赵树理的乡土小说“闹”,这就是沉入其中的后果。


  苦难也好,革命也好,写作之前我并没有去考证它是一个什么性质的东西,这对我来说就是个永生难忘的经历和经验。


  我经常说经历、经验决定了一个作家的表达,这不是他有权去选择的。我写这个东西而不写那个东西,不是一种选择,是我只能如此面对,也只有这个东西。


阎连科:文学上的距离感


  现实主义关注的是被我们所谓的现实所掩盖的真实,这种被掩盖的现象是极为普遍的。


  但生活中还有另一种看不见的真实,这也只在中国有,那就是还没有发生的真实,而这恰恰是今天生活在中国的每一个人都在面临的状态。


  当一个人出现在你面前时,你会觉得还有另外一个人;当一件事发生在你身边时,你觉得应该还有另外一件事。


  这种经验,和其他国家民族的情况比起来实在要复杂得多,深刻得多,也有意思得多。


  然而我们传统的现实主义处理的永远是一个表层的,能够被认识的现实。至于那个不能被认识的现实,可能只有通过文学才能关注到。这就是我提出“神实主义”创作观的缘由。


  写作永远不能脱离地域性的文化要求,摆脱了这些东西是不合理的。


  王安忆的作品一旦脱离了上海的城市文化就让人难以理解,贾平凹的写作一旦脱离了陕西文化也是如此。


  同样,用河南的文学标准去讲一个美国小说也是讲不通的。


  任何一部伟大作品都无法逃离基于地域的阅读,即便是托尔斯泰的小说我们也不能脱离俄罗斯文化,而用中国文化去理解它。


  而对整个现实的感伤、忧愁、批判、愤怒乃至对美好的认识和向往,会促使作家回到属于他的那个地方去写作。


  你的小说要有背叛性。背叛你固有的写作模式与习惯;背叛传统的经典和外来的尤其是20世纪西方的写作经验;背叛你写作中可以料断的叫好、叫卖的声响和结局,从顺畅的写作中叛逆出来,走向一种写作的孤单和危险。


阎连科:文学上的距离感


  你的小说要有破坏性。破坏传统和现有社会业已形成的好小说的标准,比如说传统习惯中说的那种庸俗的诗意、煽情的感动和催人泪下,粉饰生活的温暖、温情和善良;


  还有业已形成的叙述秩序,诸如大家都已习惯的小说的开头、发展、结尾、语言、结构、情节和思维等。


  你的小说要有摧毁性。摧毁读者在传统阅读中形成的那种观念、思想和期待,摧毁社会意识的规定和要求你在写作中的遵守和承诺,摧毁批评家业已形成的评判小说的理论和认识以及文学史判断小说优劣、经典和流传的那种渴望与要求。

(摘编整理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距离   创业史   边城   文学   才华   乡村   作家   习惯   现实   传统   东西   经验   作品   文化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