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结构的六种形式


小小说结构的六种形式


小小说结构的六种形式

一、场面式

写主要人物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景中的活动。这种形式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脉络清楚,结构完整。请看房树民的《泥活》:

泥活

冯兰瑞老头,坐在厚重的桑木案前,腰板挺直,脖筋绷紧,眼神像锥子似地注视着案子上新捏好的泥活。他手持竹刀,这里抹一抹,那里旋一旋,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还什么可挑剔的?武松左膝镇住大虫的花脊,倾全身之力向大虫身上压去:右手揪住大虫的耳朵,反手抡拳,那大虫拱起半条身子,悬口吊牙,眼眶眦裂。这会儿,冯老汉双眼挤在一起,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直视自己的这件创作,摇了摇了头。片刻之后,似有所悟,他重新拈起案上的竹刀,挑起一丁点紫泥,朝着武松拳背上三剔两刮,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至此,冯老汉的花白胡子里才露出一丝儿不易觉察到的笑容,放下竹刀,搓着两手,轻轻地从案边站起。

孙子冯大刚好赶集回来。这个墩墩的小伙子进了屋,便从大竹篮里提出一瓶通洲大曲,一包用荷叶托着的熟驴肉。他用手甩了一把流到下额的汗,说:“爷爷,这酒这肉您就敞开吃!今儿头一天到集上去开张,您猜怎么着?这宗买卖别提多快!”

“怎么个快法?“冯兰瑞问。

“我把芮庄泥人冯的幌子打出来,篮子里的各色泥人才摆到地摊上,眨眼之间,赶集的人就围了个里外不透风,嗬,五十件泥人一下子就卖个精光,好些人都说,泥人冯的手艺二十多年没见了!”

哈哈哈哈!冯兰瑞老头开怀地笑起来。

冯大一眼瞧见桑木案上的武松,忙奔过去,一会蹲下,一会直起,反反复复看了又看,乐得眼泪都流出来了:“爷爷,这是怎么捏出来的,我压根儿没见过这么好的活!”他拉着爷爷两只粗糙的大手,说:“爷爷,下回赶大集,我得把这个也带去。”

“带去呗!”冯老汉答应了:“摆在地摊上,先让大伙看个够,收摊时随便卖掉就成。”

“爷,武松难道不肯帮咱一个忙?”冯大神秘地靠近爷爷的耳朵水:“今个儿,管理市场的胖老刘蹲在地摊旁,捧起这个瞧瞧,抓起那个看看,爱得简直没治!我把‘武松打虎’带到集上送给他,说不定他能让咱把泥活价往高里提!”

冯兰瑞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他走到桑木案前,用木滞的眼神盯着孙子冯大,张开粗糙的巴掌,放在《武松打虎》上面,狠恨地向下压去。

(原载《小说界》1983年第一期)



这篇小小说的整条情节链处在同一的艺术时空中,也就是故事发生在同一个场面里,因此,《泥活》是一篇典型的场面式结构的作品。在小小说的结构形式中,最常见的就是这种场面式。有人据此而称小小说是“场面小说”,是“瞬间艺术”。

《泥活》的情节,基本上是由两大细节单元构成的两个镜头:第一个细节单元即第一个镜头,即冯兰瑞老汉坐在桑木案前注视着案上的泥活;然后手持竹刀加工泥活,精心创作出泥塑珍品《武松打虎》。这个小小的镜头,倾刻闪现的一幕,把泥人高手的精湛的技艺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心神飞越,叹为观止。第二个细节单元即个镜头是孙子冯大赶集而归,他以大曲、驴肉慰劳爷爷,因为“‘芮庄泥人冯’的布幌子打出来”五十件泥人一下子卖个精光。当孙子看到案子上的《武松打虎》时,“乐得眼泪流出来”,他要把这件倾注着老艺人心血的泥活精品,送给管理市场的胖老刘,让他把泥活价往高里提。小说写到这里,情节突然发生了转折,“冯兰瑞眼里一闪闪的亮光熄灭了,木滞的眼神盯着孙子。”至此,缓缓的水流里激起一股逆行的波浪,冯老头“张大粗糙的巴掌……狠狠地向下压去。”随着泥塑武松被压碎,泥人冯的形象也随之完成。


小小说《泥活》以简单明晰的情节,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亲切感人的艺术形象,同时强烈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泥人冯身怀绝技,令人赞叹,然而更可贵的是在他“亮光熄灭”的眼神里迸射出的美好灵魂的异彩。他的精致的泥人不是或高或低的金钱砝码,他张开的巴掌,狠狠向一切为谋不义之财的丑恶灵魂砸去,从而显示出他的高尚人格,并引导读者在片刻的艺术享受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二、蒙太奇式

或叫“镜头组合式”,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几个镜头的衔接,能造成一种意境,表达出一种思想和愿望。这种形式富有立体感,同时可以省去冗长的交代和过渡。

请看宋光明的《小大夫》:

小大夫

内科诊室里这个小大夫也就是二十七八岁,脚上鳄鱼牌黑皮鞋,下身穿皮尔卡丹牌蓝牛仔裤,上身穿梦特娇牌紫T恤衫,小脸擦得粉白喷香,像发了财的小老板,

诊室里进来个病人,女的,30多岁,长得标致,穿戴入时,小大夫看了看她,问:“哪儿不舒服?”

“咳嗽几天了?”

“3天。”

“发烧多少度?”

“38度。”

“来,让我听听。”小大夫把挂在脖子上的听诊器戴到耳朵上,左手撩起病人的上衣,右手拿着听诊器贴在在病人的前胸上,左听听,右听听,说:“病得不轻,打点滴吧。”

“您是大夫,您看着办吧

“杀菌明星,目前最好的抗生素,每天两支,连用5天。”

病人拿着开好的药方走了。

诊室里又进来一个病人,男,40多岁,脸色憔悴,衣衫不整,小大夫看了看他的挂号证,问:“哪儿不舒服?”

“跑肚拉稀。”

“什么样的大便?”

“水样。”

“一天几次?”

“10多次。”

“来,靠近点,我摸摸。“小大夫把手放在病人的小腹上按了几下,说:“急性肠炎,打点滴吧?”


“大夫,吃药行不?”

“别小看跑肚拉稀,拉得脱了水,引起电解质紊乱可不得了。”

“俺钱少,打不起点滴。”

“带了多少钱?”

“一百来块钱,还是借的。”

“正好买两支杀菌明星,先打一天,明天再说。”

病人无可奈何地拿着开好的药方走了。

一个护士领着个老太太走了进来,后面跟着两个土头土脑的男人。护士说:“大山,你妈病了,你大哥二哥把她送来了。你给她看看吧。“

被叫作大山的小大夫忙站起来,把老太太安顿在诊桌前的凳子上,说:“娘,你哪儿不舒服?”

“心口痛,吐酸水,不想吃饭。”

“是不是吃得不对?”

“可不,前天晚上吃了块凉地瓜。”

“岁数大了,生冷东西不好消化,得少吃,打个点滴吧?”

“还用打点滴?”

“用点好好药好得快。3天就行。”

小大夫开好药方,递给跟着老的一个男人,说:“大哥,你先垫上钱拿出药来,回头我把我应摊的那一份还给你。”

两个男人扶着老太太走了。


护士没好气地对小大夫说:“你娘大不了是胃炎,还用得着滴杀菌明星?”

小大夫说:“你懂啥?300块钱,兄弟三个平摊,我那一份,6支药的回扣就够了。”

护士指着小大夫的鼻子,说:“大山,你可真够黑的了,连你哥也不放过。”

(原载2007年2月1日《齐鲁晚报》)



这篇小小说构思独具匠心,它描述了三个基本相同的画面,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其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回环重复的结构。这些场面的重复出现,蕴含着具有积极现实意义的主题,极具讽刺效果。小大夫大山利用职务之便,大捞外快,利欲熏心,连自己的家人也不放过,其扭曲的灵魂暴露无遗。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只要被金钱迷住了心窍,道德就会沦丧,良知就会泯灭.

电影蒙太奇理论告诉我们:不同镜头或相同镜头的组接,可以产生单个镜头所不具备的内涵。但是相同画面的组接,往往会使读者感到情节单调乏味,然而由于作者运用了“犯中见避”的艺术手法,从而避免了文章内容的重复雷同,所谓“犯”,就是指小说情节必要的重复;所谓“避”,就是同中见异。简言之,就是重复中不重复,重复中见变化。


《小大夫》三次情节的重复中,富有变化:人物的性别、外貌以及身份有差别;病情也不同;因而,小大夫的动作、语言也不尽相同,但最后开的药方是一样的:打点滴用的同是杀菌明星。小说的结尾处才借小护士之口点出小大夫大山这么做的原因,原来的吃回扣。

这篇小说的主题蕴含在三个几乎相同的画面中,画面的重复出现,深刻地揭露了某些医务工作者利用职务之便,大饱私囊的丑恶行经,很有现实意义。


三、对话式

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几句富有个性化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言为心声,这种形式便于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结构简洁明快。

请看下面一篇小小说《变》(张金超):

马市长吃罢午饭,在客厅中悠闲的品着茶,女儿笑盈盈地走过来,“爸,我想请教一个问题。”“有什么事就说吧。”“我们单位有个刚分配来的大学生,放着清闲的工作不干,偏要到农村高什么乡镇企业,您说她是不是太傻了?”

马市长放下手里的茶杯,望着自己的女儿说道:“现在农村的条件的确挺差,有些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和前途,不愿到农村去,而这个女大学生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舍弃自己的利益,她这种精神很值得表扬,我们一定大力支持。“


女儿诡秘地笑了笑,“不过,我认为应该表扬的是她爸爸,因为她爸爸十分支持她。”

“哦,那么她爸爸是谁?”马市长问道。

“就是您老人家呀!”

“什么?!”马市长顿时收敛了笑容,“你怎么能这样,这绝对不行!”

(《写作》1989年第11期)


这篇小小说采用对话的文学手法,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寻找时代的脉搏,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将他们各自所持生活态度的差异显示出来,在有限的篇幅里,折射出较丰富的思想能量。

小说的构思颇具匠心。它描写一位大学毕业的女大学生,想去农村乡镇企业赶一番事业,但是身为市长的父亲是否会赞同女儿所选择的人生道路呢?于是,在一场父女二人“情感错位”的妙趣对话中,展现出各自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

所谓“情感错位”,是指人物之间情感距离。在一定的距离内,容纳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小小说《变》尤需如此。传统观念的阻隔,父女之间虽“貌合”而“神离”,这是“情感错位”的基因。这就不可避免地使父女二人各自循环在“逆向”的轨道上运行而导致相互“错位”。例如,女儿为了试探父亲的态度,先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假托他人之口说出,且用反激法提出是否“太傻了”的设问(以表面的假象掩饰本质的真相)。


意味深长的是,父亲的态度从“大力支持”突然逆转到“绝对不行”,这一感情流向的“逆转”,产生出绝妙的艺术效果,令人发出会心的笑。虽然这种“突变”只发生在一瞬之间,但它是符合人物发展脉络的,在父亲身上既有被传统观念束缚的一面,又有对女儿溺爱的一面。这“绝对不行”四个字,它的份量是沉重的,感情是复杂的。这便是“错位”蕴蓄的丰富内容和产生的艺术光泽。


四、欧·亨利式

结尾出人意外,而又在情理之中,这是欧·亨利式情节结构的主要特征和构思要求。这种结构形式是将生活的矛盾纽结成凝聚、集中、尖锐、强烈的冲突,然后又笔力凝集在剧变的关键上,以合乎逻辑的陡变实现矛盾转化的戏剧性效果,以典型场面的爆发创造出一个小小的一波三折的悲喜剧。小小说《公交车上》的构思布局就很有特色。作品写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去看守所看望哥哥后,坐公共汽车回家,在车上她看到一个小偷偷钱包的情景。小女孩在内心经过一番矛盾斗争,终于想出来一个好注意。

“阿姨,你的铅包掉了!”车上的“目击者”都这个小女孩捏一把汗。有人小声嘀咕:“这小女孩,真胆大。”

那位“失主”拼命地摸着全身的口袋,站在身后的那位,脸由红变白,大汗淋漓。“失主”也满头大汗,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小女孩。


小女孩又开口说话了:“是身后的那位大哥哥捡了你的钱包。”那个小伙子连忙附和道:“刚才车颠了一下,给忘了。对不起。”“失主”赶忙千恩万谢,乘客又都为小女孩担心。

小女孩走到那位小伙子跟前,甜甜地喊道:“大哥哥,你真的很像我哥哥,但他却在看守所里,我刚刚看罢他回来。”那位小伙子笑了笑。

车上的人都会心地笑了。

小小说高潮和结尾的情节设计,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使小女孩这一人物形象细致鲜明。


五、梗概式

一般说来,小小说因篇幅所限,因此在写作上特别讲究情节的提炼,细节的精当。它要求作者以独有的敏锐,抓住生活中能出奇制胜的某个瞬间,巧妙地表达出来。可是,有些小小说作者刻意创新,采用一种梗概式的写法,撇开具体的情节和细节,借用书籍内容提要的形式,以速写式的粗线条,刀削斧砍般粗略地写出故事梗概,使得小小说在咫尺之幅显现出幽深与沉重。

小小说的梗概式写法和一本书的内容提要的写法,有不同的要求。具体说来,大致有两点:一是对生活的提炼,作者所选取的诸多历史事件,都需要高度提炼,要具有典型性;二是历史场景和现实生活的结合。


与一波、一鳞、一枝、一叶的写法相比,梗概式写法有更大的容量,它可以上下纵横,驰骋自如,但这种驰骋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上,鸟瞰现实,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用一个个历史画面来与现实对照,使人读后警觉,从而得到振聋发聩的效果。

小小说《乏味的故事》(载《萌芽》1991年1月号,作者王国焕),较成功地运用了梗概式写作手法。《乏味的故事》说的是某个家庭三代女性的爱情悲剧。倘纵笔细写,至少,可以写为短篇或中篇。然而作者没有枝枝蔓蔓,甚至有意避免过于具体的叙述,他摈弃了三代女性爱情悲剧的具体细节,大刀阔斧,粗线条地将爱情悲剧的背景勾勒出来。小说开头仅用几十个字,就讲述了人人知晓的“小姐爱长工而不能成眷属终于双双徇情”的乏味的故事。这故事,姥姥讲给妈妈,妈妈讲给我,我讲给女儿,然而,各人听后的感想却不尽相同。何故?作者笔锋一转,叙述了姥姥、妈妈和我的爱情经历。在这里,作者惜墨如金,每个人的爱情经历仅用三句话来交代。作者是这样写的:

姥姥和小姐差不多时,嫁给了60岁的外爷当三房。她说她妈愿意,要不得冻死饿死。二年后,外爷留给她一个女儿一顶地主帽子去世了。妈妈和小姐差不多大时,跟了我爸爸。爸爸是个工作队队员贫农团团长,妈妈是地主婆的女儿成了条美女蛇腐蚀了爸爸,爸爸受到清洗回老家了,留下了妈妈和未出生的我。我和小姐差不多时,嫁给了一个下乡知青,他爸爸是“反对权威”。他曾泪珠滚滚对我说:我爱你到死!我就嫁给了他,后来,他爸爸又成了大官,他回城了扔给我一纸离婚书和一个不满周岁的女儿……


看看,这样三个哀婉的爱情故事悲剧,就以如此吝啬的笔墨将其完成了,作者留下了相当大的空间让读者去联想、深思。


六、独白式

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形式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对事物、人物的思考。结构严谨、自然。

请看下面傅振强的一篇小小说:

荒诞岁月

这是发生在那个年月里的故事。

我永远忘不了这个日子。每当想起,都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时候,我在外地工作。每年都要利用放假的机会带兵兵回北京去看爷爷奶奶,这早已成惯例。妈妈想我,其实更想她的孙子。她甚至在我们上次探家返回时特意叮嘱,下次来前一定先发封电报。我明白她的意思,她是想在焦渴的期待中,迎接我们爷俩的到来。

拍发了一封电报,可谁成想,事端竟就出在这封电报上。

先是妈妈被叫到了居委会。这里的气氛令妈妈感到压抑。几个平时看起来还熟的居委干部,并不证明回答的询问。她们在屋里出出进进,还不时地相互低声商量着什么人的到来。


几乎是与此同时,爸爸也被人叫进了厂保卫科。那里早有几个他不认识的人坐在那里。爸爸刚坐下,便有一个年轻人向他提问题。旁边还有一个埋头做着记录。另一个岁数略大点的并不发问,只是捏着下巴在爸爸身后停地走,不时停下脚步来凝神细听。约摸过了一个多钟头,这几个人才收拾起笔记夹子,在厂头儿们的簇拥下匆匆离去。只把爸爸一个人撇在了屋里。

接着,便是弟弟和妹妹也被“扣”在了学校。

——所有的提问,都是围绕着我进行。

这一切的一切,我自然无从知晓。当我领着兵兵推门进屋的时候,便发现家里的气氛和外面的天气一样灰冷、凝重。妈妈见是我们,突然上来抓住我的胳膊,像怕丢了我似地紧紧抓住,连声问:“儿呀,你没事吧?没事吧啊?!”

我感到诧异,有点慌不择言地连忙问家里出了什么事。“唉,别提了!”爸爸叹口气,便把几天来发生的一切全说给了我听。临了,又把保卫科的人私下里告诉他的“你大的问题可能是一封电报引起的”也告诉了我。

“电报?!“我一惊,赶忙抓出那封电报底稿,只一瞬,我便全明白了。心中犹如打翻了五味瓶,任什么滋味都有。

电文是这样写的:

28日,带兵进京。

(原载《小说界》1988年第5期)


这是个发生在那个荒诞年月里的荒诞的故事。作者以深沉且不乏幽默的笔触,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向人们诉说,从一个家庭的角度,揭示出那个荒诞年月的荒诞,发人深省。

故事是由一封电报引起的,“每当我想起,都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岂料想,这封平平常常的电报,竟给全家带来了麻烦和不安,爸爸、妈妈被审问,弟弟和妹妹也被“扣”在了学校,这都是“我”那封电报做的孽。在叙述过程中,作者故设悬念,让读者急于了解事情的真相,直到最后,作者才将谜底揭开:电报是这样写的:28日,带兵进京。

这个只有在那个荒诞年月才会出现的故事,尽管微不足道,但是联想它发生的背景,还是让我们再一次受到心灵的震撼。从一封电报、一个家庭反映时代风云,充分体现出小小说“以小见大”的社会功能。

(图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小小说   形式   结构   孙子   泥人   电报   大夫   情节   镜头   爸爸   女儿   妈妈   人物   作者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