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看小说


王安忆看小说

王安忆看小说


小说家谈小说并不少见,福斯特有《小说面面观》,米兰·昆德拉有《小说的艺术》,散篇的创作谈更是数不胜数。尽管如此,《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仍给读者以耳目一新、开启心智的阅读快感。

1994年春,王安忆应复旦大学中文系之邀给本科生讲授“小说分析”,笔者慕名潜入课堂,聆听了其中几节课。这本书就是王安忆根据自己讲课的文稿整理而成并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以往人们对作家的禀赋与灵感强调过甚,王安忆则在本书开篇就谈了小说创作中的技术性因素。她创造性地使用了“制作”这个核心动词,这使她的言论与昔日的一切评论大异其趣。

“小说不是生活的对应物、翻版,它是另一个世界,是一个被制作出来的世界”。在我看来,这话有一种来自真实的幽默感——“当我们看到一个东西,实在和我们真实的生活一模一样,何苦再要制作一个这样的生活翻版呢?”读到这样的文字,人们不禁会哑然失笑。是的,生活有生活的准则,小说有小说的运行轨迹。分清楚这一点,小说家就会在纷乱喧嚣的世界中找准自己的确切位置——他也是个制作人,他的工作是制作小说,这就使小说家从神的宠儿回归人的本位。在这一前提下,小说家用虚构的方法,讲故事的形式,用日常的语言与情节,用无人替代的情感符号,重造出一个独立自在的世界——这个世界被王安忆命名为“心灵世界”。

强调小说的技术性因素,并非否定小说家的创造性与艺术成就。现实生活是一张牢不可破的网,它限制着我们的想象与激情,冲出这张网,我们才有可能在非常态之中,找到本质与真实,找到拨动心弦、震撼人心的东西。

而真正的小说家,正是冲到网外的人,他们将杂乱无章的生活材料重新进行组织,浸润着小说家本人的气质。自第二章始,王安忆遂相继分析了《九月预言》、《心灵史》、《复活》、《红楼梦》等十余部作品来阐述她的艺术观点。她的分析不是源于学院派的经典,也不注重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她完全是以个人的体验解读原著。分析做到这一步,对作品对读者都是公允的,因为个性是我们搜求、接近小说的真正动机。读者在具体的小说中,不要看见流派、因袭、集体的影子,要的是视觉上汹涌而来的冲击力与感觉上沁人心脾的渗透力。

王安忆是位极有理性的作家。你或者不喜欢她那些颇具理念色彩的小说,但你在这本《心灵世界》中会感受到她的分析文字敲击你的大脑皮层发出的响声,我以为《心灵世界》有个性,更有灵性。


《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王安忆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


注:本文发表于《广州日报》1998年1月10日“开卷”版。


附记:1998年一整年中我在《广州日报》“开卷”版断断续续发表了六篇书评。并非我有多大能耐可开专栏,真实原因是受同门师兄刘平清之邀而写,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1996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我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任教;刘平清一路南下去了《广州日报》社。当时的文学博士尚属稀有,他颇受报社领导器重,除主持“开卷”版的组稿工作,还担任头版特约评论员,走遍广州的大街小巷,后来出版专著《百姓知情 天下太平》,其中不乏重锤之作。至于“开卷”版,主要是新书速递类的书评,一个版面要介绍七八本书,因此文章必须短小精悍,忌长篇大论。所以,这六篇书评都是极短的。我本人那时基本上是左手搂娃右手写稿的状态,挣的稿费曾让楼下杂货店的小妇人十分羡慕,“你怎么坐在家里也能赚钱?”

(图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复旦   讲稿   小说家   翻版   创造性   广州日报   书评   作家   读者   心灵   真实   艺术   作品   世界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